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在当前风风火火的课改实验中,如何真实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构建起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是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核心,这也是我们教师应重点反思的地方。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不少教师面对的“不是不想为,而是不会为、不能为”。那么,教师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反思呢?笔者结合近年来自身教学总结成果和考察兄弟学校的一些情况,就针对数学课堂反思的途径浅谈几点体会:
1从学生的学反思教师的教
很多教师总议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很多问题我都讲了五、六遍了,学生怎么还不懂啊,学生这是怎么啦?刚毕业时,这样子的问题我也想过、讲了,甚至对自己的能力怀疑过,可是静下心来想一想时,责任都在学生身上吗?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把学生当作平等的对象来看待,有没有以人为本,有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每次考试涉及这类知识如=、=a、++……=,学生总是很容易做错,而且错在那里都不大清楚,造成学生错解这类题目的根本原因,经过反思,主要是老师在讲解这类公式时,只注重公式的形式,忽视了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公式成立的条件;又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y= (k≠0)时,老师给学生说“该函数是双曲线,两分支无限延伸,但不能与两坐标轴相交”。对这一老师“强加”的结论,学生总是将信将疑,以致造成这一整章学习的困难。反思这一学生学习结果,其实上,只要老师讲课时简单地加以讲解:
∵y= (k≠0)∵k=xy又∵ k≠0
∴ x≠0且y≠0,所以不能与坐标由相交(因为与坐轴相交势必造成x和y当中一个或两个为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反思。
2数学知识点横向联系进行反思
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虽然在教学时按章分节的,如果孤立知识特别是在中考总复习中是不可取的,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就是要在学生的头脑中种上“数学知识树”,从主枝到树叶,其中树叶即代表单个的知识点,例如,在教学中涉及到线段相等时,提问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有哪此定理涉及到这些知识呢?很多学生就如数家珍地列举起来:全等、等腰三角形两腰、等腰梯形两腰及对角线、线段垂直平分线到两端的距离、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的距离、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弧所对的弘相等……又如,在证明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时,引导学生回顾: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根据垂直的定义证明一个角为90度、根据全等或相似通过证明与已知直角三角形全等或相似,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一边的一半等等,通过这样发散性的反思思维,跨章节甚至是跨年级的总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有效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极大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书读活。又如,在2009年数学中考总复习中,当复习到化简(求值)这类题目时,我把2008年福建省各地的中考试卷关于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一并列举如下:
宁德市:化简,求值(x-3)2-x(x-8),其中x=-4
莆田市:化简: ÷-(2x-1)
龙岩市:化简求值(+2)÷,其中a=2,b=
厦门市:先化简,再求值•,其中x=2
福州市:化简:(-)•
通过集中列举,让学生横向比较分析,总结经验,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时就能快速而又正确地解决这类题目。
3撰写教后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具体问题的成因
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个教后反思记录表(见下表),针对每一课进行反思。每一堂课都围绕下表中的一点或几点展开。有时一节课下来,我们会因为一个课上的亮点感觉堂课很轻松,学生也很投入;有时一节课下来,因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教学败笔)导致心里闷闷的,学生也似懂非懂,针对这些现象,通过反思,发现主要原因是课前备课中考虑不周,备学生不足或在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中经验短缺。
教学反思记录表
4通过参与听课等教研活动,进行反思
相同的课题,不同的老师执教,效果可能完全不同。为什么同一课时,不同的老师执教有如此大的差距,这就是体现了执教者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因此,作为第一线的教师,要多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发现对比别人的优缺点与自己上这一课时的上法进行比较反思,为什么其他老师在这个环节(细节)上处理得如此好呢?而我在这个环节(细节)是做不好的原因是什么?这节课的亮点是什么?败笔又是什么?如果是我上,我又会怎样呢?通过这些问题的反思,并努力去寻求造成这些原因的答案,提高自己驾驭问题的能力。当然,作为一线教师,不仅要听同组别老师的课,还要多听其他不同组老师的课,吸收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总之,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更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反思能力的培养与探索,教师才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不是一个简单重复的“教书匠”。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不少教师面对的“不是不想为,而是不会为、不能为”。那么,教师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反思呢?笔者结合近年来自身教学总结成果和考察兄弟学校的一些情况,就针对数学课堂反思的途径浅谈几点体会:
1从学生的学反思教师的教
很多教师总议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很多问题我都讲了五、六遍了,学生怎么还不懂啊,学生这是怎么啦?刚毕业时,这样子的问题我也想过、讲了,甚至对自己的能力怀疑过,可是静下心来想一想时,责任都在学生身上吗?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把学生当作平等的对象来看待,有没有以人为本,有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每次考试涉及这类知识如=、=a、++……=,学生总是很容易做错,而且错在那里都不大清楚,造成学生错解这类题目的根本原因,经过反思,主要是老师在讲解这类公式时,只注重公式的形式,忽视了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公式成立的条件;又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y= (k≠0)时,老师给学生说“该函数是双曲线,两分支无限延伸,但不能与两坐标轴相交”。对这一老师“强加”的结论,学生总是将信将疑,以致造成这一整章学习的困难。反思这一学生学习结果,其实上,只要老师讲课时简单地加以讲解:
∵y= (k≠0)∵k=xy又∵ k≠0
∴ x≠0且y≠0,所以不能与坐标由相交(因为与坐轴相交势必造成x和y当中一个或两个为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反思。
2数学知识点横向联系进行反思
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虽然在教学时按章分节的,如果孤立知识特别是在中考总复习中是不可取的,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就是要在学生的头脑中种上“数学知识树”,从主枝到树叶,其中树叶即代表单个的知识点,例如,在教学中涉及到线段相等时,提问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有哪此定理涉及到这些知识呢?很多学生就如数家珍地列举起来:全等、等腰三角形两腰、等腰梯形两腰及对角线、线段垂直平分线到两端的距离、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的距离、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弧所对的弘相等……又如,在证明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时,引导学生回顾: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根据垂直的定义证明一个角为90度、根据全等或相似通过证明与已知直角三角形全等或相似,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一边的一半等等,通过这样发散性的反思思维,跨章节甚至是跨年级的总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有效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极大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书读活。又如,在2009年数学中考总复习中,当复习到化简(求值)这类题目时,我把2008年福建省各地的中考试卷关于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一并列举如下:
宁德市:化简,求值(x-3)2-x(x-8),其中x=-4
莆田市:化简: ÷-(2x-1)
龙岩市:化简求值(+2)÷,其中a=2,b=
厦门市:先化简,再求值•,其中x=2
福州市:化简:(-)•
通过集中列举,让学生横向比较分析,总结经验,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时就能快速而又正确地解决这类题目。
3撰写教后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具体问题的成因
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个教后反思记录表(见下表),针对每一课进行反思。每一堂课都围绕下表中的一点或几点展开。有时一节课下来,我们会因为一个课上的亮点感觉堂课很轻松,学生也很投入;有时一节课下来,因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教学败笔)导致心里闷闷的,学生也似懂非懂,针对这些现象,通过反思,发现主要原因是课前备课中考虑不周,备学生不足或在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中经验短缺。
教学反思记录表
4通过参与听课等教研活动,进行反思
相同的课题,不同的老师执教,效果可能完全不同。为什么同一课时,不同的老师执教有如此大的差距,这就是体现了执教者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因此,作为第一线的教师,要多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发现对比别人的优缺点与自己上这一课时的上法进行比较反思,为什么其他老师在这个环节(细节)上处理得如此好呢?而我在这个环节(细节)是做不好的原因是什么?这节课的亮点是什么?败笔又是什么?如果是我上,我又会怎样呢?通过这些问题的反思,并努力去寻求造成这些原因的答案,提高自己驾驭问题的能力。当然,作为一线教师,不仅要听同组别老师的课,还要多听其他不同组老师的课,吸收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总之,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更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反思能力的培养与探索,教师才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不是一个简单重复的“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