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特累克笔下女性特征的心理学视觉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j364199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特累克——一位完全独立的“异类”画家,不崇拜人性向往的美好,而是真实再现生活中的丑陋、夸张、残缺、压抑。劳特累克作品中对女性的特殊处理有深刻的心理渊源,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觉,分析作品中色调处理的成因以及作品中压抑感、残缺感的心里渊源。
  关键词:压抑;残缺
  作者简介:江玫(1987.12-),汉,贵州人,研究方向:水彩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
  亨利·德·劳特累克,法国著名画家。幼年因两次坠马意外,造成双腿骨折,发育停止,终身残疾,仅37岁逝世,短暂的一生,却为世人留下不朽的经典。之所以推崇他,是被其作品中女性人物所展现出来的内心活动所吸引,本文通过精神分析方面的知识,从如下3个方面分析劳特累克作品的特征。
  1、压抑的女人
  “佛洛依德认为压抑源于欲望,尤其是性欲望与个人道德和审美价值观发生冲突时”[1]。童年骨折和疾病、成年残疾使他受到女性排斥,劳特累克内心埋藏潜意识压抑情绪。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劳特累克精神的压抑是无法避免。其作品中女性通常是画面的主体,也是情感表达的主体,她们活动在没有阳光的狭小的封闭的空间,压抑的精神状态是她们的主要特征。
  如《红磨坊丑女查雨高》是劳特累克表现人物内心压抑感的成功的作品,画中心人物是红磨坊小丑查雨高,在劳特累克笔下的她眉眼松弛华已逝,她松弛的面部肌肉上嘴角勉强上扬,眼神流露出些许哀怨,伪装快乐的僵硬表情和悲哀麻木的眼神,暗示了她们拼命娱乐后失去自我的精神状态,伪装快乐的僵硬表情和悲哀麻木的眼神,暗示了她们拼命娱乐后失去自我的精神狀态。夸张的轮廓造型和奇异的装扮使她成为画面的亮点,醒目的橙色加剧画面的戏剧效果,同时橙色的廉价性特征突出查雨高迫于生计的压抑情绪。
  2、残缺的女人
  康定斯基主张“艺术没有应该怎样,艺术永远是自由的。[2]”劳特累克笔下的女性情态是自由的,他对女性形体、姿态的表现脱离传统对女性审美完整、优雅、端庄,并都以“残缺”的不完整的形象出现,镜头攫取式的构图从无固定模式。从心理学视角看,画中的被遮蔽的、显露的女性肢体显露的是劳特累克生理的残缺和内心的残伤。
  “遮蔽在艺术中有很大的力量,遮蔽和显露结构的人为形式结构的主体提供了新的可能。[3]”劳特累克笔下不完整的女性造型以部分显露、部分遮蔽的形式构成画面,被遮蔽的部分一般处理成象征空洞、沉重、邪恶等负面情绪的黑色,以剪影的形式衬托画中主体人物,给观者更多自由的想象空间。在劳特累克作品中,遮蔽和显露并非伴随善与恶的道德分野而出现,它触动的是内心世界的不安宁根源。
  如《走进红磨坊的贪吃鬼》描绘的是红磨坊舞女“贪吃鬼”拉古柳在姐妹们的陪同下步入红磨坊的瞬间情景,拉古柳,无知的傲慢使她的表情和半身姿态显得滑稽可笑,亮丽的着装和较为完整躯体轮廓使她明显成为于画面的中心,疲惫的眼神把她纵欲狂欢后的麻木无奈暴露无余。左右两旁被遮蔽的两个舞女身着黑色服装,厚重的颜色衬托出拉古柳靓丽的主体形象的同时也隐藏了娱乐的背后的种种悲哀。劳特累克无意识下隐藏或显露的残缺肢体给观者留下更多不安因素,并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人们麻木娱乐,失去自我、灵魂游离的病态生活状态。
  3、冷色的女人
  冷色和热色的对比运用是劳特累克作画的特征,劳特累克偏爱黄色、红色、蓝色、绿色、黑色等,利用色彩的心理作,通过冷色和热色的矛盾对比使画面产生特殊情绪,用不安宁的冷暖色冲突使人激奋,引起精神震颤。劳特累克大部分作品都以暖色调为主,而对女性主体的刻画则多以冷色为主,尤其是在女性的面部或皮肤中掺入冷绿色,冷色与暖色的冲突对比通常使娱乐的场面充满消极含义,女性的情绪、姿态在冷光热调的娱乐氛围中反而显得凄苦悲凉。
  《跳波丽舞的玛西儿·伦德》舞女玛西儿的灵活的舞姿以及着装的强烈色彩对比使它成为画面的主体,在冷绿色的额头与橘红色头发的强烈对比下,强颜欢笑的僵硬面部特征更加突出,胸部的绿色笔触处理揭示了她们无度的生活状态。背景的人物和环境处理成消极的冷墨绿色,与大红色形成补色关系,形成喧嚣与压抑同时并存、激情与不安并存、欢乐与悲哀并存的矛盾。画面中黑色的面积不大,但加重气氛的压抑程度和神秘的罪恶感,酿成娱乐空间里压抑和痛苦,对空间层次的区分则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小结:
  劳特累克对女性的扑捉无论是室内室外、静态或动态,热烈的环境氛围中贯穿始终的是女性的压抑情绪,画中女性情绪的压抑实质是劳特累克内在的潜意识压抑。女性肢体的残缺实际上是劳特累克自身生理的残缺,是他乐观外表下自卑和压抑的内心表现,也是他内心对残缺与完整间获得平等的渴望,事实上是利用残缺的肢体向人们发出对待美的态度和对待人性的态度的挑战。对人物色彩的处理绝非偶然,而是对她们生活的深切体验基础上,通过以色彩的心理作用和象征意义表达她们内在的情绪、情感以及生活状态,同时暗示劳特累克对待底层女性的内在情感。对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处理基于真实生活的需要,基于自身内在真实的需要。
  注释:
  [1](美)杰克·斯佩克特 著 高建平 译《艺术中与精神分析》 北京艺术出版 p113.
  [2]康定斯基 著《艺术中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58.
  [3]康定斯基 著《艺术中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59.
其他文献
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 W. C. Wu et C. Y. Wu),石竹科金铁锁属,为单一种属植物。金铁锁又名独鹿角姜、土人参、独丁子、昆明沙参、金丝矮陀陀、蜈蚣七、对叶七等,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等中国西南地区,主要生长在松林内,沙质、石灰质荒地或山坡,花期为六月到九月。金铁锁为“云南白药”系列产品重要原料药物之一,并曾收载于1977版《中国药典》。金铁锁以根
摘 要:李奎报是高丽后半期的杰出的作家,是爱国主义诗人,也是现实主义作家,是朝鲜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东明王篇》是其早期创作的三大咏史诗之一,是诗人爱国主义的彰显,更是其民族自主意识的体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后期的咏史诗有所开创,而且以多种方式为后世了解本民族历史文化留下了珍贵的文本和资料。  关键词:李奎报;《东明王篇》;民族自主意识  作者简介:张淼(1992.6-),女,汉族,河南南阳人,
摘 要:《藻海无边》是简·里斯的成名作,也是西方现代主义小说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自发表以来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章依据福柯对疯癫和权力关系理论阐述对《藻海无边》中女主人公安特瓦内特的疯癫进行探讨,分析其疯癫的成因,揭示父权话语及殖民主义话语通过建构女性疯癫达到剥夺女性话语权的目的,表达了里斯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  关键词:《藻海无边》;疯癫;权力;知识;话语  作者简介
摘 要:奈保尔的最后两部半自传体小说《半生》和《魔种》借助主人公威利漂泊的一生来探寻其身份追寻的过程。小说中,主人公威利企图丢掉原来的身份而建立一种全新的身份,以及后来在具有了多重身份的背景下试图找回原有的身份的尝试都是失败的,唯有认识到多元身份背景的存在,建构一种杂糅的身份,才有助于找到身份的归属感。  关键词:流散;身份追寻;杂糅  作者简介:牛双颖,山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斯蒂芬·克莱恩的第一部小说《街头女郎玛吉》描述了纽约贫民窟女孩玛吉的悲惨命运,被认为是美国小说的里程碑。本文回顾了《玛吉》的两个版本及其历经五年的出版历程,探究了作品从自费出版到正式出版,从被忽视、谴责到被公众接受、认可这一系列的转变,旨在帮助读者深化对克莱恩及其作品的认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出版需要付出勇气和艰辛。  关键词:克莱恩;玛吉;出版;版本  作者简介:邵林(1981.7-)
摘 要:《在路上》是由杰克·凯鲁亚克写的具有高度自传性的作品,对其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小说中渗透了尼采的思想。分析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经历,也会对人们当下的生活有所启示。本文从生活的痛苦本质,萨尔在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冲突中苦苦挣扎,以及在两者的和解中获得新生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从而对萨尔身上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冲突;和解  作者简介:杨沛玉(1989
摘 要:自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创作了小说《名利场》并成功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代表爱米丽亚和莉贝卡后,吸引了无数国内外学者对其本人,小说和其塑造人物的深入研究。《名利场》中,有很多对物的描写,像贯穿文中的字典和箱子。五味酒作为另一个贯穿小说始终的物体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主要讨论五味酒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它对各个主人公所代表的意义和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萨克雷;五味酒;名利场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