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家校共育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人们意识里,高职院校一直比普通高校教育程度低。因而,对部分学生来说,考入了高职院校就意味着低人一等,对学业和生活都充满了消极情绪的影响,心理状态的不稳定导致逐渐适应不了高职学习生活,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党的十九大提出发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贯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与专业发展相融合。实践中,高职院校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技术人才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用人单位会更多的关注人才心理健康水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岗位就业竞争中凸显优势。因此,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人际关系、团队精神、心理调节、抗挫折等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使在校学生既要具备能够适应高职素质教育的心理素质,又要具备能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心理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共育模式理念
1.将“以人为本”作为家校共育模式的根本目的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为了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活动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运用家校共育模式时,家庭、学校、学生都要转变自身的观念,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发展的主要价值取向,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能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理论,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乐观、自信,与家庭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自我心理調节。
2.平等协作的家校共育观念
传统的家校共育双方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很多情况下,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后就没事了,完全听凭学校的教育,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育。
家校共育的观念要合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即建立家校平等协作的伙伴关系,找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角色定位,学校与家庭双方共同来完成育人的任务。家长在学生的教育上可采用主动关注、加强交流沟通的育人模式;学校可通过开放校园、家长督学等方式赋予了家长对学校教育进行评价、监督、建议等的权利,推动家校共育的良性发展。
3.融合家校资源,体现创生共育的管理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校共育模式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确保学生心理健康,要将家庭和学校资源进行融合,确立合作共育的“最近发展区”,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引导家长进行参与式体验,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胜任力,通过开放共育的创生管理形式,形成家庭和学校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有效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1.通过宣传提升家校双方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
高职院校要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宣传教育,帮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新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等媒介,与家长建立联结,使家长认同学校的教育目标,在家校共育上达成一致的基本理念。父母是子女行为的“正衣镜”,因此要强化家长的责任意识,引导家长学习正确的法治道德知识,并通过他们来教育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学校创造充满正能量的校园环境,家庭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家校共育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推动作用。
2.家校共育模式多元化,提升家校共育能力
目前家长在家校共育模式中的主体作用并不明显,一种是单纯接收信息模式,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老师单方面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近期在校的状态、动向;另一种是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的教育模式,即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同时定期与家长沟通、与家长互动交流、解答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提出的问题。但是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高校应该依托多种渠道,帮家长提升教育能力,形成多元化的家校共育模式。
一是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家长的言传身教在家庭教育的实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家长的综合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二是展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比如,通过线上线下让家长参与到新生入学的各种活动中,深入了解学校教育的方针政策,通过新媒体技术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在校情况。三是社区教育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驾护航。将社区教育的力量纳入家校共育模式中,吸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活动,邀请家长参加社区教育的培训,可以弥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保障家校共育的顺利开展。
3.家校共育的有效实施机制
不少高校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已经实施了家校共育模式,但目前大多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仅仅是口头上宣传,缺少组织实施机构以及相应的管理指导。因此,要想良好的实现家校共育模式还需要切实有效的实施机制。
一是加强家庭教育的主体作用。家长来自五湖四海各个阶层,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公众号等新媒体,向家长宣传心理知识,让其接受阶段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潜移墨化地从生活中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发挥好引导教育的作用,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通过开家长见面会、组织家长和学生参观了解校园文化、参加开学典礼等形式,让新生和家长深入了解学校;通过组建家长QQ群、微信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学生、生活、心理等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开设网站平台、学校公众号向家长展示学生在校的日常活动,接受家长建议和监督;建立校园开放日制度,不定期邀请家长参加课堂教学、师生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和心理状况。
三是加强社区教育的助推作用。高校与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可以满足家长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家长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同时可以吸引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教育,为家校共育提供良好的实践教育与实习锻炼。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人们意识里,高职院校一直比普通高校教育程度低。因而,对部分学生来说,考入了高职院校就意味着低人一等,对学业和生活都充满了消极情绪的影响,心理状态的不稳定导致逐渐适应不了高职学习生活,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党的十九大提出发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贯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与专业发展相融合。实践中,高职院校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技术人才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用人单位会更多的关注人才心理健康水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岗位就业竞争中凸显优势。因此,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人际关系、团队精神、心理调节、抗挫折等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使在校学生既要具备能够适应高职素质教育的心理素质,又要具备能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心理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共育模式理念
1.将“以人为本”作为家校共育模式的根本目的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为了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活动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运用家校共育模式时,家庭、学校、学生都要转变自身的观念,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发展的主要价值取向,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能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理论,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乐观、自信,与家庭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自我心理調节。
2.平等协作的家校共育观念
传统的家校共育双方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很多情况下,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后就没事了,完全听凭学校的教育,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育。
家校共育的观念要合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即建立家校平等协作的伙伴关系,找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角色定位,学校与家庭双方共同来完成育人的任务。家长在学生的教育上可采用主动关注、加强交流沟通的育人模式;学校可通过开放校园、家长督学等方式赋予了家长对学校教育进行评价、监督、建议等的权利,推动家校共育的良性发展。
3.融合家校资源,体现创生共育的管理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校共育模式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确保学生心理健康,要将家庭和学校资源进行融合,确立合作共育的“最近发展区”,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引导家长进行参与式体验,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胜任力,通过开放共育的创生管理形式,形成家庭和学校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有效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1.通过宣传提升家校双方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
高职院校要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宣传教育,帮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新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等媒介,与家长建立联结,使家长认同学校的教育目标,在家校共育上达成一致的基本理念。父母是子女行为的“正衣镜”,因此要强化家长的责任意识,引导家长学习正确的法治道德知识,并通过他们来教育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学校创造充满正能量的校园环境,家庭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家校共育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推动作用。
2.家校共育模式多元化,提升家校共育能力
目前家长在家校共育模式中的主体作用并不明显,一种是单纯接收信息模式,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老师单方面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近期在校的状态、动向;另一种是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的教育模式,即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同时定期与家长沟通、与家长互动交流、解答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提出的问题。但是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高校应该依托多种渠道,帮家长提升教育能力,形成多元化的家校共育模式。
一是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家长的言传身教在家庭教育的实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家长的综合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二是展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比如,通过线上线下让家长参与到新生入学的各种活动中,深入了解学校教育的方针政策,通过新媒体技术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在校情况。三是社区教育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驾护航。将社区教育的力量纳入家校共育模式中,吸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活动,邀请家长参加社区教育的培训,可以弥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保障家校共育的顺利开展。
3.家校共育的有效实施机制
不少高校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已经实施了家校共育模式,但目前大多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仅仅是口头上宣传,缺少组织实施机构以及相应的管理指导。因此,要想良好的实现家校共育模式还需要切实有效的实施机制。
一是加强家庭教育的主体作用。家长来自五湖四海各个阶层,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公众号等新媒体,向家长宣传心理知识,让其接受阶段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潜移墨化地从生活中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发挥好引导教育的作用,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通过开家长见面会、组织家长和学生参观了解校园文化、参加开学典礼等形式,让新生和家长深入了解学校;通过组建家长QQ群、微信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学生、生活、心理等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开设网站平台、学校公众号向家长展示学生在校的日常活动,接受家长建议和监督;建立校园开放日制度,不定期邀请家长参加课堂教学、师生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和心理状况。
三是加强社区教育的助推作用。高校与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可以满足家长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家长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同时可以吸引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教育,为家校共育提供良好的实践教育与实习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