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

来源 :理论与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qing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自2001年开始启动,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地理区位条件和政治因素,尤其是双方在经贸领域的互补性和依赖性,都有利于推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同时,由于中国和东盟多数国家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相似,贸易替代性较强,这种南南型的自由贸易区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6)06-0109-06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地区的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安排不断涌现,2001年11月,在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决定在未来10年内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2002年11月,双方签署《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以区域内各国货物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为核心的自由贸易区基本框架。2004年11月,双方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标志着CAFTA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
  
  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促进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数据,2001年全球共有243个区域贸易安排,其中197个是自由贸易区或关税同盟。各种区域贸易安排以及超越地缘界限的区域合作不断发展,在促进地区及世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匈牙利经济学家贝尔·巴拉萨在《经济一体化理论》一书中提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包括五个阶段: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目前世界范围内区域一体化趋势正在迅速发展,自由贸易区则成为最普遍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的组织形式。
  1.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困境
  WTO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权威也是范围最广的多边贸易协定,但是近年来,WTO的谈判却日益艰难。这是由于WTO成员数目的迅速扩大,使其无法照顾到各国、各地区的产业特性和产业调整之需;另外WTO更多的是在关税减让和市场准入方面有较大的规范性,而在面临文化产业领域、信息产业部门、知识产权转让、环保与劳工标准等新问题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多边贸易谈判的失败,以及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双边或三边自由贸易协定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合作的热点。
  2.地区经济合作日益紧密
  1992年东盟最高级首脑会议同意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然而,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欧盟相比,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内贸易和投资水平一直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成员国之间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上的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且各成员国的区间贸易均以美国、日本、欧盟为主要出口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的区域合作出现新的发展高潮。特别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合作始终在本地区中处于重要地位。尽管东亚各国也在积极谋求更大范围内的经济合作,但由于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东亚地区更为广泛的多边贸易协定很难取得进展。因此,目前最为现实可行的合作途径便是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
  
  (二)区位优势及政治因素
  1.地理位置临近
  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表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以板块形式出现。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在地理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地理区位优势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最重要的一条国际河流,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6个国家,全长4880公里,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沟通的重要水道。这一地区资源极为丰富,流域地区GDP合计已超过2000亿美元,进口额将近1500亿美元。沿岸有许多城市和港口,在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有重要作用。目前,这一地区的次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双方之间的沟通桥梁,有力地促进了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和相互投资,推动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2.双方国际地位提升
  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在形成全方位、多元化、深层次、以亚太地区为中心的对外开放格局。在东北亚地区,中日韩之间的区域合作虽然区位优势和经济效益明显,具有很好的合作空间和发展前景,但由于东北亚地区复杂的历史纠葛和现实的地缘政治原因,区域合作始终徘徊不前。而在东南亚地区,我国与东盟形成了政治互信、经济融合的良性互动态势,地区经济合作发展迅速。
  另一方面,东盟国家凭借其政治和经济实力,在亚太地区的地位日益提高,与东盟国家构建自由贸易区,符合中国周边安全战略的目标和宗旨,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制约国际霸权主义,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进程。
  
  (三)经济因素
  中国与东盟具有毗邻的区位,给双方经济交往提供了许多便利因素;而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经济大国,因此双方合作余地非常广阔。
  1.自然资源具有互补性
  东盟和中国尽管产品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业结构也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是在资源结构、产业、工农产品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互补性。
  如表中数据所示,东盟与中国双边贸易中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品所占比重较大,东盟拥有优势的出口商品是木材及纸浆、油脂、糖类及糖果等,中国的优势出口产品主要是铅制品、食用果实和谷物类。东盟国家地处热带,森林资源、海洋资源、农业和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中国从东盟大量进口这些资源性产品。而中国的谷物、棉花和锌、铅、煤炭等矿产品也是东盟所进口的主要产品。这类主要以资源禀赋差异为基础而具有明显互补性的商品,约占双方贸易额的一半。这也是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2.区域内贸易迅速发展
  中国与东盟同属于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出口导向型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贸易的发展。1991~2001年,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额年均递增20.4%,超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增长速度,也高于中国总体进出口的增长速度。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东盟国家在此之前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出口贸易增长暂时处于停顿。2001年CAFTA协议签订后,东盟各国经济逐渐复苏,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也再次出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在东亚区域内贸易中,初级产品所占份额不断下降,而制成品贸易的比重却在逐年上升。1984-2001年间,区域内贸易中制造业贸易的份额由59.8%上升到86.4%。其中,第七大类机械和运输设备所占比重由25.8%上升到49.5%,而在这类产品中,办公机械、通讯和电子机械类产品的区域内贸易比重上升得最快。
  3.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
  产业内贸易(IIT,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一个国 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虽然中国与东盟同属发展中国家,但双方出口产品性质上的差别给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留下巨大空间。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上升,双边贸易正逐渐从传统的、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产业间贸易转向以规模经济、产品异质性、需求偏好重叠等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
  Grubel和Lloyd在其著作《产业内贸易:差异产品贸易的理论与测量方法》(Herbert G.Grubel and P.J.L loyd,1975)中,以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产业内贸易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简称G-L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i表示该产业的出口额,Mi表示该产业的进口额,Bi表示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0≤Bi≤1。
  以每个产业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比值为权重,对一国所有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可得出该国的总体产业内贸易指数:
  其中Bi表示国家j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通过计算2000-2004年东亚各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可以看出,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的为:新加坡0.76、马来西亚0.63、泰国0.52、韩国0.51、菲律宾0.50。这些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超过0.5,产业内贸易在全部进出口贸易中已经占到一半以上,其贸易结构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中国的平均产业内贸易水平为0.43,与东盟国家的平均水平接近。
  区域内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分工的发展,将地区经济联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技术进步、交通运输的便利化也促进了这种将生产过程分解为若干环节或部分的国际化专业化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南南型区域一体化面临的挑战
  世界范围内的经验表明,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取决于成员国之间的高度经济互补性,地理上的亲近,优越的投资环境,充足的基础设施,与世界相连的能力等五个方面。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效果往往不佳,这是因为:
  首先,比较优势接近,区域内贸易不发达。截止到1990年,各个发展中国家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内部贸易额占区域贸易总额的比重一般都小于15%,而欧共体国家的内部贸易比重在1970年就达到了59.5%。
  其次,市场容量小,规模经济效应不明显。1979年卡诺伊对拉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分析和1980年皮尔逊和英格拉姆对加纳、科特迪瓦参与经济一体化的效应分析,都得出了同样结论: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没有达到增加规模经济的目标。
  
  (二)中国与东盟在贸易领域的竞争性
  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国家都拥有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上基本处于同一层次,发展程度相近,在贸易领域中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竞争性。
  首先是出口产品结构的相似性。
  表2-1中的数据显示,中国与东盟国家中的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在制造业的出口产品上相似度最高,且逐年上升,已达到65.93和59.04。中国与新加坡的出口产品相似度在90年代以来也在逐步升高;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出口产品相似度1997年以来也在明显提高。
  其次是主要出口市场以及主要市场上的主要产品的竞争性。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对外贸易多集中在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均以美国、日本、欧洲和“亚洲四小龙”为主。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竞争性较强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纺织服装类和电子电器类产品,因此在第三国市场上的争夺非常激烈。
  表2-2中数据为2000年中国和东盟在整个世界市场及美国、日本、欧洲三个主要市场上出口前五位的产品种类,以及在各自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可以看出,85类电机、电器设备、机器零件和84类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机器零件都是双方最主要的出口产品,占各自出口额的比例都很高,而且都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欧洲三个市场。
  再次是不同技术水平产品的贸易竞争性。
  如表2-3所示,中国仍然是东亚地区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最大出口国。在低技术产品市场上,凭借低工资的成本优势,到2000年,中国已经取代了“亚洲四小龙”成为最大的出口国。在中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市场上,东盟国家占有的世界市场份额较低,而中国的市场份额却在10年中有显著增长。其中,中技术产品的市场份额从1990年的1.2%增至2000年的2.7%,高技术产品市场份额则从1990年的0.7%增至2000年的4.1%。
  由此可见,目前中国仍主要在资源型产品和低技术产品市场上与东盟国家存在竞争,而在中高技术产品市场上双方都尚未形成对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替代,然而,随着各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中高技术水平产品的出口上也可能出现贸易竞争。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效应与前景
  
  尽管目前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还受很多条件制约,但我们可以看到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一)双边贸易增长,福利水平提高
  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贸易领域,随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降低,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正在迅速扩大。2002年双方贸易额增至547.66亿美元,增幅高达32%。2003年,由于一系列关税减免措施开始生效,双方贸易总额迅速上升43%,达到782.5亿美元。到2004年,双方贸易总额增长到1058.8亿美元,是10年前的8倍多,贸易依存度也从1994年的5.5%增加到9.2%。中国从东盟各国进口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中国对东盟的出口,2002年中国从东盟的进口额达到312亿美元,同比增长34.4%;2003年,中国从东盟的进口额为473亿美元,同比增长51.7%。
  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专家小组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分析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认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产生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加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55.1%。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还将使中国GDP增长0.3%,使东盟GDP增长0.9%。
  另外,国内学者根据CGE模型估计,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中国和东盟国家均可从中获益。从福利水平的变化来看,中国的净福利水平上升最多,达到408.81亿美元。在东盟国家中,新加坡福利水平上升最多,为99.72亿美元。使用累计GDP增长率来衡量自由贸易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新加坡获益程度最大,其累计GDP增长率为10.4%,中国累计GDP增长率达到了9.17%,其他东盟国家的累计GDP增长率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双边投资增长
  《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在投资方面列明以下内容:为了促进自由贸易区内的跨国投资并建立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具有竞争力的投资体制,协议各缔约方同意采取以下行动:(1)通过谈判逐步实现投资机制的自由化;(2)加强投资领域的合作,给区域内的跨国投资提供便利,并提高投资规章和法规的透明度:(3)提供投资保护。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在区域内投资效应和吸引区域外投资效应共同作用下,将有效地促进投资的增长。同时,直接投资的增加将提升产出水平,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
  1.刺激区域内投资
  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由于各种壁垒的消除,区域内各种要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由流动。要素的流动,必将引起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区内对区内的投资创造。
  各种投资和贸易壁垒的消除,区域内市场规模的扩大,也会吸引区域内更多的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
  2.吸引区域外投资
  自由贸易区实行的原产地规则,也将会促进区外资金的大量流入。实施原产地规则的目的是限制区外国家利用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之间的对外关税差异,从关税最低的成员国进口商品,然后在其他成员国销售。在这种规则下,为了能够进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个潜在的庞大市场,区域外的企业会更多地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在区内生产区内销售,以绕过商品出口的关税壁垒。由此,自由贸易区将会吸引更多的区外投资进入。
  
  (三)合作领域扩展
  目前,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已扩大到金融、旅游、投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小企业、产业合作、知识产权、环境保护、林业及其产品、能源以及次区域开发等领域。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最终建成时,将成为拥有17亿消费者、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周期增长的进程之中,东亚再度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CAFTA经贸合作推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商品、服务、投资等各个领域的自由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各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中国与东盟的共同繁荣。从长远来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有利于整个东亚地区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为亚太地区更为广泛的经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宋 奇
  注:本文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新城疫是由病毒引起的鸡和多种禽类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强毒感染易感禽常呈败血症经过,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因致病的毒株不同,本病表现
中毒病是家畜内科疾病,有毒物质对空气、土壤、饮水、植被和饲料的污染,或饲喂不当,促使畜禽的中毒常常发生。中毒病虽然有别于传染病,但也常常会给规模化养殖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孔雀被誉为"百鸟之王",原属于观赏型特禽,民间认为孔雀是吉祥、善良、美丽和华贵的象征。蓝孔雀又称印度孔雀,不仅具有特殊的观赏价值,也是肉质鲜美很有开发前途的肉用与药用特
目前有些屠宰场为了满足市场对生猪皮的需求,对生猪进行宰后扒皮,省略了宰后烫毛和打毛的环节,宰后皮肤不能明显的展现可能存在的病变,对于检疫人员的宰后检疫就提出挑战和更高的
牛瘟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的麻疹病毒属,平均直径为120—300纳米,为单股核糖核酸病毒,在病畜发热期存在于血液、组织液、分泌液和排泄液中。
随着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迅猛发展,在饲料市场中发现了大量掺假的饲料及添加剂,为了保护养殖户的经济利益,本文介绍几种常用的识别方法。
1日常管理饲养人员每天必须观察公猪的健康状况,要求公猪健康状况良好,同时对公猪健康状况了如指掌,掌握猪舍内温度变化,要求猪舍内温度控制在16-25℃,猪舍内湿度一般控制在6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期刊已成为高校图书馆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高校图书馆应积极采取对策,充分开发利用这一重要资源,更好的为师生服务.
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围绕全球交往的动力、实质与方式等问题,剖析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展望全球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全球化有个整体的把握,并结合当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国成人远程教育将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但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是远程教育教育质量和生命的保证。成人远程教育课程设计要面向学生的特征和自身定位,应具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