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母荧光追踪癌细胞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是发现和研究水母荧光蛋白取得突出成就的3位科学家——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和日本学者下村修。他们发现的绿色荧光蛋白质被广泛应用于癌症诊断技术中。利用这种生物荧光,研究人员能够同时跟踪多种不同的生物学过程,清楚地观察癌细胞的扩散,细菌的生长以及脑细胞的成长发育等。
1962年,日本学者下村修在美国西海岸近海的一种水母体内首次分离出了绿色荧光蛋白。他发现,荧光蛋白在阳光下发出微微的绿光,在紫外线光照射下发出明亮的绿光。20世纪70年代,下村修发现这种绿色荧光蛋白含有能够吸收和发出光线的化学物质。下修村发现了生物荧光蛋白之后,被誉为生物发光研究第一人。
马丁·查尔菲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向人们展示了绿色荧光蛋白作为发光遗传标签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查尔菲发现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特性在生物示踪方面有极高价值,可以用作“发光的遗传基因标签”。荧光蛋白目前已经成为現代生物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是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生物化学及化学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医学院院士,曾是2004年沃尔夫奖医学奖得主。钱永健在下村修与查尔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绿色荧光蛋白的特性,他的主要贡献是利用水母发出绿光的化学物来跟踪观察实验室内进行的生物反应,并在理解绿色荧光蛋白如何发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粒子物理学中破缺对称之奥秘
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3名物理学家,分别是美籍日裔科学家南部阳一郎、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英。他们在基本粒子夸克的研究上均有突出成就。
1960年南部阳一郎用数学模型描绘了次原子物理中存在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揭示了看似混杂的表面现象背后的自然秩序,丰富了对次原子物理“标准模型”的认识。
1973年,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提出“小林-益川理论”,阐述了对称性破缺,并预言存在着几种被称为夸克的未知亚原子粒子。夸克是理论上一种比原子更小的基本粒子,科学家在1974年至1994年之间陆续发现了这些粒子。
探索艾滋病毒和癌症病毒
三位欧洲科学家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引发子宫颈癌的另一种病毒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他们是德国的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法国的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一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德国科学家豪森是德国埃朗根一纽伦堡大学病毒学教授,20世纪70年代时就提出并开始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等病毒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他用了十多年时间终于发现某些类型的HPV就是宫颈癌的病原体,这一发现为开发研制宫颈癌疫苗打下了基础。
法国科学家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发现引起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系统病毒而获得此次诺贝尔医学奖,这两位科学家在上世纪80年代的研究成果为其他科学家们理解艾滋病的生物学机制、研制抗艾滋病药物、研究对受病毒感染者的诊断方法等方面,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极大的帮助,有效地遏制了艾滋病的大肆传播,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巴尔一西诺西以研究艾滋病病毒而闻名,是1983年发现艾滋病病毒的论文作者之一,也是近年来少有的诺贝尔科学奖女性得主之一。
吕克。蒙塔尼也是艾滋病病毒发现者之一。受父亲影响,蒙塔尼从小便对科学感兴趣,蒙塔尼的祖父长期受结肠癌困扰,所以他决定投身医学。据蒙塔尼预测,如果研究经费能得到保证,针对艾滋病的治疗性而非预防性的疫苗将在4年内问世。他说,治疗性疫苗将给那些已经感染艾滋病的人带来新的希望。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是发现和研究水母荧光蛋白取得突出成就的3位科学家——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和日本学者下村修。他们发现的绿色荧光蛋白质被广泛应用于癌症诊断技术中。利用这种生物荧光,研究人员能够同时跟踪多种不同的生物学过程,清楚地观察癌细胞的扩散,细菌的生长以及脑细胞的成长发育等。
1962年,日本学者下村修在美国西海岸近海的一种水母体内首次分离出了绿色荧光蛋白。他发现,荧光蛋白在阳光下发出微微的绿光,在紫外线光照射下发出明亮的绿光。20世纪70年代,下村修发现这种绿色荧光蛋白含有能够吸收和发出光线的化学物质。下修村发现了生物荧光蛋白之后,被誉为生物发光研究第一人。
马丁·查尔菲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向人们展示了绿色荧光蛋白作为发光遗传标签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查尔菲发现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特性在生物示踪方面有极高价值,可以用作“发光的遗传基因标签”。荧光蛋白目前已经成为現代生物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是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生物化学及化学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医学院院士,曾是2004年沃尔夫奖医学奖得主。钱永健在下村修与查尔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绿色荧光蛋白的特性,他的主要贡献是利用水母发出绿光的化学物来跟踪观察实验室内进行的生物反应,并在理解绿色荧光蛋白如何发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粒子物理学中破缺对称之奥秘
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3名物理学家,分别是美籍日裔科学家南部阳一郎、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英。他们在基本粒子夸克的研究上均有突出成就。
1960年南部阳一郎用数学模型描绘了次原子物理中存在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揭示了看似混杂的表面现象背后的自然秩序,丰富了对次原子物理“标准模型”的认识。
1973年,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提出“小林-益川理论”,阐述了对称性破缺,并预言存在着几种被称为夸克的未知亚原子粒子。夸克是理论上一种比原子更小的基本粒子,科学家在1974年至1994年之间陆续发现了这些粒子。
探索艾滋病毒和癌症病毒
三位欧洲科学家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引发子宫颈癌的另一种病毒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他们是德国的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法国的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一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德国科学家豪森是德国埃朗根一纽伦堡大学病毒学教授,20世纪70年代时就提出并开始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等病毒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他用了十多年时间终于发现某些类型的HPV就是宫颈癌的病原体,这一发现为开发研制宫颈癌疫苗打下了基础。
法国科学家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发现引起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系统病毒而获得此次诺贝尔医学奖,这两位科学家在上世纪80年代的研究成果为其他科学家们理解艾滋病的生物学机制、研制抗艾滋病药物、研究对受病毒感染者的诊断方法等方面,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极大的帮助,有效地遏制了艾滋病的大肆传播,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巴尔一西诺西以研究艾滋病病毒而闻名,是1983年发现艾滋病病毒的论文作者之一,也是近年来少有的诺贝尔科学奖女性得主之一。
吕克。蒙塔尼也是艾滋病病毒发现者之一。受父亲影响,蒙塔尼从小便对科学感兴趣,蒙塔尼的祖父长期受结肠癌困扰,所以他决定投身医学。据蒙塔尼预测,如果研究经费能得到保证,针对艾滋病的治疗性而非预防性的疫苗将在4年内问世。他说,治疗性疫苗将给那些已经感染艾滋病的人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