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高职学生自身和社会的诸多因素,影响了部分学生顺利就业,对其造成一定心理压力,并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常见的有自卑怯懦、恐惧焦虑、悲观无助、盲从攀比、依赖等心理问题。高职学生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有用之才,必须正视这些心理问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主要的方法有树立正确就业观、合理评价自己、树立自主创业观念等。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当前“人才高消费”现象的出现,同时由于经济环境的影响,使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此形势下,高职学生尤其显现出很多就业心理问题。
一、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自卑心理
自卑以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能力或自己的环境和天赋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高职学生自卑的具体表现有:对自身所学专业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不满意,常常抱怨和责备自己,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害怕求职、不敢面对招聘者、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参与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境地。
(二)自负心理
自负是过高地估价个人的能力,缺乏自知之明。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的就业主要为满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需要。而部分高职学生未能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在择业过程中有骄傲自大的心理,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但却眼高手低;或表现为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脱离实际,拈轻怕重,不愿到基层或艰苦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
(三)焦虑心理
就业焦虑是对未来就业竞争中潜在问题的一种紧张和不安。适度焦虑可以增强就业机会,但过度焦虑则会因过分紧张而丧失各种机遇。高职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对“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和现实矛盾;面对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使本来就有自卑心理的高职学生深感迷茫,会加重焦虑心理。主要表现有:焦躁不安、失眠多梦,担心害怕、孤立无援。
(四)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个体处于无法选择的关系之中,以取悦迎合对方为主,将自己置于依附的地位。高职学生由于高考成绩较低,文凭不占优势。所以在求职就业中,常常依赖性增强,缺乏斗志,被动没激情。加之现在独生子女多,在家靠父母,在校靠教师,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就业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看成是父母、教师、学校的事情,要么听从学校安排,要么等待家长找关系,表现为“坐、等、靠”的依赖和保守心理。
(五)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符合隶属群体或社会所公认的某种行为模式。很多高职学生在求职的时候,不知想要什么,能做什么,该找什么样的工作,该给什么样的单位投递简历。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毕业招聘会、劳动力市场,无所适从,茫然浮躁,别人去投那个单位,他也盲目跟风,扎堆去应聘,可是职位有限,竞争激烈,工作自然就难找了。
二、解决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从社会与企业角度: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积极配合学校的实习基地、订单培养等项目,协同学校,把对学生在校培养当成社会责任予以重视,形成学校、社会齐心协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新局面。
(二)从高职院校角度: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
1.加强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高职院校应加强在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应当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学生通过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初步确立起自己的职业目标与职业生涯规划,进而有针对性地在大学期间为就业所需的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减轻就业心理压力。
2.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加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轻就业心理压力,减少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当体现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实操能力与动手能力。
3.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
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开设与就业心理相关的教学或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培养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积极应对挫折的能力、培训适应与发展能力等。对高职学生可能产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提早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无问题人员产生心理问题。另外,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心理障碍,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三)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1.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我,主动寻找机遇
高职毕业生择业要知己知彼。知彼就是要了解择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正确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知己就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要明确自己想做什么,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扬长避短,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多参加招聘会,主动寻找机遇。
2.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高职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的挫折要比本科生多,这时,应该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总之,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3.树立创业观念
学校及社会应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在房租贷款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高职学生可以在毕业后马上实践,也可以通过一定社会积累后再去创业,自主创业理念能使学生在就业中积极适应社会,完善自我,扬长避短,自强自立,早日成才。
参考文献:
[1]谢涛、刘登蕉、倪捷等.791名高职护生就业心理调查[J].中国校医,2012,(2):81-82
[2]赵娟娟.关于高职高专就业问题的探讨[J].华章,2011,(8):68-69
[3]孟庆珍.与时俱进努力开创高职高专就业工作的新局面[N].中国青年,2013,8
作者简介:
刘彩红(1979.04~ ),女,河北人,本科学历,长期从事高职学生管理及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当前“人才高消费”现象的出现,同时由于经济环境的影响,使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此形势下,高职学生尤其显现出很多就业心理问题。
一、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自卑心理
自卑以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能力或自己的环境和天赋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高职学生自卑的具体表现有:对自身所学专业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不满意,常常抱怨和责备自己,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害怕求职、不敢面对招聘者、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参与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境地。
(二)自负心理
自负是过高地估价个人的能力,缺乏自知之明。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的就业主要为满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需要。而部分高职学生未能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在择业过程中有骄傲自大的心理,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但却眼高手低;或表现为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脱离实际,拈轻怕重,不愿到基层或艰苦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
(三)焦虑心理
就业焦虑是对未来就业竞争中潜在问题的一种紧张和不安。适度焦虑可以增强就业机会,但过度焦虑则会因过分紧张而丧失各种机遇。高职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对“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和现实矛盾;面对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使本来就有自卑心理的高职学生深感迷茫,会加重焦虑心理。主要表现有:焦躁不安、失眠多梦,担心害怕、孤立无援。
(四)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个体处于无法选择的关系之中,以取悦迎合对方为主,将自己置于依附的地位。高职学生由于高考成绩较低,文凭不占优势。所以在求职就业中,常常依赖性增强,缺乏斗志,被动没激情。加之现在独生子女多,在家靠父母,在校靠教师,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就业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看成是父母、教师、学校的事情,要么听从学校安排,要么等待家长找关系,表现为“坐、等、靠”的依赖和保守心理。
(五)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符合隶属群体或社会所公认的某种行为模式。很多高职学生在求职的时候,不知想要什么,能做什么,该找什么样的工作,该给什么样的单位投递简历。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毕业招聘会、劳动力市场,无所适从,茫然浮躁,别人去投那个单位,他也盲目跟风,扎堆去应聘,可是职位有限,竞争激烈,工作自然就难找了。
二、解决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从社会与企业角度: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积极配合学校的实习基地、订单培养等项目,协同学校,把对学生在校培养当成社会责任予以重视,形成学校、社会齐心协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新局面。
(二)从高职院校角度: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
1.加强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高职院校应加强在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应当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学生通过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初步确立起自己的职业目标与职业生涯规划,进而有针对性地在大学期间为就业所需的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减轻就业心理压力。
2.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加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轻就业心理压力,减少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当体现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实操能力与动手能力。
3.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
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开设与就业心理相关的教学或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培养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积极应对挫折的能力、培训适应与发展能力等。对高职学生可能产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提早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无问题人员产生心理问题。另外,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心理障碍,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三)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1.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我,主动寻找机遇
高职毕业生择业要知己知彼。知彼就是要了解择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正确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知己就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要明确自己想做什么,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扬长避短,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多参加招聘会,主动寻找机遇。
2.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高职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的挫折要比本科生多,这时,应该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总之,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3.树立创业观念
学校及社会应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在房租贷款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高职学生可以在毕业后马上实践,也可以通过一定社会积累后再去创业,自主创业理念能使学生在就业中积极适应社会,完善自我,扬长避短,自强自立,早日成才。
参考文献:
[1]谢涛、刘登蕉、倪捷等.791名高职护生就业心理调查[J].中国校医,2012,(2):81-82
[2]赵娟娟.关于高职高专就业问题的探讨[J].华章,2011,(8):68-69
[3]孟庆珍.与时俱进努力开创高职高专就业工作的新局面[N].中国青年,2013,8
作者简介:
刘彩红(1979.04~ ),女,河北人,本科学历,长期从事高职学生管理及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