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对在新课程下英语教学的些许思考和做法展开了讨论,以期提高英语教学水平,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喜欢上英语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教学;思考;做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18
现在在中国,英语和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贴近了,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出国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今年暑假,微信朋友圈里的各种晒,有的去欧洲列国,有的去日本,还有去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韩国、越南等国的。有些朋友回国后和笔者发出这样的感慨:“我要是懂英语就好了,我比手划脚地各种解释,可那老外还是搞不懂我的意思,我急啊!下次出国一定要带上你!”“哈哈,好啊!”笔者回答道。以前就知道英语被广泛运用于联合国、国际贸易、航海界、科技界、体育界等,现在发现英语也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娱乐界,一些大牌明星要去好莱坞发展,必须会英语。还有一些真人秀的节目是在海外拍摄的,如《The Amazing Race(极速前进)》《花儿与少年》《花样爷爷》《花样姐姐》等。如果你会英语,就会方便很多;如果不会,就会相对麻烦些。所以,现在英语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了,英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2001年,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正式出版与发行,拉开了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序幕。在新课改中,英语已不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外语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语言工具,而是为了使他们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创新。一句话,外语教育越来越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没有掌握外语犹如缺乏一种思想,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一样。反过来说,学会一门外语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根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现代英语教学不仅局限于教学生课本上的东西,而是要通过教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什么?未来有可能会发生什么?学生不仅仅是学几个单词、会几篇课文、考试过关就意味着在学习英语,而是通过对英语的学习,掌握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与习惯,所以这就是在新课程下英语教学本质上的飞跃!
实施课程改革后,新的中学英语教材词汇量很大,题材涉及面很广,不仅涉及艺术、科技、音乐、天文地理的知识,还涉及到许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例如急救、健康饮食、肢体语言、文化遗产和未来生活等。而这些课程的设置就正好反映了课程的本质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也就是人类认识的成果,也就是知识。解释一下就是:教育是谋求学生发展的;人的发展是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统一过程实现的;学生作为主体,如果没有客体,不作用于客体,就不会发生认识,就无从发展。教育者之所以要设置课程,实质上就是为学生主体提供认识的客体,以便学生作用于课程这个客体,发生教学认识过程,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课程本质上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也就是人类认识成果,也就是知识。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知识不会自动地呈现出来,也不能简单而直接地拿来。因此,在新课程下,英语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经历一下,并且不只是简单经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亲身去体验。所以,在日常英语教学中,笔者会尽量设法给学生创造交际情景,便于学生在口头上和笔头上运用所学的语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 Bruner)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对进入感官的知识进行选择、转化、储存和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全方位地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如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去亲身体验呢?笔者认为,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坚持以下三点做法:
一、利用视听效果增强情景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英语课文中的许多情景(如地震等)大多数学生没有亲身的经历或体验,而文字的抽象描述也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上这一单元时,笔者会让学生观看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里地震的片段。因为冯导将这一地震片段拍得非常具有震撼性,因此学生观看了以后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体验“quake”和“shake”,“cut off”和“fall down”等词和词组的用法,更明白地震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二、利用现场表演拓宽学生的交际领域
笔者经常会利用课本内容让学生进行现场表演、相互交流。例如,在上到Body Language(肢体语言)这课时,笔者就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英国人、加拿大人、法国人、日本人等,重演、再现各国人在飞机场初次见面时问候对方的场景,让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差异。通过还原、展开、重演、再现的活动方式和过程,让学生加深印象,高中三年后他们会很难忘记这堂英语课。
三、在英语教学中坚持做到“以人为本”
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所以,我们英语教师必须研究学习主体,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上寻根求源。笔者认为:一个学生的素质,比如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兴趣爱好,远比分数来得更重要!为此,笔者在英语教学的双边活动中还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
1. 重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几乎每个单元到最后都可以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道德高度。例如,在Wildlife Protection(野生动物的保护)单元中,到最后可以引导学生保护动物、拒绝皮草、关爱生命等。在Friendship(友谊)单元中,讲到安妮日记这篇反映二战期间纳粹党人迫害犹太人的文章时,笔者可以教育学生要爱护和平、拒绝战争。在Global Warming(全球变暖)单元中,最后可以引领学生过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等。就这样,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笔者可以让学生从自身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素养,把思想道德教育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树立道德观念、激发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形成诚实、正直、勇敢和坚韧不拨的品质。 2. 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英语教学在训练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可以根据有声语言这一特性,采取开放式教学,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情景表演等小组活动,或简或繁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沟通,从而使学生更加自信,心理素质变得更好。
3. 重视创新精神素质教育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在教育教学中,创新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其具有积极探求、勇于开拓的心理取向和精神状态,能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努力探索其中的基本规律,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新课程下,我们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确立目标。《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英语新课标理念,将3P模式发展为5P模式,即Preparation(准备)、Presentation(呈现)、Practice(练习)、Production(运用)和Progress(评价)。
(1)Preparation的功能是承前启后,导入新话题或新内容,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启发想象或预测等,基本上就是新编英语教材中的 “Warming up”环节,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比如复习、预测、讨论、头脑风暴等,逐步导入新内容的学习。
(2)Presentation的功能是呈现新的语言知识。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比如用实物、动作、图画、简笔画、英语解释、汉语解释等,或通过创设不同的语境来介绍新的语言知识。
(3)Practice的功能是对新语言知识的操练(drills)和练习(practice)。
这种练习通常是控制性的(controlled),它包括从非交际性语言活动到有意义的(meaningful)各种练习,再到各种具有一定交际(communicative)的语言活动。
(4)Production的功能是真实地运用语言。这一步的功能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比Practice更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语言活动,要求学生运用真实而自然的语言,达到一个真实的结果。主要活动形式通常是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交际任务(real tasks)或项目(projects)等。
(5)Progress的功能是检测和巩固。通过小结和检查等评价方式来检测和巩固学生所获得的语言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总而言之,新课程的实施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一种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所以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可以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二中 315400)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教学;思考;做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18
现在在中国,英语和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贴近了,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出国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今年暑假,微信朋友圈里的各种晒,有的去欧洲列国,有的去日本,还有去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韩国、越南等国的。有些朋友回国后和笔者发出这样的感慨:“我要是懂英语就好了,我比手划脚地各种解释,可那老外还是搞不懂我的意思,我急啊!下次出国一定要带上你!”“哈哈,好啊!”笔者回答道。以前就知道英语被广泛运用于联合国、国际贸易、航海界、科技界、体育界等,现在发现英语也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娱乐界,一些大牌明星要去好莱坞发展,必须会英语。还有一些真人秀的节目是在海外拍摄的,如《The Amazing Race(极速前进)》《花儿与少年》《花样爷爷》《花样姐姐》等。如果你会英语,就会方便很多;如果不会,就会相对麻烦些。所以,现在英语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了,英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2001年,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正式出版与发行,拉开了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序幕。在新课改中,英语已不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外语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语言工具,而是为了使他们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创新。一句话,外语教育越来越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没有掌握外语犹如缺乏一种思想,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一样。反过来说,学会一门外语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根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现代英语教学不仅局限于教学生课本上的东西,而是要通过教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什么?未来有可能会发生什么?学生不仅仅是学几个单词、会几篇课文、考试过关就意味着在学习英语,而是通过对英语的学习,掌握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与习惯,所以这就是在新课程下英语教学本质上的飞跃!
实施课程改革后,新的中学英语教材词汇量很大,题材涉及面很广,不仅涉及艺术、科技、音乐、天文地理的知识,还涉及到许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例如急救、健康饮食、肢体语言、文化遗产和未来生活等。而这些课程的设置就正好反映了课程的本质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也就是人类认识的成果,也就是知识。解释一下就是:教育是谋求学生发展的;人的发展是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统一过程实现的;学生作为主体,如果没有客体,不作用于客体,就不会发生认识,就无从发展。教育者之所以要设置课程,实质上就是为学生主体提供认识的客体,以便学生作用于课程这个客体,发生教学认识过程,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课程本质上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也就是人类认识成果,也就是知识。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知识不会自动地呈现出来,也不能简单而直接地拿来。因此,在新课程下,英语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经历一下,并且不只是简单经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亲身去体验。所以,在日常英语教学中,笔者会尽量设法给学生创造交际情景,便于学生在口头上和笔头上运用所学的语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 Bruner)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对进入感官的知识进行选择、转化、储存和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全方位地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如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去亲身体验呢?笔者认为,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坚持以下三点做法:
一、利用视听效果增强情景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英语课文中的许多情景(如地震等)大多数学生没有亲身的经历或体验,而文字的抽象描述也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上这一单元时,笔者会让学生观看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里地震的片段。因为冯导将这一地震片段拍得非常具有震撼性,因此学生观看了以后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体验“quake”和“shake”,“cut off”和“fall down”等词和词组的用法,更明白地震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二、利用现场表演拓宽学生的交际领域
笔者经常会利用课本内容让学生进行现场表演、相互交流。例如,在上到Body Language(肢体语言)这课时,笔者就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英国人、加拿大人、法国人、日本人等,重演、再现各国人在飞机场初次见面时问候对方的场景,让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差异。通过还原、展开、重演、再现的活动方式和过程,让学生加深印象,高中三年后他们会很难忘记这堂英语课。
三、在英语教学中坚持做到“以人为本”
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所以,我们英语教师必须研究学习主体,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上寻根求源。笔者认为:一个学生的素质,比如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兴趣爱好,远比分数来得更重要!为此,笔者在英语教学的双边活动中还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
1. 重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几乎每个单元到最后都可以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道德高度。例如,在Wildlife Protection(野生动物的保护)单元中,到最后可以引导学生保护动物、拒绝皮草、关爱生命等。在Friendship(友谊)单元中,讲到安妮日记这篇反映二战期间纳粹党人迫害犹太人的文章时,笔者可以教育学生要爱护和平、拒绝战争。在Global Warming(全球变暖)单元中,最后可以引领学生过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等。就这样,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笔者可以让学生从自身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素养,把思想道德教育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树立道德观念、激发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形成诚实、正直、勇敢和坚韧不拨的品质。 2. 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英语教学在训练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可以根据有声语言这一特性,采取开放式教学,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情景表演等小组活动,或简或繁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沟通,从而使学生更加自信,心理素质变得更好。
3. 重视创新精神素质教育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在教育教学中,创新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其具有积极探求、勇于开拓的心理取向和精神状态,能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努力探索其中的基本规律,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新课程下,我们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确立目标。《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英语新课标理念,将3P模式发展为5P模式,即Preparation(准备)、Presentation(呈现)、Practice(练习)、Production(运用)和Progress(评价)。
(1)Preparation的功能是承前启后,导入新话题或新内容,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启发想象或预测等,基本上就是新编英语教材中的 “Warming up”环节,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比如复习、预测、讨论、头脑风暴等,逐步导入新内容的学习。
(2)Presentation的功能是呈现新的语言知识。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比如用实物、动作、图画、简笔画、英语解释、汉语解释等,或通过创设不同的语境来介绍新的语言知识。
(3)Practice的功能是对新语言知识的操练(drills)和练习(practice)。
这种练习通常是控制性的(controlled),它包括从非交际性语言活动到有意义的(meaningful)各种练习,再到各种具有一定交际(communicative)的语言活动。
(4)Production的功能是真实地运用语言。这一步的功能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比Practice更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语言活动,要求学生运用真实而自然的语言,达到一个真实的结果。主要活动形式通常是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交际任务(real tasks)或项目(projects)等。
(5)Progress的功能是检测和巩固。通过小结和检查等评价方式来检测和巩固学生所获得的语言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总而言之,新课程的实施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一种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所以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可以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二中 3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