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优秀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学之美,学习到必备的文学知识,情感上产生共鸣。可是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忽视了这些,片面的强调学生“答题能力”的培养,一篇篇优秀的文章在学生那里也变成了机械的知识点的记忆。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不是首位,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语文课文的学习也是有方法的,这些方法可以促进学生能力和情感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文;学习方法
高中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符合高中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规律的文章。可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将高考作为唯一目标,学习只为了分数,在紧张的学习中,不找方法,只求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状态是不利于我们的语文学习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让他们爱上“学”,而不是爱上“背”。下面我来谈谈语文课文的学习方法。
一、审题目
文字的题目,是作者精心挑选的,它其实最能概括作者所想、所述。經过学生多年的学习与亲身实践不难发现题目对于一篇文章的作用。一篇文章的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甚至于作者的情感倾向。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展开对文章的讲解与探究。例如,贾国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把题目作为切入点,简短的标题只有七个字,但却为我们点明了文本的写作对象是荔枝,时间点是六月,地点是南州以及荔枝的特点红色。准确、简练,却又包含丰富的信息,如果抓住了题目就一下子抓住了这篇文章的最为关键的信息,这样对接下来的对文章的学习、分析就事半功倍,目标明确。
二、抓“文眼”
一篇文章的写作总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而这个思想在文章中总会在一个恰当的地方出现。这个关键性的内容就是文章的“文眼”。在阅读的时候,只要抓住这些,就抓住了文章的要领。在学习《故都的秋》时,抓住文章的文眼“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郁达夫笔下的秋,无论是秋声、秋色,还是秋雨、秋蝉都带着浓浓的凄清之感。李清照的《声声慢》,她所要表现的就是一个字“愁”,抓住这一词眼,不管是间接用“黄花、淡酒、细雨、梧桐”来抒情,还是直接用“凄凄惨惨戚戚”抒情,所有的问题都离不开“愁”这一文眼。所以以文眼为切入点,事半功倍。
三、理思路
文章的写作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思考书写而成的,它们有一定的脉络可循,作者表达的思路也是他想要一点点告诉你的心中所想。学习和阅读文章的时候,只有分析清楚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才能够整体把握好课文,而且通过分析学习文章的结构,还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写作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苏洵的《六国论》时,我是从文章的结构切入的。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透彻。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把中心论点分为连个分论点。第二段三段,分别论证两个分论点,从而证明自己的中心论点。第四段总结经验教训,第五段又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层层展开,反复论证,透彻严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是指导高中生写议论文的经典范文。
四、“读”文章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明了阅读对于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多年教学,我觉得朗读是最好的“读”课文方式。长期以来,高中教学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过分侧重于技能训练,忽视、漠视阅读带给人的审美体验与审美享受。这应该也是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或者是不能真正地提高语文修养的原因之一。从朗读入手,精读、细读、大声读、有感情地读,读到诗歌里面去,感动自己,打动他人。读好了,就能够说明对诗歌所要传递的情感与情味已经掌握理解了,就无需教师再去分析、分解诗歌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学生们分组读,每组又采用不同的形式读,男女混合朗读,全班齐读,从各种各样的诵读中,我们推荐出朗诵的最好的同学,进行配乐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朗诵水平提高了,也在朗诵中得到锻炼,感受到了康桥的优美,作者的不舍,使人获得了美的享受。如我在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没有讲解文章的内容,只是让学生分组分节地朗读,读完后请学生相互讨论、分析该如何读,从语速的快慢、语音的高低、语调的轻重缓急、情感的把握等等各方面,当学生能够读出作者要对自己的乳母大堰河所表达的情感,读出了凄凉深沉怀念的情味,说明他们已经理解了文章,只有理解了才能从朗读中传递出来,因此做教师的完全可以不必再做过多的讲解。通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古文的魅力,感悟古人的精神品格,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读进去之后,语文素养自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得到提高。
五、纳思想
作者写作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写文章的纲领,他的文章布局都围绕这个思想,他写作的素材组合最终也是为了展现这个思想。抓住文章的主题思想,就抓住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就是通过祥林嫂这一形象来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我们就抓住文章的主题入手,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探究:害死祥林嫂的到底是谁?有多种可能,是鲁四老爷?四婶?我?卫老婆子?还是鲁镇的人们?经过学生的分析、争论、探究,他们都没有直接害死祥林嫂,因此被一一否定了,害死她的是所有人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思想里的封建迷信、封建礼教。这篇文章学生不太喜欢读,我抓住课文的主题,采用学生喜欢的辩论形式做为切入点,通过它学生就能迅速、准确地把握主题,鉴赏文章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因此,切入点要能体现课文的主题思想,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总之,任何学习都有适合它的方法,找到这个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从而促进我们实现高效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学、会学、爱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文;学习方法
高中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符合高中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规律的文章。可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将高考作为唯一目标,学习只为了分数,在紧张的学习中,不找方法,只求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状态是不利于我们的语文学习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让他们爱上“学”,而不是爱上“背”。下面我来谈谈语文课文的学习方法。
一、审题目
文字的题目,是作者精心挑选的,它其实最能概括作者所想、所述。經过学生多年的学习与亲身实践不难发现题目对于一篇文章的作用。一篇文章的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甚至于作者的情感倾向。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展开对文章的讲解与探究。例如,贾国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把题目作为切入点,简短的标题只有七个字,但却为我们点明了文本的写作对象是荔枝,时间点是六月,地点是南州以及荔枝的特点红色。准确、简练,却又包含丰富的信息,如果抓住了题目就一下子抓住了这篇文章的最为关键的信息,这样对接下来的对文章的学习、分析就事半功倍,目标明确。
二、抓“文眼”
一篇文章的写作总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而这个思想在文章中总会在一个恰当的地方出现。这个关键性的内容就是文章的“文眼”。在阅读的时候,只要抓住这些,就抓住了文章的要领。在学习《故都的秋》时,抓住文章的文眼“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郁达夫笔下的秋,无论是秋声、秋色,还是秋雨、秋蝉都带着浓浓的凄清之感。李清照的《声声慢》,她所要表现的就是一个字“愁”,抓住这一词眼,不管是间接用“黄花、淡酒、细雨、梧桐”来抒情,还是直接用“凄凄惨惨戚戚”抒情,所有的问题都离不开“愁”这一文眼。所以以文眼为切入点,事半功倍。
三、理思路
文章的写作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思考书写而成的,它们有一定的脉络可循,作者表达的思路也是他想要一点点告诉你的心中所想。学习和阅读文章的时候,只有分析清楚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才能够整体把握好课文,而且通过分析学习文章的结构,还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写作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苏洵的《六国论》时,我是从文章的结构切入的。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透彻。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把中心论点分为连个分论点。第二段三段,分别论证两个分论点,从而证明自己的中心论点。第四段总结经验教训,第五段又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层层展开,反复论证,透彻严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是指导高中生写议论文的经典范文。
四、“读”文章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明了阅读对于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多年教学,我觉得朗读是最好的“读”课文方式。长期以来,高中教学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过分侧重于技能训练,忽视、漠视阅读带给人的审美体验与审美享受。这应该也是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或者是不能真正地提高语文修养的原因之一。从朗读入手,精读、细读、大声读、有感情地读,读到诗歌里面去,感动自己,打动他人。读好了,就能够说明对诗歌所要传递的情感与情味已经掌握理解了,就无需教师再去分析、分解诗歌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学生们分组读,每组又采用不同的形式读,男女混合朗读,全班齐读,从各种各样的诵读中,我们推荐出朗诵的最好的同学,进行配乐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朗诵水平提高了,也在朗诵中得到锻炼,感受到了康桥的优美,作者的不舍,使人获得了美的享受。如我在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没有讲解文章的内容,只是让学生分组分节地朗读,读完后请学生相互讨论、分析该如何读,从语速的快慢、语音的高低、语调的轻重缓急、情感的把握等等各方面,当学生能够读出作者要对自己的乳母大堰河所表达的情感,读出了凄凉深沉怀念的情味,说明他们已经理解了文章,只有理解了才能从朗读中传递出来,因此做教师的完全可以不必再做过多的讲解。通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古文的魅力,感悟古人的精神品格,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读进去之后,语文素养自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得到提高。
五、纳思想
作者写作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写文章的纲领,他的文章布局都围绕这个思想,他写作的素材组合最终也是为了展现这个思想。抓住文章的主题思想,就抓住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就是通过祥林嫂这一形象来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我们就抓住文章的主题入手,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探究:害死祥林嫂的到底是谁?有多种可能,是鲁四老爷?四婶?我?卫老婆子?还是鲁镇的人们?经过学生的分析、争论、探究,他们都没有直接害死祥林嫂,因此被一一否定了,害死她的是所有人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思想里的封建迷信、封建礼教。这篇文章学生不太喜欢读,我抓住课文的主题,采用学生喜欢的辩论形式做为切入点,通过它学生就能迅速、准确地把握主题,鉴赏文章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因此,切入点要能体现课文的主题思想,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总之,任何学习都有适合它的方法,找到这个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从而促进我们实现高效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学、会学、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