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一种冠冕堂皇的中国式“折腾”

来源 :经典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jun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经常到欧洲参观考察的领导干部说,那些国家去一百次都是一个样,一百年两百年也是一个样,不像我们这里日新月异,一次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他们感慨的是城市建筑,他们道出的也基本属于一种实情。但他们在津津乐道的同时,似乎忽略了这种实情背后正是中国建筑的软肋和隐痛。
  人家的建筑为什么能够一百年、两百年不变?这起码说明了以下几点:一是人家的建筑质量能保证在一百年、两百年之内不会变成危房;二是人家的建筑设计在经历了一百年、两百年风雨之后依旧不会落伍;三是人家城市规划的稳定性为城市建筑的长寿提供了根本保证;四是人家的财政收入更多用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环保和社会保障方面,不想一遍遍折腾城市的面孔。
  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城市建筑为什么日新月异,为什么一次次脱胎换骨、重起炉灶?一是我们的建筑质量差,不等用到法定保质期就撑不住了;二是我们的建筑设计过于浮躁,经不住历史检验;三是我们的城市规划过于灵活,弹性太大,刚性不足;四是我们的操盘手们出于方方面面的考虑,愿意将国家的钱、政府的钱更多地花在城市建设和市容市貌更新上。
  欧洲城市建筑的一百年、两百年不变,成就了人家的建筑风格,以致我们的日新月异当中不得不一次次去借鉴、模仿和抄袭人家的“欧陆风情”。人家的一百年、两百年不变,节约了大量的土地、建材、水源、时间、人力和资金,可以腾出功夫来研究环境、研究科技、研究文化、研究社会保障。人家的一百年、两百年不变,检验了设计和建设的质量与水平,让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设计师、让那些偷工减料的建筑商知难而退,终生不敢涉足建筑业。
  我们的日新月异、脱胎换骨,让我们的新时代建筑形不成自己的风格,在一次次接连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迷失了自我。我们的日新月异、脱胎换骨,浪费了大量的土地、建材、水源、时间、人力和资金,培育了官员的急功近利思想、新项目大项目情结,甚至造就了城市建设领域的一大批腐败分子。我们的日新月异、脱胎换骨,让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设计师,善于投机取巧、偷工减料的建筑师,让更多领域的南郭先生们因为建筑的短命而一次次瞒天过海、化险为夷。笔者斗胆断言:长此以往,我们的时代不会造就更多的百年老屋,不会给后世留下更多的可圈可点的经典建筑和建筑精品。
  也是在这种日新月异、脱胎换骨的变化中,我们的城市习惯了一个非常生猛的字眼儿――拆迁。在一些城市甚至设立了准常设机构的“拆迁办公室”。被拆迁的多数不是私搭乱建的棚户板房,基本都是有着一定质量的潜在寿命的合法建筑。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刚刚用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房产就要拆掉,那你当初批准建设它们干什么?既然城市在整倍整倍地扩建,你直接建设新的就可以了,急于拆掉旧的做什么?还有那些消失在人们记忆中的文化古城,论面积不足当下城市的几十分之一。就为了那弹丸之地,把好端端的古城拆了,文化风景荡然无存,今天的棚户也就在那时产生了。而且直到今天,一些城市里已经列入文物保护名录的建筑仍在被拆。拆出来的那一亩三分地,甚至不够建设一个小型水体或绿化景观。
  一些二线三线城市同样陷入一个怪圈。真正应该称为“棚户”的不在拆迁范围,列入拆迁范围的都是较高标准的建筑,甚至一些城中村刚建设不久的两层小楼也被硬性拆掉。当然与之配套的是政府財政的大笔补偿金、安置费、息事宁人费、配套管理费。至于那些偏远乡村,那些岌岌可危的土坯旧房,是永远轮不到拆迁的。村民们整日见到的,只是那些从城区运来的坚硬的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建筑废料。“城里人好能浪费,好端端的房子说拆就拆了,咱们怕是一辈也住不上那种房子呀!”与拆迁无缘的乡下人如是说。
   摘自《新京报》
其他文献
作为科长,我平常做事谨小慎微,凡事为局长考虑,处处让局长为先。比如说,吃饭时一定要让局长吃第一口,我才敢动筷子。科里开会时,如果有局长参加,一定要让他先讲话。有时候局长会说,这是你们科,你先讲。我知道这是局长在客套,要是当真,后果肯定很严重。  前段时间我写了篇论文,署上局长名字,交给局长查阅,局长说如果能发表就更好了。为此我找到杂志社的朋友,不惜重金交了版面费。文章得以发表,杂志呈给局长。局长大
期刊
昨天清晨刚开店门,就进来一男两女,从穿着上看挺有钱,是每家店铺都喜欢接待的那种顾客。男的很胖,很有气派,看样子50多岁。身后两个女的,一个很妖艳,四十来岁,另一个年轻漂亮,也就二十出头。凭我的经验推断,这是老夫、少妻与女儿的一家三口。  那个四十来岁的太太在我的货品里挑选了好半天,也没拿定主意,男的和那个年轻的姑娘在她身后静静站立着。我忍不住主动搭话说:“大姐,不如请您的先生一起来选吧。”我本以为
期刊
一名警察拦住了一辆高速行驶的车:“先生,您的车速已达到每小时80公里,您超速了。”  驾驶员大喊:“不会吧,我的定速巡航行驶装置一直是按照60公里的速度在行驶,警官您的雷达监测仪恐怕要校正一下了。”  这时驾驶员的太太提醒道:“亲爱的,你怎么忘了,我们的车什么时候安装过定速巡航装置啊?”  当警察开出罚单的时候,驾驶员对着他的太太吼道:“你能不能少说几句啊!”  他的太太静静地说:“别发火,你最好
期刊
古代有一个官吏想排挤他的同僚,向老谋深算的师爷问计。  师爷问:“其人最近的言行举止如何?”  “他工作辛勤,但表情轻松;他生活清苦,但操守廉洁;他处境孤单,但不求闻达。”  师爷摇头说:“毫无办法,你现在打不倒他。还得忍耐一下,以后再说吧!”  三年以后,蓄意发动攻势的一方又来找师爷商量。师爷又问对方的言行举止。  回答是:“对方工作辛勤,但表情烦恼;操守廉洁,但言谈偏激;不求闻达,只饮酒博弈。
期刊
打开电视,一名警官大学教授在教人如何同短信诈骗作斗争,另一频道,专家正在详解新版百元假钞的破绽。再换个频道,在说两件事:一是银行卡里的钱为何不翼而飞,专家提醒,操作ATM机时一定要警惕可疑摄像头,以防密码被盗;二是购房纠纷,律师告诫,一定要反复推敲合同上的每一句,每一字,每一标点……  这些画面,我都铭记在心、烂熟于心了。不知该怎样感激涕零,是不是要站起来朝电视深鞠一躬?  我们生活在险境中,我们
期刊
众所周知,大西洋上的百慕大三角神秘莫测,在这里航行的舰船或飞机常常离奇失踪;但不为人知的是,在美国内华达州也有一片可怕的神秘区域,迄今已经有2000多架飞机在那里离奇失踪或者坠毁,以至于人们将那里称作“内华达三角”!“内华达三角”频频发生的坠机之谜引发了种种猜测。  据美国媒体报道,在美国内华达州有一片被称作“内华达三角”的神秘区域,它位于内华达州偏远荒凉的沙漠和山区,绵延范围超过2.5万平方英里
期刊
南宋时,国都临安有一个神偷,没有人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他每次作案后,必留下“我来也”三字,故其绰号叫“我来也”。他名气轰动整个临安,官府奈何他不得。   有一次,他失手被擒了,官府审讯时找不到赃证和人证,无法定罪,只好把他监禁起来慢慢侦查。“我来也”过着铁窗生活,遥遥无期。一天,他对狱卒说:“我做贼是确实的,却不是‘我来也’,官府误会我是,看来会把我终身监禁,出狱是无希望了,只可惜我藏在外面的金银无
期刊
前两年,我到德国打工。与德国人交往时,我感觉他们单纯善良,简直让人“无法忍受”。  一次,邻居罗拉夫人敲开我的房门,说:“小伙子,你能帮我一个忙吗?”我有些意外,像我这样居无定所的异乡人,能帮她什么忙呢?她说:“我要到法国旅游,一个月后才能回来,你能帮我照看一下我养的热带鱼吗?”  我有点犹豫,看到她恳切的目光,实在不忍拒绝。她热情地把我领到她家,里面的陈设相当讲究,随便拿一样东西,都可以抵我一年
期刊
腾出时间做做梦,任思绪在天空放飞,对着窗外什么也不想,就傻傻地发发呆,看一本不是如何掘金与发财的闲书,像一个闲妇一样发一发爱情的悠思。  别把时间的流失与利润金钱挂钩,别怕被时代抛弃而成为贫汉,像呼吸郊外新鲜空气一般珍惜和制造“自我真空”的时光,养精蓄锐以战胜客观存在的纠结,少一些自我制造纠结的机会与本事。    办公室的同事,是个年轻的美丽女子,出去学习了二十天,回来学到了一个新词,叫作“纠结”
期刊
银行收费“被掩护”  《华西都市报》报道,银行近来在跨行取款上的涨价激起了强烈的舆论反弹,公众纷纷将矛头指向了监管部门。舆论压力下,银监会终于出手了,与发改委共同起草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有7项服务银行将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媒体用的标题是《银监会拟强制取消银行7项服务收费》。  强制取消银行7项收费,听起来很是雷厉风行。可細看一下被“强制取消”的具体7项收费,不禁让人大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