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为了保护逐渐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的生存家园国内外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运转一定程度在对保护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了相当贡献。然而自然保护区多建立在自然环境保存较好、经济较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地区。保护区建立后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严格禁止使用,周边社区失去部分发展机会,贫困与生计成为问题。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不仅是着眼于生态效益,还应该关注百姓的生计生活,考虑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
[引言]:
随着国内外众多环境问题的凸显,保护与发展日渐引起各国的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已成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保护区工作不断取得进展,政府对保护区的重视程度愈加提升。当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对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有一定的转变,在资源保护的同时也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积极探寻保护区功能转向协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研究区概况
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83成立,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大理州第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大理州云龙县境内,总面积在14475km2左右,保护区由南北两个片区组成,南片区是以天池为核心的天池片区,位于云龙县中部,涉及诺邓镇、旧州乡和宝丰乡,面积为6630公顷;北片为龙马山片区,云龙县城向北60余公里,与怒江州兰坪县接壤,且全部位于检槽乡境内,面积为7845公顷。天池保护区有独特的高山湖泊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2、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
2.1自然保护区建立与周边社区发展的同一
自然保护的管理与周边社区的发展有着同一性。一方面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能够有效的保护好区域类珍贵的动植物资源以维持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样有利于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介入,周边社区可以争取更多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支持项目,更多的资金、技术以及新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对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从最终目的来说都是共通的,自然生态好、百姓生活好、社会发展好。
2.2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发展的冲突
2.2.1 土地及其他权属的冲突
建立自然保护区将一定的区域的国土划归国有集中管理,虽然大部分地区人迹罕见,但是小部分区域原来是周边社区居民的生计饭碗。将这部分土地划归保护缩小了周边社区的发展空间,当地居民不能如以往耕耘收获,进山采伐也收到诸多限制,农民失去土地生计直接受到影响。
2.2.2 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冲突
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保持传统生计方式,大山和江河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保障。自然保护区建立后,保护区内不得任意砍伐、珍稀动植物建档保护不得采猎、不得滥开耕地、不得携带火种入林区等限制,当地居民经济来源受限,收入减少,生计发愁。除此以外还有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频繁活动,毁坏庄稼,导致粮食减产经济受损。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长远计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但是保护区周边居民的生计也得维持。
3、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3.1资源维度
基于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冲突,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困境的资源维度,主要是当地社区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影响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受当地交通等区位条件的影响,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有限,出于发展考虑周边社区不得不充分发现和利用本地的资源,其中以有限的自然资源为主。无论是基本生活还是生产,对当地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均居高不下。以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为例,周边社区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取暖需要薪柴,进山寻找不可避免;习惯的“依山靠山”,菌类、药材等林下资源在采集季节周边社区居民会采集,一是改善生活再是换取零钱增加经济收入。在以野生菌闻名的云南,对于菌类的采集量逐年增加。
然而,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和开发利用强度的不断增强,自然资源的更新程度远赶不上周边社区居民需求的发展速度。自然保护区作为特殊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区域,一定的法规、条例限制对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利用。这样发展与保护的冲突,使得依赖自然资源发展的周边社区的可持续性下降。
3.2经济维度
出于对保护区需求的考虑,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发展不能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整体的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向无法实施。考虑当地的实际,多是保持和发展原有的传统农业主导型产业,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区域适当发展一些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受当地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旅游业发展多采取非大众旅游的方向,控制游客流量,减轻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云龙天池保护区所在的云南省作为旅游大省旅游资源比较优势较明显,但是由于旅游资源以及开发方式的相似性,区域内不可避免的竞争激烈。自然保护区不同于商业的化的开发模式和强度,整体对旅游的吸引力较低,而且受季节影响,游客数量不稳定,依靠旅游的服务业也会出现淡季和旺季。考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面临发展方向选择以及发展模式的困境。
3.3生计维度
由于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计方式单一、资源依赖度高、科技含量低的特点,使得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生计可持续面临一定困境。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地处横断山区,交通闭塞,与外交流较少,生计主要依靠自然资源,传统的种植和养殖,缺乏多样性,生计方式单一。种植以牛等畜力,機械化水平低;种植作物多是传统品种,产量低;种植所需肥力主要来源于农家肥,增产抗病虫害不明显。而且养殖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养殖,主要供家庭生活,创收较少。保护区周边社区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均对当地自然资源有着高度的依赖,受自然环境影响习惯以往的生产生活。近年来保护区周边有些居委会尝试农业土特产品合作社,主要借助网络等外界平台从事土特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然而效益不高,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效,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周边社区的产品科技含量低,相应附加值提高难度也大。得益于云南省旅游发展热潮以及一些媒体宣传,云龙旅游以及诺邓火腿等特色产品有一定的发展,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是总体而言,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不高,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计方式传统,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持续性亟待提高。 4、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4.1农户认知度
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社区居民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的主体之一,对自然保护区保护意义的认知度不高、对依赖自然资源获得收益的认知度有限、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本认知度缺乏、以及对于经济补偿的认知度狭隘等多方面的认识不足,加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转型发展的工作难度和降低落实质量,影响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4.2 生产技能
由于保护区位于交通闭塞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多就地取材,所掌握的生产生活技能也多是针对当地使用自然的情况,受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限制生产技能缺乏。自然保护区严格管理后单一的生产技能严重的制约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4.3 社区共管效率
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建立时间较短、社区共管经验不足以及保护区周边多民族聚居的特殊情况,使得保护区周边居民对于共管的认识不全面,而且由于相关部门共管缺少资金、共管项目单一以及深入不够等因素制约使得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共管项目不持续、效率低下。缺乏社区的参与,缺乏一定的理解和支持,随着自然保护区工作的深入开展,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影响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4.4 机会
保护区周边社区之所以贫困一定程度受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影响,失去了一些发展的机会。一是以往进山增收的机会受限,二是引入高效高能耗产业因自然保护区建设需要不得不搁浅。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失去以往生计来源同时短时间内不能与社会外界发展同步,新的生计发展机会的发掘需要一定的过程。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保护区周边居民的生计受到威胁,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5、保障云龙天池保护区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5.1加强宣传,转变认识
对于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周边社区传统生计的博弈,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转变当地居民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打破当地居民对传统生计的依赖。通过宣传增强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以及增强新的生计提高生活水平的信心。加之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周边民族聚居的特点,宣传工作在加大频率的同时,更要注重方式方法,让当地居民真正的理解和支持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
5.2 社区共管,提高当地居民参与度
增加参与和赋权,保障社区共管项目的可持续性。能够让居民参与规划决策,并及时的从当地反馈建议信息,双方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共赢。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虽然不能如以往进山采伐,但是他们对山里资源情况熟悉,自然保护区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开展社区共管。一是适当的给周边社区居民增加就业机会减轻生计压力,再者周边社区居民参与自然保护区的实际管理保护,可以从意识方面降低对周边社区居民对自然保护区影响其生计的抵触,为更好的生计发展增添信心。
5.3 技术引入
积极的引入新技术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西邻怒江,东经沘江,山高谷深河流有一定水量,合理的开发水能资源。农户家庭养殖较多牲畜可大力发展沼气,解决当地能源问题。在保护与开发模式下,鼓励企业尤其是生态绿色新能源企业引入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不仅有利于保护区的多层次保护也能为当地居民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除此以外,引入和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复合生态系统,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5.4 多产业促进发展
要使得自然保护周边社区的生计发展减少对自然保护区类自然资源的依赖度,相关部门就要提供生计替代,优化产业结构,使得农民生计多样化。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将第一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为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多产业发展模式,增加当地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增加当地居民生产方式转变的选择多样化。充分利用保护区周边的各种有利条件将少数民族文化加以转化利用发展特色产业,如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合作社发展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生态加工产业链延长等多种方式方法。
5.5补偿落实、适实差异化
将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补偿落实到实处,确保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由于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位于民族地区周边生活着白族、傈僳族等不同民族,故而相关部门应该在加大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的同时,根据不同民族的生活实际情况建立差异化的补偿机制。
5.6 教育培训
一方面是生态环境教育,另一方面是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是解决农户资源依赖度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教育技能培训可以增加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发展门路以及自我发展能力。而且借助教育培训的平台,管理部门能够适时的为社区居民提供最新的外界发展信息,以助于他们更好的抓住机遇,实现发展,摆脱贫困,实现生计可持续。
6、结语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生计可持续不断随着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发生着变化。当前的一些制约生计可持续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将迎刃而解,现在的一些对于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计可持续的保障对策、建议措施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不能发挥作用。因而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生计可持续,随着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日渐完善以及保护区周边生计方式的多样化转变,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生计可持续的挑战需要新发展模式和应对办法。
[参考文献]:
[1]王昌海,崔丽娟,毛旭锋.保护区周边农户对绿色农业认知度分析[J].生物多样性,2012,06:735-744.
[2]刘锐.共同管理:中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和谐发展模式探讨[J].資源科学,2008,06:870-875.
[3]郭连超,陈传明,侯雨峰,胡国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居民生计博弈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11:1319-1322+1328.
[4]吴丽媛,陈传明,侯雨峰.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农户生计的研究进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6,04:919-923.
[5]周觅.社区共管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民生计改善研究——以云南纳版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糯有上寨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81-86.
[6]刘静,欧阳志云,苗鸿,徐卫华.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8:109-114.
近年来为了保护逐渐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的生存家园国内外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运转一定程度在对保护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了相当贡献。然而自然保护区多建立在自然环境保存较好、经济较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地区。保护区建立后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严格禁止使用,周边社区失去部分发展机会,贫困与生计成为问题。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不仅是着眼于生态效益,还应该关注百姓的生计生活,考虑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
[引言]:
随着国内外众多环境问题的凸显,保护与发展日渐引起各国的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已成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保护区工作不断取得进展,政府对保护区的重视程度愈加提升。当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对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有一定的转变,在资源保护的同时也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积极探寻保护区功能转向协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研究区概况
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83成立,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大理州第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大理州云龙县境内,总面积在14475km2左右,保护区由南北两个片区组成,南片区是以天池为核心的天池片区,位于云龙县中部,涉及诺邓镇、旧州乡和宝丰乡,面积为6630公顷;北片为龙马山片区,云龙县城向北60余公里,与怒江州兰坪县接壤,且全部位于检槽乡境内,面积为7845公顷。天池保护区有独特的高山湖泊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2、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
2.1自然保护区建立与周边社区发展的同一
自然保护的管理与周边社区的发展有着同一性。一方面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能够有效的保护好区域类珍贵的动植物资源以维持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样有利于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介入,周边社区可以争取更多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支持项目,更多的资金、技术以及新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对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从最终目的来说都是共通的,自然生态好、百姓生活好、社会发展好。
2.2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发展的冲突
2.2.1 土地及其他权属的冲突
建立自然保护区将一定的区域的国土划归国有集中管理,虽然大部分地区人迹罕见,但是小部分区域原来是周边社区居民的生计饭碗。将这部分土地划归保护缩小了周边社区的发展空间,当地居民不能如以往耕耘收获,进山采伐也收到诸多限制,农民失去土地生计直接受到影响。
2.2.2 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冲突
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保持传统生计方式,大山和江河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保障。自然保护区建立后,保护区内不得任意砍伐、珍稀动植物建档保护不得采猎、不得滥开耕地、不得携带火种入林区等限制,当地居民经济来源受限,收入减少,生计发愁。除此以外还有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频繁活动,毁坏庄稼,导致粮食减产经济受损。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长远计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但是保护区周边居民的生计也得维持。
3、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3.1资源维度
基于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冲突,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困境的资源维度,主要是当地社区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影响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受当地交通等区位条件的影响,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有限,出于发展考虑周边社区不得不充分发现和利用本地的资源,其中以有限的自然资源为主。无论是基本生活还是生产,对当地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均居高不下。以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为例,周边社区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取暖需要薪柴,进山寻找不可避免;习惯的“依山靠山”,菌类、药材等林下资源在采集季节周边社区居民会采集,一是改善生活再是换取零钱增加经济收入。在以野生菌闻名的云南,对于菌类的采集量逐年增加。
然而,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和开发利用强度的不断增强,自然资源的更新程度远赶不上周边社区居民需求的发展速度。自然保护区作为特殊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区域,一定的法规、条例限制对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利用。这样发展与保护的冲突,使得依赖自然资源发展的周边社区的可持续性下降。
3.2经济维度
出于对保护区需求的考虑,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发展不能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整体的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向无法实施。考虑当地的实际,多是保持和发展原有的传统农业主导型产业,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区域适当发展一些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受当地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旅游业发展多采取非大众旅游的方向,控制游客流量,减轻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云龙天池保护区所在的云南省作为旅游大省旅游资源比较优势较明显,但是由于旅游资源以及开发方式的相似性,区域内不可避免的竞争激烈。自然保护区不同于商业的化的开发模式和强度,整体对旅游的吸引力较低,而且受季节影响,游客数量不稳定,依靠旅游的服务业也会出现淡季和旺季。考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面临发展方向选择以及发展模式的困境。
3.3生计维度
由于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计方式单一、资源依赖度高、科技含量低的特点,使得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生计可持续面临一定困境。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地处横断山区,交通闭塞,与外交流较少,生计主要依靠自然资源,传统的种植和养殖,缺乏多样性,生计方式单一。种植以牛等畜力,機械化水平低;种植作物多是传统品种,产量低;种植所需肥力主要来源于农家肥,增产抗病虫害不明显。而且养殖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养殖,主要供家庭生活,创收较少。保护区周边社区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均对当地自然资源有着高度的依赖,受自然环境影响习惯以往的生产生活。近年来保护区周边有些居委会尝试农业土特产品合作社,主要借助网络等外界平台从事土特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然而效益不高,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效,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周边社区的产品科技含量低,相应附加值提高难度也大。得益于云南省旅游发展热潮以及一些媒体宣传,云龙旅游以及诺邓火腿等特色产品有一定的发展,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是总体而言,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不高,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计方式传统,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持续性亟待提高。 4、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4.1农户认知度
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社区居民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的主体之一,对自然保护区保护意义的认知度不高、对依赖自然资源获得收益的认知度有限、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本认知度缺乏、以及对于经济补偿的认知度狭隘等多方面的认识不足,加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转型发展的工作难度和降低落实质量,影响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4.2 生产技能
由于保护区位于交通闭塞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多就地取材,所掌握的生产生活技能也多是针对当地使用自然的情况,受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限制生产技能缺乏。自然保护区严格管理后单一的生产技能严重的制约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4.3 社区共管效率
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建立时间较短、社区共管经验不足以及保护区周边多民族聚居的特殊情况,使得保护区周边居民对于共管的认识不全面,而且由于相关部门共管缺少资金、共管项目单一以及深入不够等因素制约使得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共管项目不持续、效率低下。缺乏社区的参与,缺乏一定的理解和支持,随着自然保护区工作的深入开展,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影响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4.4 机会
保护区周边社区之所以贫困一定程度受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影响,失去了一些发展的机会。一是以往进山增收的机会受限,二是引入高效高能耗产业因自然保护区建设需要不得不搁浅。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失去以往生计来源同时短时间内不能与社会外界发展同步,新的生计发展机会的发掘需要一定的过程。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保护区周边居民的生计受到威胁,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5、保障云龙天池保护区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5.1加强宣传,转变认识
对于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周边社区传统生计的博弈,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转变当地居民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打破当地居民对传统生计的依赖。通过宣传增强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以及增强新的生计提高生活水平的信心。加之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周边民族聚居的特点,宣传工作在加大频率的同时,更要注重方式方法,让当地居民真正的理解和支持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
5.2 社区共管,提高当地居民参与度
增加参与和赋权,保障社区共管项目的可持续性。能够让居民参与规划决策,并及时的从当地反馈建议信息,双方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共赢。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虽然不能如以往进山采伐,但是他们对山里资源情况熟悉,自然保护区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开展社区共管。一是适当的给周边社区居民增加就业机会减轻生计压力,再者周边社区居民参与自然保护区的实际管理保护,可以从意识方面降低对周边社区居民对自然保护区影响其生计的抵触,为更好的生计发展增添信心。
5.3 技术引入
积极的引入新技术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西邻怒江,东经沘江,山高谷深河流有一定水量,合理的开发水能资源。农户家庭养殖较多牲畜可大力发展沼气,解决当地能源问题。在保护与开发模式下,鼓励企业尤其是生态绿色新能源企业引入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不仅有利于保护区的多层次保护也能为当地居民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除此以外,引入和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复合生态系统,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5.4 多产业促进发展
要使得自然保护周边社区的生计发展减少对自然保护区类自然资源的依赖度,相关部门就要提供生计替代,优化产业结构,使得农民生计多样化。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将第一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为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多产业发展模式,增加当地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增加当地居民生产方式转变的选择多样化。充分利用保护区周边的各种有利条件将少数民族文化加以转化利用发展特色产业,如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合作社发展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生态加工产业链延长等多种方式方法。
5.5补偿落实、适实差异化
将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补偿落实到实处,确保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由于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位于民族地区周边生活着白族、傈僳族等不同民族,故而相关部门应该在加大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的同时,根据不同民族的生活实际情况建立差异化的补偿机制。
5.6 教育培训
一方面是生态环境教育,另一方面是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是解决农户资源依赖度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教育技能培训可以增加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发展门路以及自我发展能力。而且借助教育培训的平台,管理部门能够适时的为社区居民提供最新的外界发展信息,以助于他们更好的抓住机遇,实现发展,摆脱贫困,实现生计可持续。
6、结语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生计可持续不断随着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发生着变化。当前的一些制约生计可持续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将迎刃而解,现在的一些对于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计可持续的保障对策、建议措施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不能发挥作用。因而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生计可持续,随着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日渐完善以及保护区周边生计方式的多样化转变,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生计可持续的挑战需要新发展模式和应对办法。
[参考文献]:
[1]王昌海,崔丽娟,毛旭锋.保护区周边农户对绿色农业认知度分析[J].生物多样性,2012,06:735-744.
[2]刘锐.共同管理:中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和谐发展模式探讨[J].資源科学,2008,06:870-875.
[3]郭连超,陈传明,侯雨峰,胡国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居民生计博弈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11:1319-1322+1328.
[4]吴丽媛,陈传明,侯雨峰.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农户生计的研究进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6,04:919-923.
[5]周觅.社区共管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民生计改善研究——以云南纳版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糯有上寨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81-86.
[6]刘静,欧阳志云,苗鸿,徐卫华.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8: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