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网络词汇逐渐渗入日常文化,分析网络词汇的存亡原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网络词汇发展的内在与外在规律,了解网络词汇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本文从网络语言和网络词汇的定义出发,归纳了网络词汇的语域分析及网络词汇的特点,分析了网络词汇存亡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词汇 存亡 重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普及并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业已成为语言研究的热门问题。在过去的研究中,专家学者们对网络语言的范畴,语法规则以及语言特点等方面作出了大量的研究调查,使得人们对网络语言的功能和特点有了深入的了解。然而这些研究鲜有关注网络语言词汇的存亡问题。为何有些网络词汇在小范围的使用后得以广泛传播并最终为人们所认可并广泛使用,而有些网络词汇却如昙花一现,出现后不久便销声匿迹,被遗忘在语言发展的长河中?
1 相关理论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网络语言的发展壮大。可以说网络语言是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产物。网络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哈德森, “让一种语言变体区别与其他的语言变体的是其自身所包含的语言要素。因此我们把一种语言变体定义为拥有相似的社会属性的一套语言要素。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称以下皆为‘语言变体’:英语,伦敦英语,足球评论时使用的英语,居住在亚马逊河西北部印第安土著使用的语言,甚至是个人使用的语言。”因此变体这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了所有可以被称为语言,方言,语域的例子。 网络语言因此是具有特别语域的语言变体。韩礼德认为,“语言根据功能不同而变化,以情景不同而变化。” 在语域理论中,韩礼德进一步区分了三个社会变量来决定语言的语域:语篇的语场,语篇的语旨,语篇的语式。语场与交流的目的和主题有关的;语式指交流发生的方式,是书面或口头;语旨取决于交流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哈德森,2000)
2 网络语言和网络词汇的定义
根据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的理论,“互联网(互联网)是一种极其多样性的媒体,是能反映出语言本质的多个方面的一面镜子。尤其是万维网给几乎所有风格的语言提供了场所,这些语言大部分是书面语言,部分是口头语言。”而维基百科中,网络语言的定义为“网络语言,代表了一定的互联网文化,它广泛各种互联网应用场合,它来源广泛,多取材于方言俗语、各门外语、缩略语、谐音、误植、甚至以符号合并以达至象形效果等等,属于混合语言。” 而中国的语言学专家于根元教授在其著作《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把狭义的“网络语言”定义为“指自称网民,他称网虫的语言。”因此,在定义网络词汇时,我们应把以下两个重要因素考虑在内:一方面网络词汇作为网络语言的一部分是为网民所使用并传播的,另一方面,网络词汇与其他语言的词汇的重要区别在于其形式上的多样性。
3 网络词汇的语域分析及网络词汇的特点
3.1 网络词汇的语域分析
哈德森称“语域表明了你在做什么”( 哈德森 2000)。网络语言有其独特的语域。笔者将对从语场,语旨,语式三方面对网络语言的语域做出一个全面的三维的分析。首先,在网络语言的语场方面,由于网络语言是互联网在全世界飞速发展的产物,网民们借助互联网进行相互交流,交流内容涉及生活的各方各面,且多为随意性的语言交流。而在交流的目的方面,网民们为了便捷和娱乐,选择通过互联网作为中介的方式而非面对面交流的方式。网民的对话大部分时候以娱乐,随意交谈获取信息为目的,而非围绕某领域的专业知识的进行的深入的探讨。因此在语场方面,网络语言是非专业性的。其次,鉴于网民们多是通过打字来交流的,网络语言的语式是书面形式的。当然,在交流过程中,网民为了表达的形象生动且有趣,往往加入各种表情符号和语气词,使得网络语言具有一定的口语特征。于根元教授指出,网络语言是具有口语特征的书面语。最后,在语旨方面,网络语言趋于非正式化。在网络交流的特殊语境中,话语双方的地位是相互平等的。网民们具有自由表达自我观点和意见的权利。权势、年龄、社会地位等在现实交流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在网络交流中却可以被忽略。网络为网民们的交流创造了随意,平等,自由的环境。也正是网络交流的平等和自由使得网络语言在语旨上是非正式的。
3.2 网络词汇的特点
网络语言独特的语域使得网络词汇也独具特点。其特点主要是:简洁性,独创性,随意性,生动性。
(1)简洁性。简洁性是网络词汇的首要特点,主要是由于网络词汇使用的即时性决定的。为了达到高效率的交流,网络交流中常使用缩略词,如:首字母缩写词,合成词等。大量长而复杂的词汇被缩略或简化。如xdjm(兄弟姐妹),94(就是),闪(离开),CU(see you),网游(网络游戏)等。
(2)独创性。网络词汇中包含了大量由网民们自己发明创造的词汇。这类词要么是完全是新面孔的词汇,要么是已存在的汉字被附加上新的意义甚至使得原来的意义消失。例如被评为2008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的“囧”字据考证系古汉语中就已存在的汉字,却因为该字外观貌似一张愁苦的脸而在网络中迅速流传,被用来表达“尴尬”, “无奈”等意思。此类词还包括“恐龙 ”“青蛙”“菜鸟”“小三”“斑竹”等。
(3)生动性。如前文提到,网络语言是“口语化的书面语”。互联网上的交流是发生在虚拟的语境下的,人们无法看到彼此的表情,亦听不见语调。所以在交流中大量地使用表情符号,感叹词等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例如,汉字“切”用来表示 “不屑”的表情。还有许多表情符号如:^_^表示高兴,O__O”…表示无语( ⊙ o ⊙ )表示吃惊等。
(4)随意性。自由的网络环境的确是使得网络词汇形象生动而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自由的网络环境也导致了网络词汇呈现出随意,不规范的现象。网络词汇中的许多表达并不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书写规则,甚至其中不乏恶意粗俗的表达,对汉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许多表达在保持其独特和创新的同时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4 网络词汇存亡的原因分析
网络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和网民的飞速增长,网络词汇正在以更为 惊人的速度进入我们的生活。苏新春和黄启青学者在《新词语成熟与规范词典的选录标准》一文中指出“新词语产生后有三种生存可能,一是问世后不久就无人使用,消退、‘夭折’了;二是继续不稳定地、小范围地存在;三是被普遍使用、广泛流传而逐渐稳定,进入民族共同语词汇系统而成为其中一分子。” 网络词汇亦是如此。 为什么网络词汇中有的词汇在诞生后不久便被人们抛在脑后,而有的词汇在问世后得以广泛传播并为人们认可?其中究竟有何种原因?本文通过进一步分析网络词汇揭示了影响网络词汇存亡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原因。
4.1 语言内在因素
影响网络词汇存亡的语言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词语构成规则。新诞生的网络词汇中较符合汉语词语构成规则的词汇更容易存留。反之亦然。例如在许多高校BBS()中曾有网友独创出“w8”这个词来代替英文的“wait”表示等待。这个新词因其新奇和简洁曾被一部分的网民们所使用。然而现在却几乎被网友们所遗忘。笔者认为之所以该词很难真正进入人们生活中,是因为“w8”这个新词从造词上是字母和数字的混合体。这不仅违背了词语构成的规则,而且使得对该词的语言解码更为复杂化。所以很难“被普遍使用、广泛流传而逐渐稳定”。
(2)语言的经济原则。语言的经济原则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artinet首先提出来的。随后美国哈佛大学语言学教授George Kingsley Zipf于1948年 提出省力原则包括“说话人经济原则“和”听话人经济原则“。经济原则和省力原则同样也适用于网络词汇。经济原则是网络词汇的原动力。网民们偏好用简洁而包含丰富信息的词语来代替冗长的表达。如被选为2008年度十大流行语的汉字“顶”在网络上已经随处可见,网民们用这么一个简短的字来表明自己支持、赞同的立场。
4.2 语言之外的因素
(1)语境依赖度。网络词汇中大量的词汇都是由某件特定的事件,或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或潮流而催生的。一件轰动性的事件往往催生了许多跟该事件相关的网络词汇。这是因为当轰动事件发生时,网络媒体和网民们总是充当了传播报道新事件的媒介。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事件,并让人们看到报道后一目了然,往往会有新的网络词汇被创造。但当该事件对人们的生活影响甚微或当影响过去后人们忘记该事件,自然而然就遗忘了完全依赖于该事件的网络词汇。在2008年四川汶川的5.12大地震中,许多相关的网络词汇诞生了,如朱坚强,范跑跑等。“朱坚强”是指一只在地震中七天未进食而依然坚强地活下来的朱。“范跑跑”现象则是指一名范姓语文教师在大地震中不顾学生安危独自逃生。这些网络词汇因为典型代表了地震中不同事件而几近家喻户晓。然而由于这些词汇对事件的语境依赖性很强,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必须了解其背后的事件。所以笔者认为这些词有可能在网民们对其关联的事件的热度和记忆退去时,一同被人们遗忘,从人们生活中消失。所以,网络词汇对语境的依赖度直接影响了网络词汇是否能够长久留存,并最终融入民族文化。
(2)与人们生活的相关程度。语言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以网络为载体的交流中,人们不仅仅是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心理需求而活跃于互联网上,更是出于内心深处想要描述生活中的新事物和新趋势的需求,并因此创造出许多新的网络词汇。这些网络词汇承载了社会生活中的新趋势和新的价值观。与人们生活联系越紧密的网络词汇越容易在语言发展中保存下来。如风靡网络的“山寨”一词是伴随着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特点是仿造性和平民化。由于仿造的电子产品等已渐渐渗入人们生活中,对人们实际生活产生了切实的影响。使得“山寨”一次得以从网络中迅速普及,被人们所肯定,成为文化中的一份子。除了“山寨手机”,甚至还衍生出“山寨明星”等说法。
5 结论
伴随着网络文化的大规模迅速发展,网络词汇作为网络语言发展中的主体部分已经渗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网络词汇的活跃发展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灵活多样的语言环境,与此同时也如许多专家学者担忧的那样,有可能对我们的主流文化和母语带来不良的影响。本文中笔者经分析认为决定网络词汇存亡的因素中,在语言内部因素方面,遵循语言构词规则和语言经济原则的网络词汇更为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存留下来。反之亦然。在非语言因素方面,对语境依赖度过强的网络词汇更容易被人们遗忘。而与人们生活相关度高的网络词汇则更容易保存下来。所以,鉴于网络词汇的存亡发展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笔者认为人们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网络词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R.A. Hudson, 2000, Socio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Ronald Wardhaugh,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David Crystal, 2001,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George Kingsley Zip, 1949, 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New York: Hafner.
[5]苏新春,黄启庆.新词语的成熟与规范词典的选录标准.辞书研究,2003(3).
[6]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关键词网络词汇 存亡 重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普及并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业已成为语言研究的热门问题。在过去的研究中,专家学者们对网络语言的范畴,语法规则以及语言特点等方面作出了大量的研究调查,使得人们对网络语言的功能和特点有了深入的了解。然而这些研究鲜有关注网络语言词汇的存亡问题。为何有些网络词汇在小范围的使用后得以广泛传播并最终为人们所认可并广泛使用,而有些网络词汇却如昙花一现,出现后不久便销声匿迹,被遗忘在语言发展的长河中?
1 相关理论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网络语言的发展壮大。可以说网络语言是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产物。网络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哈德森, “让一种语言变体区别与其他的语言变体的是其自身所包含的语言要素。因此我们把一种语言变体定义为拥有相似的社会属性的一套语言要素。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称以下皆为‘语言变体’:英语,伦敦英语,足球评论时使用的英语,居住在亚马逊河西北部印第安土著使用的语言,甚至是个人使用的语言。”因此变体这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了所有可以被称为语言,方言,语域的例子。 网络语言因此是具有特别语域的语言变体。韩礼德认为,“语言根据功能不同而变化,以情景不同而变化。” 在语域理论中,韩礼德进一步区分了三个社会变量来决定语言的语域:语篇的语场,语篇的语旨,语篇的语式。语场与交流的目的和主题有关的;语式指交流发生的方式,是书面或口头;语旨取决于交流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哈德森,2000)
2 网络语言和网络词汇的定义
根据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的理论,“互联网(互联网)是一种极其多样性的媒体,是能反映出语言本质的多个方面的一面镜子。尤其是万维网给几乎所有风格的语言提供了场所,这些语言大部分是书面语言,部分是口头语言。”而维基百科中,网络语言的定义为“网络语言,代表了一定的互联网文化,它广泛各种互联网应用场合,它来源广泛,多取材于方言俗语、各门外语、缩略语、谐音、误植、甚至以符号合并以达至象形效果等等,属于混合语言。” 而中国的语言学专家于根元教授在其著作《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把狭义的“网络语言”定义为“指自称网民,他称网虫的语言。”因此,在定义网络词汇时,我们应把以下两个重要因素考虑在内:一方面网络词汇作为网络语言的一部分是为网民所使用并传播的,另一方面,网络词汇与其他语言的词汇的重要区别在于其形式上的多样性。
3 网络词汇的语域分析及网络词汇的特点
3.1 网络词汇的语域分析
哈德森称“语域表明了你在做什么”( 哈德森 2000)。网络语言有其独特的语域。笔者将对从语场,语旨,语式三方面对网络语言的语域做出一个全面的三维的分析。首先,在网络语言的语场方面,由于网络语言是互联网在全世界飞速发展的产物,网民们借助互联网进行相互交流,交流内容涉及生活的各方各面,且多为随意性的语言交流。而在交流的目的方面,网民们为了便捷和娱乐,选择通过互联网作为中介的方式而非面对面交流的方式。网民的对话大部分时候以娱乐,随意交谈获取信息为目的,而非围绕某领域的专业知识的进行的深入的探讨。因此在语场方面,网络语言是非专业性的。其次,鉴于网民们多是通过打字来交流的,网络语言的语式是书面形式的。当然,在交流过程中,网民为了表达的形象生动且有趣,往往加入各种表情符号和语气词,使得网络语言具有一定的口语特征。于根元教授指出,网络语言是具有口语特征的书面语。最后,在语旨方面,网络语言趋于非正式化。在网络交流的特殊语境中,话语双方的地位是相互平等的。网民们具有自由表达自我观点和意见的权利。权势、年龄、社会地位等在现实交流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在网络交流中却可以被忽略。网络为网民们的交流创造了随意,平等,自由的环境。也正是网络交流的平等和自由使得网络语言在语旨上是非正式的。
3.2 网络词汇的特点
网络语言独特的语域使得网络词汇也独具特点。其特点主要是:简洁性,独创性,随意性,生动性。
(1)简洁性。简洁性是网络词汇的首要特点,主要是由于网络词汇使用的即时性决定的。为了达到高效率的交流,网络交流中常使用缩略词,如:首字母缩写词,合成词等。大量长而复杂的词汇被缩略或简化。如xdjm(兄弟姐妹),94(就是),闪(离开),CU(see you),网游(网络游戏)等。
(2)独创性。网络词汇中包含了大量由网民们自己发明创造的词汇。这类词要么是完全是新面孔的词汇,要么是已存在的汉字被附加上新的意义甚至使得原来的意义消失。例如被评为2008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的“囧”字据考证系古汉语中就已存在的汉字,却因为该字外观貌似一张愁苦的脸而在网络中迅速流传,被用来表达“尴尬”, “无奈”等意思。此类词还包括“恐龙 ”“青蛙”“菜鸟”“小三”“斑竹”等。
(3)生动性。如前文提到,网络语言是“口语化的书面语”。互联网上的交流是发生在虚拟的语境下的,人们无法看到彼此的表情,亦听不见语调。所以在交流中大量地使用表情符号,感叹词等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例如,汉字“切”用来表示 “不屑”的表情。还有许多表情符号如:^_^表示高兴,O__O”…表示无语( ⊙ o ⊙ )表示吃惊等。
(4)随意性。自由的网络环境的确是使得网络词汇形象生动而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自由的网络环境也导致了网络词汇呈现出随意,不规范的现象。网络词汇中的许多表达并不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书写规则,甚至其中不乏恶意粗俗的表达,对汉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许多表达在保持其独特和创新的同时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4 网络词汇存亡的原因分析
网络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和网民的飞速增长,网络词汇正在以更为 惊人的速度进入我们的生活。苏新春和黄启青学者在《新词语成熟与规范词典的选录标准》一文中指出“新词语产生后有三种生存可能,一是问世后不久就无人使用,消退、‘夭折’了;二是继续不稳定地、小范围地存在;三是被普遍使用、广泛流传而逐渐稳定,进入民族共同语词汇系统而成为其中一分子。” 网络词汇亦是如此。 为什么网络词汇中有的词汇在诞生后不久便被人们抛在脑后,而有的词汇在问世后得以广泛传播并为人们认可?其中究竟有何种原因?本文通过进一步分析网络词汇揭示了影响网络词汇存亡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原因。
4.1 语言内在因素
影响网络词汇存亡的语言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词语构成规则。新诞生的网络词汇中较符合汉语词语构成规则的词汇更容易存留。反之亦然。例如在许多高校BBS()中曾有网友独创出“w8”这个词来代替英文的“wait”表示等待。这个新词因其新奇和简洁曾被一部分的网民们所使用。然而现在却几乎被网友们所遗忘。笔者认为之所以该词很难真正进入人们生活中,是因为“w8”这个新词从造词上是字母和数字的混合体。这不仅违背了词语构成的规则,而且使得对该词的语言解码更为复杂化。所以很难“被普遍使用、广泛流传而逐渐稳定”。
(2)语言的经济原则。语言的经济原则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artinet首先提出来的。随后美国哈佛大学语言学教授George Kingsley Zipf于1948年 提出省力原则包括“说话人经济原则“和”听话人经济原则“。经济原则和省力原则同样也适用于网络词汇。经济原则是网络词汇的原动力。网民们偏好用简洁而包含丰富信息的词语来代替冗长的表达。如被选为2008年度十大流行语的汉字“顶”在网络上已经随处可见,网民们用这么一个简短的字来表明自己支持、赞同的立场。
4.2 语言之外的因素
(1)语境依赖度。网络词汇中大量的词汇都是由某件特定的事件,或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或潮流而催生的。一件轰动性的事件往往催生了许多跟该事件相关的网络词汇。这是因为当轰动事件发生时,网络媒体和网民们总是充当了传播报道新事件的媒介。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事件,并让人们看到报道后一目了然,往往会有新的网络词汇被创造。但当该事件对人们的生活影响甚微或当影响过去后人们忘记该事件,自然而然就遗忘了完全依赖于该事件的网络词汇。在2008年四川汶川的5.12大地震中,许多相关的网络词汇诞生了,如朱坚强,范跑跑等。“朱坚强”是指一只在地震中七天未进食而依然坚强地活下来的朱。“范跑跑”现象则是指一名范姓语文教师在大地震中不顾学生安危独自逃生。这些网络词汇因为典型代表了地震中不同事件而几近家喻户晓。然而由于这些词汇对事件的语境依赖性很强,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必须了解其背后的事件。所以笔者认为这些词有可能在网民们对其关联的事件的热度和记忆退去时,一同被人们遗忘,从人们生活中消失。所以,网络词汇对语境的依赖度直接影响了网络词汇是否能够长久留存,并最终融入民族文化。
(2)与人们生活的相关程度。语言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以网络为载体的交流中,人们不仅仅是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心理需求而活跃于互联网上,更是出于内心深处想要描述生活中的新事物和新趋势的需求,并因此创造出许多新的网络词汇。这些网络词汇承载了社会生活中的新趋势和新的价值观。与人们生活联系越紧密的网络词汇越容易在语言发展中保存下来。如风靡网络的“山寨”一词是伴随着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特点是仿造性和平民化。由于仿造的电子产品等已渐渐渗入人们生活中,对人们实际生活产生了切实的影响。使得“山寨”一次得以从网络中迅速普及,被人们所肯定,成为文化中的一份子。除了“山寨手机”,甚至还衍生出“山寨明星”等说法。
5 结论
伴随着网络文化的大规模迅速发展,网络词汇作为网络语言发展中的主体部分已经渗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网络词汇的活跃发展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灵活多样的语言环境,与此同时也如许多专家学者担忧的那样,有可能对我们的主流文化和母语带来不良的影响。本文中笔者经分析认为决定网络词汇存亡的因素中,在语言内部因素方面,遵循语言构词规则和语言经济原则的网络词汇更为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存留下来。反之亦然。在非语言因素方面,对语境依赖度过强的网络词汇更容易被人们遗忘。而与人们生活相关度高的网络词汇则更容易保存下来。所以,鉴于网络词汇的存亡发展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笔者认为人们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网络词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R.A. Hudson, 2000, Socio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Ronald Wardhaugh,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David Crystal, 2001,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George Kingsley Zip, 1949, 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New York: Hafner.
[5]苏新春,黄启庆.新词语的成熟与规范词典的选录标准.辞书研究,2003(3).
[6]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