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丹县快速推进县域经济、普遍提高城多生活、日益完善基础设施、日渐美化人居环境。志丹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实施“工商兴县、产业富民、城镇带动、项目支撑、科教奠基、跨越发展”战略,以“全市争第一、全省创一流、全国上名次”为标杆,奋力打造生态大县、文化名县、经济强县。“十一五”的五年来,和谐志丹气象万千,红都大地精彩纷呈。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志丹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7%,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2010年全县经济总量比2005年翻了一番,人均超过137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是“十五”末的4.2倍和4.1倍,地方财政收入和人均财力均稳居全省前列,连续六年跻身于“西部百强县”和“陕西十强县”之列,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百县”、“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和“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县”。
石油工业的龙头地位更加稳固,支撑作用充分显现,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境内原油年产量保持在400万吨以上,全县以石油工业为支柱、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材业等为补充的工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县域工业步入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新阶段。以果业、草畜业、设施蔬菜和小杂粮为重点的农业产业迅速壮大,果园总面积达到11.4万亩,养殖专业户达到1673户,大棚和弓棚总量达到7671棚。
2010年全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78元,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5116元,增长21.7%。
城乡统筹步伐加快
志丹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并重、整体推进的思路,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6.2亿1元,在交通、水利、教育、市政等领域兴建了一批重大项目,极大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县城框架进一步拉大,规划面积由5.4平方公里拓展为1614平方公里,城北文教区、城南工业区、城中行政商贸区的县城功能区划已经成型。各乡镇的小城镇建设也各擅胜场,各具特色,其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志丹县五年新建、改造或搬迁自然村548个,一半以上农民住进了新居。投入7.8亿元使全县群众彻底告别了饮水难的历史,农电、通讯、电视通村率100%,油路通村率90%,农村户用沼气覆盖率62%,县城天然气用户已达5391户,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向城镇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正在加快,城镇化水平由“十一五”之前的36.2%提高到48.3%。省道303线二级路已经投用.延一志一吴高速路即将建成投用,延定铁路建设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志丹,这个昔日的山保安,而今昂首迈进了“延安一小时经济圈”。
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十一五”时期,志丹县实施山川秀美、退耕还林等国家林业重点项目,投资兴建了县城“两山”生态景观林、303百里绿色长廊等一批重点绿化工程,五年新造林51.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多平方公里,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70%以上,志丹大地主色调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并因此而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和“省级园林县城”荣誉称号。
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和化学需氧量削减等控制性指标全面完成。使“山清水秀、整洁靓丽”成为志丹新名片,率先在全市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荣誉称号。
民生社会发展飞速
志丹县以加快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为目标,财政累计支出民生资金2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
民生方面,志丹县在全省、全市率先推行12年免费教育、农村养老保险和城多合作医疗制度,中小学“蛋奶工程”扩面实施,“五大保险”全面覆盖, “两个低保”应保尽保,计生优抚政策更加优惠,贫困学生和弱势群体得到及时教助,残疾人工作成为全国先进。在保障性住房方面被省政府授予保障性住房建设先进单位。最显著的成效是,就业基本稳定和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扶贫开发成就显著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2.5倍和2.3倍。在社会事业方面, “双高”普九受到省政府表彰,教育创强扎实开展。这些辉煌成就,都为志丹县“十二五”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面对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以及省上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志丹县新的发展思路已经形成,新的建设蓝图已经草就,志丹人民将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创造出志丹更辉煌的明天。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志丹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7%,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2010年全县经济总量比2005年翻了一番,人均超过137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是“十五”末的4.2倍和4.1倍,地方财政收入和人均财力均稳居全省前列,连续六年跻身于“西部百强县”和“陕西十强县”之列,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百县”、“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和“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县”。
石油工业的龙头地位更加稳固,支撑作用充分显现,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境内原油年产量保持在400万吨以上,全县以石油工业为支柱、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材业等为补充的工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县域工业步入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新阶段。以果业、草畜业、设施蔬菜和小杂粮为重点的农业产业迅速壮大,果园总面积达到11.4万亩,养殖专业户达到1673户,大棚和弓棚总量达到7671棚。
2010年全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78元,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5116元,增长21.7%。
城乡统筹步伐加快
志丹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并重、整体推进的思路,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6.2亿1元,在交通、水利、教育、市政等领域兴建了一批重大项目,极大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县城框架进一步拉大,规划面积由5.4平方公里拓展为1614平方公里,城北文教区、城南工业区、城中行政商贸区的县城功能区划已经成型。各乡镇的小城镇建设也各擅胜场,各具特色,其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志丹县五年新建、改造或搬迁自然村548个,一半以上农民住进了新居。投入7.8亿元使全县群众彻底告别了饮水难的历史,农电、通讯、电视通村率100%,油路通村率90%,农村户用沼气覆盖率62%,县城天然气用户已达5391户,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向城镇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正在加快,城镇化水平由“十一五”之前的36.2%提高到48.3%。省道303线二级路已经投用.延一志一吴高速路即将建成投用,延定铁路建设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志丹,这个昔日的山保安,而今昂首迈进了“延安一小时经济圈”。
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十一五”时期,志丹县实施山川秀美、退耕还林等国家林业重点项目,投资兴建了县城“两山”生态景观林、303百里绿色长廊等一批重点绿化工程,五年新造林51.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多平方公里,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70%以上,志丹大地主色调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并因此而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和“省级园林县城”荣誉称号。
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和化学需氧量削减等控制性指标全面完成。使“山清水秀、整洁靓丽”成为志丹新名片,率先在全市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荣誉称号。
民生社会发展飞速
志丹县以加快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为目标,财政累计支出民生资金2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
民生方面,志丹县在全省、全市率先推行12年免费教育、农村养老保险和城多合作医疗制度,中小学“蛋奶工程”扩面实施,“五大保险”全面覆盖, “两个低保”应保尽保,计生优抚政策更加优惠,贫困学生和弱势群体得到及时教助,残疾人工作成为全国先进。在保障性住房方面被省政府授予保障性住房建设先进单位。最显著的成效是,就业基本稳定和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扶贫开发成就显著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2.5倍和2.3倍。在社会事业方面, “双高”普九受到省政府表彰,教育创强扎实开展。这些辉煌成就,都为志丹县“十二五”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面对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以及省上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志丹县新的发展思路已经形成,新的建设蓝图已经草就,志丹人民将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创造出志丹更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