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必需品,这给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伴随而来的是新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做好思政工作,是高校辅导员需要思考的新课题。
关键词:网络;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大学生在高校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便利,也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新的变化,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给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的高校辅导员,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才能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必要性
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心理等方面,潜移默化的产生着全方面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就曾指出,高校辅导员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现实工作中,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大学生在哪里,辅导员就要在哪里。大学生在网络上,辅导员也要在网络上。因此,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自身工作需要,也是现实需要。
网络上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且更新速度極快,这是任何传统媒体及传统的学习方式所不能比拟的。网络传递信息的快捷性、多样性、互动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辅导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根据具体工作的需要,通过互联网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以学生喜欢和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政工作。
同时,网络媒体能够避免辅导员和学生之间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尴尬,尤其是深入的谈心谈话,在网络上进行,能够更好的梳理思路、倾诉心情,从而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快速大量传播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在给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信息,青年大学生因为经历和环境的限制,对一些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抵抗能力比较薄弱,容易被这些信息影响。特别是面对一些别有用心的暴力、色情、迷信、诈骗信息,大学生极易被迷惑和煽动。这些,使得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环境变得复杂,无形中增加了辅导员管理学生的难度。
复杂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上以及行为上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面对精彩的网络世界,如果大学生缺乏良好自制力,很容易沉迷其中,不思进取,不仅影响正常的课程,也会削弱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室外运动的热情,同时减少正常的社交活动。
另一方面,大学时代是青年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时期,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黄赌毒以及诈骗、色情信息充斥其中,极易给大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这种形式,迫切要求辅导员转变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
三、网络时代提高辅导员思政工作效果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大学生日益多元化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倾向,以及网络环境下育人环境的日益复杂,给高校辅导员的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特点,更好的完成育人工作,辅导员需要从自身着手,坚持不懈的学习最新理论成果,提高自身理论修养。树立走出去意识,多参加高校思政理论研讨会,多学习借鉴同行的优秀成果,巩固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同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工作中善于总结,善于凝练,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二)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
网络给辅导员提供了新的工作方式的可能,要善于发现和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工作方法,比如利用微信、QQ进行实时的互动交流,掌握学生的日常动态,增加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了解,避免面对面交流的产生的羞怯、尴尬;在朋友圈、空间传播积极的正能量的信息,长期无形的影响学生;通过公众号、抖音等,用文章和视频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引导和教育。
当今高校,有不少辅导员已经走在网络育人的前沿,我们要多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工作,因地制宜,善于创新,积极运用新 媒体,主动贴近学生,占领网络育人新阵地。
网络时代,辅导员要勇于打破常规,勇于尝试,勇于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合理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育人管理平台,拉近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积极主动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董伟平.探索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 [J]. 山东纺织经济,2018(03):48.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J]. 思想教育研究,2004( 10 ):2- 4.
[3] 黄进,徐锐.自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J].中国高等教育,2015(增刊 3):11.
[4] 张峰涛.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11):127.
作者简介
闫芳(1987-),硕士,河南商丘,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关键词:网络;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大学生在高校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便利,也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新的变化,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给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的高校辅导员,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才能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必要性
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心理等方面,潜移默化的产生着全方面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就曾指出,高校辅导员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现实工作中,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大学生在哪里,辅导员就要在哪里。大学生在网络上,辅导员也要在网络上。因此,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自身工作需要,也是现实需要。
网络上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且更新速度極快,这是任何传统媒体及传统的学习方式所不能比拟的。网络传递信息的快捷性、多样性、互动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辅导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根据具体工作的需要,通过互联网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以学生喜欢和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政工作。
同时,网络媒体能够避免辅导员和学生之间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尴尬,尤其是深入的谈心谈话,在网络上进行,能够更好的梳理思路、倾诉心情,从而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快速大量传播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在给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信息,青年大学生因为经历和环境的限制,对一些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抵抗能力比较薄弱,容易被这些信息影响。特别是面对一些别有用心的暴力、色情、迷信、诈骗信息,大学生极易被迷惑和煽动。这些,使得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环境变得复杂,无形中增加了辅导员管理学生的难度。
复杂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上以及行为上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面对精彩的网络世界,如果大学生缺乏良好自制力,很容易沉迷其中,不思进取,不仅影响正常的课程,也会削弱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室外运动的热情,同时减少正常的社交活动。
另一方面,大学时代是青年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时期,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黄赌毒以及诈骗、色情信息充斥其中,极易给大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这种形式,迫切要求辅导员转变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
三、网络时代提高辅导员思政工作效果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大学生日益多元化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倾向,以及网络环境下育人环境的日益复杂,给高校辅导员的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特点,更好的完成育人工作,辅导员需要从自身着手,坚持不懈的学习最新理论成果,提高自身理论修养。树立走出去意识,多参加高校思政理论研讨会,多学习借鉴同行的优秀成果,巩固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同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工作中善于总结,善于凝练,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二)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
网络给辅导员提供了新的工作方式的可能,要善于发现和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工作方法,比如利用微信、QQ进行实时的互动交流,掌握学生的日常动态,增加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了解,避免面对面交流的产生的羞怯、尴尬;在朋友圈、空间传播积极的正能量的信息,长期无形的影响学生;通过公众号、抖音等,用文章和视频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引导和教育。
当今高校,有不少辅导员已经走在网络育人的前沿,我们要多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工作,因地制宜,善于创新,积极运用新 媒体,主动贴近学生,占领网络育人新阵地。
网络时代,辅导员要勇于打破常规,勇于尝试,勇于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合理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育人管理平台,拉近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积极主动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董伟平.探索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 [J]. 山东纺织经济,2018(03):48.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J]. 思想教育研究,2004( 10 ):2- 4.
[3] 黄进,徐锐.自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J].中国高等教育,2015(增刊 3):11.
[4] 张峰涛.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11):127.
作者简介
闫芳(1987-),硕士,河南商丘,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