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特别强调通过阅读进行积累。如在第二学段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积累语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因此,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十分必要。
一、明确课外阅读指导的意义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阅读,或者就是针对课本阅读而言的,它是语文课堂学习以外的阅读活动。学生在课内所能阅读的文字仅仅是他们可能阅读的一小部分,而学生大量知识的获得有赖于课外积累。笔者认为,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延伸,课内阅读是引导学生通向课外阅读的基础。一方面通过课内阅读学习语言文字,掌握阅读技巧,另一方面课内阅读是学生进行更广泛阅读的凭借。一般认为,课内阅读是细微的、深刻的、功利性的,而课外阅读则是广泛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越是应当多读课外书,每本书,每篇文章,都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崭新的天地,使他们开眼界,长见识,受熏陶。”
二、利用课文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引导学生通过预习课文来培养自主阅读的兴趣。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编的,在思想内容、语言规范及写作风格都是有一定的典型性,学生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因此,它便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凭借,如何利用好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我们应当加以深入研究的。我的做法是在每组或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布置学生先自主阅读本组的几篇文章,看一看每篇课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能读懂些什么。在每篇课文学习之前,布置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去尝试性自读,看看能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且能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记下来,拿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时间一长,学生自己阅读也渐渐养成了习惯。
(2)利用课文中的知识信息引导学生做拓展性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教材,在许多课文中渗透着人文、科技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阅读指导。如在教《但愿人长久》(苏教版第七册)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回去查阅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去摘录苏轼的诗句等,除能理解课文中的知识外,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苏词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句,笔者在与学生共读诗句的过程中问:这里的“婵娟”指圆月,那么,你能收集到同样是描写月亮的诗文吗?课后学生去研究,不仅找到了古人的诗句,而且还找来了现代人写的歌词《十五的月亮》等,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被激发了起来。
(3)利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引导学生去阅读美文,培养自主阅读的兴趣。现代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学生语感的培养。仍以《但愿人长久》一课为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离合”对“圆缺”,前者写人的离散,后者写月的盈亏,写“月”实际上是写“人”,空中之月乃作者心中之情,如此妙句,只有通过反复吟诵才能体会。苏轼的词风格豪放、富有哲理,笔者要求学生课后去找几首读一读、想一想、品一品。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课后去搜集、去读、去想、去品,而且还对苏轼的生平和同时代的诗人也有所了解,从而把课内的阅读延伸到了课外。
三、推介名家名篇,举办阅读欣赏交流会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好每篇课文,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理解语言、运用文字的能力。因此,阅读什么,怎么阅读,有何收益等都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加以指导和关注的。笔者认为,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和知识积累等方面的差异,有些大部头的或一些世界名著并不适合他们阅读,笔者向学生推荐的书籍主要为四大类:其一是故事类,包括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其二是科普类,如《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少儿百科全书》等;其三是名人传记类,包括伟人、科学家的童年等;其四是诗歌散文类,包括古诗词和现代诗文等。
不仅阅读内容要指导,阅读的方法也要指导。比如细读法、浏览、比较法和作摘录等,我要求全班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软抄,名为“采蜜集”,专门摘录好词佳句,每周一篇。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了积累,有了积累就会更有阅读兴趣。
“学而不思则罔”,读后不思、不交流,阅读的收效也不会大。为此,笔者每隔一段时间就举行课外阅读交流会。教师加入到同学的讨论之中,师生在共同的对话中,收益就更多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龙池中心小学)
一、明确课外阅读指导的意义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阅读,或者就是针对课本阅读而言的,它是语文课堂学习以外的阅读活动。学生在课内所能阅读的文字仅仅是他们可能阅读的一小部分,而学生大量知识的获得有赖于课外积累。笔者认为,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延伸,课内阅读是引导学生通向课外阅读的基础。一方面通过课内阅读学习语言文字,掌握阅读技巧,另一方面课内阅读是学生进行更广泛阅读的凭借。一般认为,课内阅读是细微的、深刻的、功利性的,而课外阅读则是广泛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越是应当多读课外书,每本书,每篇文章,都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崭新的天地,使他们开眼界,长见识,受熏陶。”
二、利用课文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引导学生通过预习课文来培养自主阅读的兴趣。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编的,在思想内容、语言规范及写作风格都是有一定的典型性,学生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因此,它便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凭借,如何利用好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我们应当加以深入研究的。我的做法是在每组或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布置学生先自主阅读本组的几篇文章,看一看每篇课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能读懂些什么。在每篇课文学习之前,布置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去尝试性自读,看看能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且能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记下来,拿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时间一长,学生自己阅读也渐渐养成了习惯。
(2)利用课文中的知识信息引导学生做拓展性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教材,在许多课文中渗透着人文、科技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阅读指导。如在教《但愿人长久》(苏教版第七册)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回去查阅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去摘录苏轼的诗句等,除能理解课文中的知识外,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苏词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句,笔者在与学生共读诗句的过程中问:这里的“婵娟”指圆月,那么,你能收集到同样是描写月亮的诗文吗?课后学生去研究,不仅找到了古人的诗句,而且还找来了现代人写的歌词《十五的月亮》等,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被激发了起来。
(3)利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引导学生去阅读美文,培养自主阅读的兴趣。现代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学生语感的培养。仍以《但愿人长久》一课为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离合”对“圆缺”,前者写人的离散,后者写月的盈亏,写“月”实际上是写“人”,空中之月乃作者心中之情,如此妙句,只有通过反复吟诵才能体会。苏轼的词风格豪放、富有哲理,笔者要求学生课后去找几首读一读、想一想、品一品。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课后去搜集、去读、去想、去品,而且还对苏轼的生平和同时代的诗人也有所了解,从而把课内的阅读延伸到了课外。
三、推介名家名篇,举办阅读欣赏交流会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好每篇课文,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理解语言、运用文字的能力。因此,阅读什么,怎么阅读,有何收益等都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加以指导和关注的。笔者认为,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和知识积累等方面的差异,有些大部头的或一些世界名著并不适合他们阅读,笔者向学生推荐的书籍主要为四大类:其一是故事类,包括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其二是科普类,如《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少儿百科全书》等;其三是名人传记类,包括伟人、科学家的童年等;其四是诗歌散文类,包括古诗词和现代诗文等。
不仅阅读内容要指导,阅读的方法也要指导。比如细读法、浏览、比较法和作摘录等,我要求全班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软抄,名为“采蜜集”,专门摘录好词佳句,每周一篇。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了积累,有了积累就会更有阅读兴趣。
“学而不思则罔”,读后不思、不交流,阅读的收效也不会大。为此,笔者每隔一段时间就举行课外阅读交流会。教师加入到同学的讨论之中,师生在共同的对话中,收益就更多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龙池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