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新课程强调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观点既体现在基本理论和课程目标中,又是课程观念、课程目标在内容上的具体生动反映。下面笔者就自己今年高中化学的实践来谈一谈。
一、唤醒生活体验
书本知识都是对生活中各种知识的抽象高度概括,如果在课堂一开始就直接讲授新课,那对于学生来说,可能理解难度就较大,即便当时理解了,但是在理解程度上可能还是不够。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搭起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对生活与知识的密切联系有所感知,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去认识和理解书本知识,那么,学生学习就有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有效性也肯定会有所提升。
如比较Na2CO3溶液中各种粒子浓度的大小时,学生对电荷守恒中CO3前边的“2”感到难以理解,如果把电荷守恒比喻为“用人数表示胳膊数”,学生便会豁然开朗。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用“让直玻璃管的小球从一端到达另一端的方法是玻璃管一端比另一端高”来说明同种金属与电解质溶液不能构成原电池。如用“弹簧现象”比喻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等等。
其实,很多学生并不是没有生活体验,而是缺少对生活的发现和感悟。学生的生活体验需要唤醒。在生活化问题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去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理解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再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体验到生活就在我们身边,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生活是化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现行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化学”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化学”;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化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
当然面向学生生活、面向社会发展的化学教学生活化其基础必须是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的,如果是为了达到某个教学目的或是为了强化某个知识点而无中生有或谎称虚报的,脱离真实生活的虚假信息,将会导致学生对某一物质、某一现象或某一情况产生错误的认识和理解,最终会影响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对其造成妨害。
如《氮的固定》教学引入的情境设计:在新疆与青海交界处有一狭长山谷,在那里,即便是风和日丽的晴天也会顷刻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牧民和牲畜若在里面,都会遭雷击而倒毙,奇怪的是这里的牧草茂盛、四季常青。其中的化学原理是什么?
案例2:《原电池》教学引入的情境设计:格林太太是位漂亮、开朗、乐观的女性。当她开怀大笑的时候,人们可以发现她一口整洁的牙齿中镶有两颗假牙:其中一颗是黄金的——这是她富有的标志;另外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后留下的痕迹。另人百思不解的是,自从车祸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痛,夜间失眠、心情烦躁…医生绞尽脑汁但格林太太的病情仍未好转……后来一位年轻的化学家来看望格林太太,并为格林太太揭开了病因。化学家发现了什么?你能为格林太太开个药方吗?
三、拓展生活视野
“会学”是不够的,还要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这才是教学的真义所在。正如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不是简单的“输血”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要使学生有“造血功能”。在通过问题探究教学让学生掌握理解书本知识后,教师要再创设新的问题情境,由小到大,由点到面,或者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类似的生活中的问题,实现认识的迁移。因此,教师要善于重组教学内容,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思维规律的相应的教学序,使知识与能力的发生、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序进行。
如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学习片段:(1)播放一段节日放鞭炮焰火、工业废气排放、酸雨的危害和SO2漂白食品的影视;(2)提出SO2属于什么类别的物质?可以推测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通性?师生通过实验和对话加以归纳;(3)组织学生讨论硫酸型酸雨得形成过程、成分、危害。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思维得到有效提升,知能得到有效落实。
总之,化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化学教学应回到生活中去。将生活中化学引入初中化学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也可以将化学向生活拓展延伸;可以在学校的小课堂,也可以是社会大课堂。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课程资源,只要认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素材,通过有效形式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化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使学生真正将其身心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王后雄.《化学教学》“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化学教学》编辑部,2008年第7期?总255期
[2]叶俊红.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考试周刊;2010年27期
[3]黄观耀.高中化学有效课堂导入问题探讨;《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08期
[4]孔怀祥.浅议开放的化学教学策略;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0期
一、唤醒生活体验
书本知识都是对生活中各种知识的抽象高度概括,如果在课堂一开始就直接讲授新课,那对于学生来说,可能理解难度就较大,即便当时理解了,但是在理解程度上可能还是不够。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搭起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对生活与知识的密切联系有所感知,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去认识和理解书本知识,那么,学生学习就有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有效性也肯定会有所提升。
如比较Na2CO3溶液中各种粒子浓度的大小时,学生对电荷守恒中CO3前边的“2”感到难以理解,如果把电荷守恒比喻为“用人数表示胳膊数”,学生便会豁然开朗。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用“让直玻璃管的小球从一端到达另一端的方法是玻璃管一端比另一端高”来说明同种金属与电解质溶液不能构成原电池。如用“弹簧现象”比喻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等等。
其实,很多学生并不是没有生活体验,而是缺少对生活的发现和感悟。学生的生活体验需要唤醒。在生活化问题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去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理解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再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体验到生活就在我们身边,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生活是化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现行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化学”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化学”;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化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
当然面向学生生活、面向社会发展的化学教学生活化其基础必须是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的,如果是为了达到某个教学目的或是为了强化某个知识点而无中生有或谎称虚报的,脱离真实生活的虚假信息,将会导致学生对某一物质、某一现象或某一情况产生错误的认识和理解,最终会影响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对其造成妨害。
如《氮的固定》教学引入的情境设计:在新疆与青海交界处有一狭长山谷,在那里,即便是风和日丽的晴天也会顷刻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牧民和牲畜若在里面,都会遭雷击而倒毙,奇怪的是这里的牧草茂盛、四季常青。其中的化学原理是什么?
案例2:《原电池》教学引入的情境设计:格林太太是位漂亮、开朗、乐观的女性。当她开怀大笑的时候,人们可以发现她一口整洁的牙齿中镶有两颗假牙:其中一颗是黄金的——这是她富有的标志;另外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后留下的痕迹。另人百思不解的是,自从车祸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痛,夜间失眠、心情烦躁…医生绞尽脑汁但格林太太的病情仍未好转……后来一位年轻的化学家来看望格林太太,并为格林太太揭开了病因。化学家发现了什么?你能为格林太太开个药方吗?
三、拓展生活视野
“会学”是不够的,还要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这才是教学的真义所在。正如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不是简单的“输血”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要使学生有“造血功能”。在通过问题探究教学让学生掌握理解书本知识后,教师要再创设新的问题情境,由小到大,由点到面,或者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类似的生活中的问题,实现认识的迁移。因此,教师要善于重组教学内容,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思维规律的相应的教学序,使知识与能力的发生、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序进行。
如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学习片段:(1)播放一段节日放鞭炮焰火、工业废气排放、酸雨的危害和SO2漂白食品的影视;(2)提出SO2属于什么类别的物质?可以推测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通性?师生通过实验和对话加以归纳;(3)组织学生讨论硫酸型酸雨得形成过程、成分、危害。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思维得到有效提升,知能得到有效落实。
总之,化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化学教学应回到生活中去。将生活中化学引入初中化学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也可以将化学向生活拓展延伸;可以在学校的小课堂,也可以是社会大课堂。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课程资源,只要认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素材,通过有效形式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化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使学生真正将其身心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王后雄.《化学教学》“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化学教学》编辑部,2008年第7期?总255期
[2]叶俊红.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考试周刊;2010年27期
[3]黄观耀.高中化学有效课堂导入问题探讨;《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08期
[4]孔怀祥.浅议开放的化学教学策略;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