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习惯、方式的改变,致使电视新闻形式、内容也应随之而更新;在此背景下,调查性报道作为其中的重要报道方式,越发受到社会的欢迎。本文围绕调查性电视节目比较常用的叙事结构,从多方面剖析了其叙事策略,望能为此领域应用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9-
1.调查性电视节目较为常用的叙事结构分析
基于调查性报道的基本定义发现,调查性报道主要是通过调查一件事实,从中将所隐藏、所遮盖的真相揭露出来,其与其它报道形式相比较,比较费时。基于此定义中可知,调查性报道自身具有标准化且合理性的叙事元素,即为时间延续、讲述与故事。在整个调查性报道当中,故事在其中实际是指新闻事实,而对于事实而言,其由三部分组成,其一为事件、其二是人物,其三则为人物活动所处环境。怎样围绕人物以及相关事件展开有机编排,即为节目自身所存在的叙事结构问题。针对调查性报道来考量,其在具体的叙事结构上,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为推理式叙事结构,其二是悬念式叙事结构,其三则为混合型叙事结。
1.1悬念式叙事结构
此种结构实际就是受传者、传播者对信息(调查结果)均处在零得到状态,此种叙事结构由于在具体结构上,存在难以预测的特定,充满许多未知与悬念,所以,此种结构在业内又被称作结果未知型叙事结构。而对于此种调查而言,通常情况下,在刚开始时,未将事件的结果告知观众,而仅将有件怎样样的事情告诉观众,或者是发生了什么状况、出现了怎样的现象,到底此事情今后会有怎样的发展,最终会得到怎样样的结果,记者与观众均不知道。如此一来,在刚开始时便能够为观众营造或留下一种悬念,在观众心中形成一种比较强烈且持久的期待感,观众在此种期待感的驱使下,会迫切希望知晓最终的答案或结果。基于此类型的调查报道当中,对于调查者来分析,一般情况下,是以亲历者的姿态或身份出现的,比如在比较有代表性的《新闻调查》节目当中,《大官村里选“村官”》(蒙特卡洛电视节纪录片类女神银质奖),便为悬念式叙事结构。在节目刚开始的时候,便对大官村要实施“海选”这一情况进行了交代,对农村来讲,民主选举实为比较新颖且在日常当中并不多见的事物,民主选举自身便充斥着各种悬念,于是选举究竟该怎样开展,便成为了观众心中的最大且首要悬念,然后在节目当中有给出了另外一个悬念,即原来比较老实且经上级任命而得以上任的刘晓波(老村委会主任),是否能够在此次“海选”当中成功连任?此些难以准确预测的悬念,便会调动观众的兴趣,激发其心绪。
1.2推理式叙事结构
此结构即为调查者在还没有进行调查前,已了解事件的最终结果或答案,所以,针对此种结构来讲,也可称作结果已知型叙事结构。一般情况下,节目在刚开始时,便会将事件的最终结局或结果提前告知观众,然后将其当作整个事件或故事的基本源头,对事情发生、发展情况进行全局性、广泛性探究。其相比于结果未知型叙事结构,过程正好相反。对于此种结构来考量,其在具体的调查魅力上,并非是事件的结果,而是导致事件出现此种结果的最终原因是什么。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原因,将事件背后一些处于隐藏状态或鲜为人知的内幕消息给出,以此达到治病救人及惩前毖后的目的,防止类似情况或事件的再次发生,发挥重要的警示作用。例如《双城的创伤》这一新闻调查节目,其便是采用的是推理式叙事结构。在节目刚开始时,便将事件的最终结果给了出来,即在10天前,甘肃武威发生了一件比较轰动的事件,即少年连续服毒事件,其中,获救4名,死亡2名,在这些少年当中,有5个人均属于同一所小学,且都为六年级学生。然后记者将疑问提出,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此些仅有十三四岁少年最终走向绝路、走向极端?整个节目通过记者的逐层深入化调查,以及多方面、全面化采访,最终将此些少年走向绝路的原因找了出来,以此来引出家长与孩子间所存在的沟通问题,以及学校心理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使观众问心自问、发人深思。
2.调查性电视节目的叙事策略分析
对于现代叙事学理论来分析,其把故事当中的人物划分成3种类型,其一为主体,即通常情况下,在电视新闻调查性节目当中,主体实为事件的重要当事人;其二为反主体,即为整个新闻事件当中的其他当事人;其三使作品当中的次要人物,即为与新闻事件两位当事人之间有紧密关系的人物。需要指出的是,主体与反主体之间,往往能够构建二元对立的中心线索,与此同时,还成功搭建了故事的基本框架。在设置任务以及编排故事、构思情节时,之所以要借助二元对立方式来行此操作,主要原因即为:只有借助二元对立的叙事策略,方能将矛盾冲突最大程度的控制住,而在叙事文本当中,冲突具有独特意义,即重读实为叙事报道的精髓所在。无论是何种冲突,其中均蕴含着各种理念与性格的冲撞,证实此些冲撞,才使得事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且与事件的最终真相不断接近。针对冲突的基本构成而言,通常情况,可劃分成3种类型,第一即为人与人间所存在的冲突,其乃是当前最为常见且普遍的冲突形式,大多数片子当中均能发现其身影;第二便是人与社会习俗观念之间所存在的冲突,如《乙肝歧视》这一新闻调查结论;其三即为人与自身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将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当中所发生的转变进行展示,以此来制造冲突。
3.结语
综上,电视新闻在新媒介日趋活跃的大背景下,也被卷入到创新的浪潮当中;调查性报道作为电视新闻的重要节目形态,其能够多层面、多角度的对观众进行吸引,以此来增强其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需要指出的是,在调查性报道过程中,叙事策略应用的好坏,会对电视新闻节目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应注重二元对立及延宕策略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郭思佳. 央视《新闻调查》节目"网瘾之戒"的叙事策略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 182(02):101-102.
[2]张莉, 孙勤. 电视新闻系列报道的叙事策略研究——以新疆电视台新闻报道《25年的爱心课堂》为例[J]. 新疆新闻出版广电, 2018(3):39-41.
关键词: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9-
1.调查性电视节目较为常用的叙事结构分析
基于调查性报道的基本定义发现,调查性报道主要是通过调查一件事实,从中将所隐藏、所遮盖的真相揭露出来,其与其它报道形式相比较,比较费时。基于此定义中可知,调查性报道自身具有标准化且合理性的叙事元素,即为时间延续、讲述与故事。在整个调查性报道当中,故事在其中实际是指新闻事实,而对于事实而言,其由三部分组成,其一为事件、其二是人物,其三则为人物活动所处环境。怎样围绕人物以及相关事件展开有机编排,即为节目自身所存在的叙事结构问题。针对调查性报道来考量,其在具体的叙事结构上,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为推理式叙事结构,其二是悬念式叙事结构,其三则为混合型叙事结。
1.1悬念式叙事结构
此种结构实际就是受传者、传播者对信息(调查结果)均处在零得到状态,此种叙事结构由于在具体结构上,存在难以预测的特定,充满许多未知与悬念,所以,此种结构在业内又被称作结果未知型叙事结构。而对于此种调查而言,通常情况下,在刚开始时,未将事件的结果告知观众,而仅将有件怎样样的事情告诉观众,或者是发生了什么状况、出现了怎样的现象,到底此事情今后会有怎样的发展,最终会得到怎样样的结果,记者与观众均不知道。如此一来,在刚开始时便能够为观众营造或留下一种悬念,在观众心中形成一种比较强烈且持久的期待感,观众在此种期待感的驱使下,会迫切希望知晓最终的答案或结果。基于此类型的调查报道当中,对于调查者来分析,一般情况下,是以亲历者的姿态或身份出现的,比如在比较有代表性的《新闻调查》节目当中,《大官村里选“村官”》(蒙特卡洛电视节纪录片类女神银质奖),便为悬念式叙事结构。在节目刚开始的时候,便对大官村要实施“海选”这一情况进行了交代,对农村来讲,民主选举实为比较新颖且在日常当中并不多见的事物,民主选举自身便充斥着各种悬念,于是选举究竟该怎样开展,便成为了观众心中的最大且首要悬念,然后在节目当中有给出了另外一个悬念,即原来比较老实且经上级任命而得以上任的刘晓波(老村委会主任),是否能够在此次“海选”当中成功连任?此些难以准确预测的悬念,便会调动观众的兴趣,激发其心绪。
1.2推理式叙事结构
此结构即为调查者在还没有进行调查前,已了解事件的最终结果或答案,所以,针对此种结构来讲,也可称作结果已知型叙事结构。一般情况下,节目在刚开始时,便会将事件的最终结局或结果提前告知观众,然后将其当作整个事件或故事的基本源头,对事情发生、发展情况进行全局性、广泛性探究。其相比于结果未知型叙事结构,过程正好相反。对于此种结构来考量,其在具体的调查魅力上,并非是事件的结果,而是导致事件出现此种结果的最终原因是什么。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原因,将事件背后一些处于隐藏状态或鲜为人知的内幕消息给出,以此达到治病救人及惩前毖后的目的,防止类似情况或事件的再次发生,发挥重要的警示作用。例如《双城的创伤》这一新闻调查节目,其便是采用的是推理式叙事结构。在节目刚开始时,便将事件的最终结果给了出来,即在10天前,甘肃武威发生了一件比较轰动的事件,即少年连续服毒事件,其中,获救4名,死亡2名,在这些少年当中,有5个人均属于同一所小学,且都为六年级学生。然后记者将疑问提出,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此些仅有十三四岁少年最终走向绝路、走向极端?整个节目通过记者的逐层深入化调查,以及多方面、全面化采访,最终将此些少年走向绝路的原因找了出来,以此来引出家长与孩子间所存在的沟通问题,以及学校心理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使观众问心自问、发人深思。
2.调查性电视节目的叙事策略分析
对于现代叙事学理论来分析,其把故事当中的人物划分成3种类型,其一为主体,即通常情况下,在电视新闻调查性节目当中,主体实为事件的重要当事人;其二为反主体,即为整个新闻事件当中的其他当事人;其三使作品当中的次要人物,即为与新闻事件两位当事人之间有紧密关系的人物。需要指出的是,主体与反主体之间,往往能够构建二元对立的中心线索,与此同时,还成功搭建了故事的基本框架。在设置任务以及编排故事、构思情节时,之所以要借助二元对立方式来行此操作,主要原因即为:只有借助二元对立的叙事策略,方能将矛盾冲突最大程度的控制住,而在叙事文本当中,冲突具有独特意义,即重读实为叙事报道的精髓所在。无论是何种冲突,其中均蕴含着各种理念与性格的冲撞,证实此些冲撞,才使得事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且与事件的最终真相不断接近。针对冲突的基本构成而言,通常情况,可劃分成3种类型,第一即为人与人间所存在的冲突,其乃是当前最为常见且普遍的冲突形式,大多数片子当中均能发现其身影;第二便是人与社会习俗观念之间所存在的冲突,如《乙肝歧视》这一新闻调查结论;其三即为人与自身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将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当中所发生的转变进行展示,以此来制造冲突。
3.结语
综上,电视新闻在新媒介日趋活跃的大背景下,也被卷入到创新的浪潮当中;调查性报道作为电视新闻的重要节目形态,其能够多层面、多角度的对观众进行吸引,以此来增强其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需要指出的是,在调查性报道过程中,叙事策略应用的好坏,会对电视新闻节目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应注重二元对立及延宕策略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郭思佳. 央视《新闻调查》节目"网瘾之戒"的叙事策略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 182(02):101-102.
[2]张莉, 孙勤. 电视新闻系列报道的叙事策略研究——以新疆电视台新闻报道《25年的爱心课堂》为例[J]. 新疆新闻出版广电, 2018(3):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