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旨在说明,宏观经济运行中,不仅存在经济均衡状态的总量问题,还存在经济过程的方向性问题。为此,提出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的实质应该是所包含的微观状态数最多、出现几率最大的一种状态,并给出了初步的宏观经济状态函数;用状态量的变化表征过程量,论证了四部门情况下,存在经济过程的方向性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凯恩斯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及政府介入经济运行的必要性。
关键词:宏观经济状态; 宏观经济过程; 过程的方向性; 资本净流入
一、 问题的提出
凯恩斯在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的观点,并将其原因概括为三大心理因素,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即使总需求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要求,投资也是等于储蓄的。例如,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虽然储蓄量是消费者消费行为之总结果,投资量是雇主投资行为之总结果,但二者必然相等,因为二者都等于所得减消费。”在凯恩斯的理论分析中,投资概念包括我们今天教科书中所说的非计划存货投资。同期的经济学家郝特雷(R.G.Hawtrey)曾针对凯恩斯定义的投资概念提出修正。对此凯恩斯在《通论》指出,“郝特雷对流动资本之改变,即对未出售存货量之意外的增加或减少,非常看重。他提出了一个投资之定义,把这种变动摈斥于投资之外。在这种情形之下,所谓储蓄超过投资,实即未出售存货量之意外增加,亦即流动资本之增加。但是影响雇主之决策者还有其他因素,我看不出有什么目的摈斥后者。故我宁愿着重于有效需求之全部改变,而不仅仅着重干有效需求之局部改变一一即反映上期末出售存货量之增减者。”[1]
新古典主义综合派却十分看重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之局部”,构造了不包括“非意愿存货投资”在内的“意愿投资”概念。其代表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第十七版中指出“只有当厂商和消费者都处于他们意愿的支出曲线和投资曲线上时,GDP才有可能达到均衡水平。”[2]按照这种说法,新古典主义综合派所说的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其实只是偶然可能出现的意愿之想。
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有必要对“均衡”给予符合实际的可观测的定义,并用状态函数描绘,因为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状态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四部门中没有政府存在,资本净流入能否全部转化为国内私人投资支出的问题可以引伸出经济过程的方向性问题。
二、宏观经济均衡态的在新古典主义框架下的另外一种描绘
按统计理论角度看,均匀分布是几率最大的一种分布,均衡态是几率最大的状态,或者说,均衡态是一种均匀分布状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其均衡态应该定义为利息在资本存量空间内均匀分布的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自由流动。对于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存在可测的的状态参数(p、r、K),它们分别代表价格水平、利息率、资本存量。此时的利息率是资本存量的收益率,而借贷资本的价格看作是机会成本。宏观经济由一个均衡态向另一个均衡态过渡的经济过程中,我们需要用过程量来描绘,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流量。
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应该存在一个状态函数,状态函数可以在新古典主义框架下,从状态变化的过程规律中得出:
首先,假设利息率r不变,价格水平p和资本存量K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品总市场价值不变,pK=常数。
其次,假设资本存量K不变,价格水平p和利息率r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K始终由利润最大化条件 [3]决定,因而二者同向变动。 =常数。
这就是我们得出的宏观经济的状态函数。在资本的边际产量不变的情况下,等式左面可表示总产品数量。
三、宏观经济状态的改变
宏观经济非均衡状态直接体现为资本收益在资本空间内的非均匀分布,即等量资本获得的是非等量收益,这是由于存在总资本存量的增加。首先,对资本品的支出会改变K的数量,而对资本品的支出主要来源于可贷资金供给总量。这里的可贷资金的供给总量等于全社会资本品收益的逐年累加。
关键词:宏观经济状态; 宏观经济过程; 过程的方向性; 资本净流入
一、 问题的提出
凯恩斯在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的观点,并将其原因概括为三大心理因素,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即使总需求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要求,投资也是等于储蓄的。例如,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虽然储蓄量是消费者消费行为之总结果,投资量是雇主投资行为之总结果,但二者必然相等,因为二者都等于所得减消费。”在凯恩斯的理论分析中,投资概念包括我们今天教科书中所说的非计划存货投资。同期的经济学家郝特雷(R.G.Hawtrey)曾针对凯恩斯定义的投资概念提出修正。对此凯恩斯在《通论》指出,“郝特雷对流动资本之改变,即对未出售存货量之意外的增加或减少,非常看重。他提出了一个投资之定义,把这种变动摈斥于投资之外。在这种情形之下,所谓储蓄超过投资,实即未出售存货量之意外增加,亦即流动资本之增加。但是影响雇主之决策者还有其他因素,我看不出有什么目的摈斥后者。故我宁愿着重于有效需求之全部改变,而不仅仅着重干有效需求之局部改变一一即反映上期末出售存货量之增减者。”[1]
新古典主义综合派却十分看重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之局部”,构造了不包括“非意愿存货投资”在内的“意愿投资”概念。其代表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第十七版中指出“只有当厂商和消费者都处于他们意愿的支出曲线和投资曲线上时,GDP才有可能达到均衡水平。”[2]按照这种说法,新古典主义综合派所说的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其实只是偶然可能出现的意愿之想。
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有必要对“均衡”给予符合实际的可观测的定义,并用状态函数描绘,因为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状态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四部门中没有政府存在,资本净流入能否全部转化为国内私人投资支出的问题可以引伸出经济过程的方向性问题。
二、宏观经济均衡态的在新古典主义框架下的另外一种描绘
按统计理论角度看,均匀分布是几率最大的一种分布,均衡态是几率最大的状态,或者说,均衡态是一种均匀分布状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其均衡态应该定义为利息在资本存量空间内均匀分布的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自由流动。对于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存在可测的的状态参数(p、r、K),它们分别代表价格水平、利息率、资本存量。此时的利息率是资本存量的收益率,而借贷资本的价格看作是机会成本。宏观经济由一个均衡态向另一个均衡态过渡的经济过程中,我们需要用过程量来描绘,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流量。
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应该存在一个状态函数,状态函数可以在新古典主义框架下,从状态变化的过程规律中得出:
首先,假设利息率r不变,价格水平p和资本存量K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品总市场价值不变,pK=常数。
其次,假设资本存量K不变,价格水平p和利息率r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K始终由利润最大化条件 [3]决定,因而二者同向变动。 =常数。
这就是我们得出的宏观经济的状态函数。在资本的边际产量不变的情况下,等式左面可表示总产品数量。
三、宏观经济状态的改变
宏观经济非均衡状态直接体现为资本收益在资本空间内的非均匀分布,即等量资本获得的是非等量收益,这是由于存在总资本存量的增加。首先,对资本品的支出会改变K的数量,而对资本品的支出主要来源于可贷资金供给总量。这里的可贷资金的供给总量等于全社会资本品收益的逐年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