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元素让科技报道有趣有魂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ntwa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5年第41届亚太广播发展机构年会于8月18日至20日在泰国清迈举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制的七集系列报道《玉兔探月日记》被选中作为优秀科普节目提供大会赏听。本文从视角、体裁两方面点评这部作品的成功之道。
  【关键词】广播   玉兔   拟人化   日记体   文学元素   系列报道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亚太广播发展机构(Asia-Pacific Institute For Broadcasting Development,以下简称AIBD)2015年最佳廣播奖的主题是“关注科普”。主办方这样解释设立此主题的用意:对大部分公众来说,科学话题似乎很难懂,科学事实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事件常使人感到枯燥乏味。除了资料和数字以外,广播人应当如何将科学题材做得更加吸引人,更让大众接受呢?科学如何能变得更有趣,以获得更广泛、更多样的受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张棉棉、李晓东采访制作的七集系列报道《玉兔探月日记》获得好评,并被选为AIBD2015年度会议特别设置的高端业务研讨会赏听作品。
  拟人化的手法让科技报道生动有趣
  科技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国家的实力。但遗憾的是,由于科技的高端、精尖,往往让受众望而却步,影响了关注度,给从事科技报道的媒体人带来不小的挑战。尤其是航天科技方面的报道,如中国探月工程(Chinese Lunar Exploration Program)。尽管这个工程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中的女神“嫦娥”命名,也称“嫦娥工程”,但对普通大众来说,它还是如天上的月亮一样遥远。实际上,中国探月工程早在2003年3月1日就正式启动,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发射绕月卫星;发射无人探测装置,实现月面软着陆探测;在月球建立观测点,并且采样返回地球。整个计划将历时20年。
  系列广播节目《玉兔探月日记》报道的是中国探月工程第二阶段“落”(也就是“发射无人探测装置、实现月面软着陆探测”)的情况,共七集,分别是:《升空》《奔月》《软着陆》《月面行走》《月夜休眠》《首次唤醒》《遇险》。与2007年第一期“绕”月工程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宏大辉煌的主题报道不同,《玉兔探月日记》显得精致、灵动,更吸引普通听众。主要原因在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来进行新闻报道。
  “玉兔号”是我国首辆月球车。她原本有自己科学意义上的名字——“月面巡视器”,它和“月面着陆器”共同组成了“嫦娥三号”探测器。“嫦娥三号”的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主任务,是“绕、落、回”三步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是中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将为后续载人登月打下基础,对中国整个探月工程乃至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嫦娥三号”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前苏联成功发射月球着陆探测器。因此,“嫦娥三号”堪称中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是中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事件”。那么,如何报道才能引起普通百姓的兴趣呢?
  “嫦娥三号”任务前夕,中国国家航天局向全球征集月球车的名称,经过多轮投票,最终选定“玉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棉棉巧妙地依托这一客观新闻事实,大胆地将“玉兔”拟人化,以玉兔的视角来报道整个“嫦娥三号”任务,尽量少让听众听到“月面巡视器”“月面着陆器”这样高冷尖硬的科学名词,使这一高深难懂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事件变得生动有趣、好听耐听。
  首先,设计玉兔的性格语言。“玉兔”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和嫦娥一起生活在月宫中的小兔子,活泼可爱,机敏灵动。作者充分运用这一普通大众熟悉的玉兔形象,按玉兔的性格来设计报道语言。
  七集系列报道《玉兔探月日记》是这样开篇的:“我飞起来了!我是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现在是北京时间凌晨1点30分,亲爱的听众朋友,我正在太空和你打招呼!你看不到我,因为嫦娥三号姐姐正把我抱在怀里,躲在长征三号火箭叔叔头顶的整流罩里。嫦娥三号姐姐是中国首个月球软着陆航天器,再过几天她将带我登上月球。”
  和常规的新闻报道一样,这里的新闻要素齐全,新闻事实准确,但是比常规的记者口播报道要生动、活泼,因为记者是以玉兔的形象、玉兔的口吻在说话,可爱的玉兔一下拉近了听众与所报道主体——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主任务之间的距离。这样,原本高精尖的月面探测器、着陆器就变得温暖、有人情味了。
  第二,白描玉兔的新形象。建立并完成神话中的玉兔与机器人玉兔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彰显此“玉兔”(玉兔号)的科学探测特点,在让听众感到妙趣横生的同时突出整个报道的科学性。
  第三,以玉兔为核心设计角色。梳理“嫦娥三号”主任务的发展脉络,引出为“嫦娥三号”任务付出辛苦努力的权威科学家、核心技术攻关人,让他们以玉兔的“爷爷”“伯伯”“叔叔”“阿姨”的身份来介绍“嫦娥三号”任务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以及每一个动作本身的难点和看点,把各种艰深的科研项目讲得像童话一样吸引人。
  日记体让科技报道情深意长
  客观的科技新闻报道容易显得枯燥,而且这个报道是跟随“嫦娥三号”任务的执行进展而播出的。从2013年12月2日“玉兔号”发射升空,一直到2014年2月12日   “玉兔号”出现故障无法苏醒,播出时间跨度长达两个半月。同时,由于地球和月球的自转周期不同,一个月夜大约等于地球上的14天,所以,即便报道“玉兔”在月球上同一天的科学探测活动也要间隔半个月,这样的播出节奏,怎样才能做到让听众不仅记得“玉兔”的上一个动作,还能吸引听众接着关注这一集发生的故事,特别要勾起听众对下一集的兴趣呢?作者除了采用拟人的手法,用语言塑造“玉兔”的可爱形象之外,还有一点成功之处:选择日记体叙事。   日记体最大的特点是私密性、随意性,可以尽情地诉说自己的内心。当一个作品让听众感受到报道主体的情感并与其建立心灵层面的沟通时,这个报道应该说就是成功的。《玉兔探月日记》中,“玉兔”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飞往太空的惊喜和紧张、落月后的兴奋与寂寞、遇险时的淡定从容、再次苏醒时的喜忧参半……“玉兔”对自己“熬不过第二个月夜”的遗憾让人听了落泪,而她對未来的期待,又让心痛的听众对未来的中国探月工程充满希望,如第七集的结尾处:“这意味着,有一天,中国宇航员将登上月球。到那时,记得到虹湾地区来看看我和嫦娥三号姐姐。希望未来的月球探索者能够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远。也许很多年以后,我们已经长睡不醒,未来的你们如果来到我们身边,请带我们回家。亲爱的地球,亲爱的科学家们,相信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
  日记体让“玉兔”自如、自由、情真意切地直抒胸臆,从广播中,通过电波走到每一个听众的身边,牵动着听众关注她、关心她,为她的进展高兴、为她的遇险揪心,并因她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而振奋。正因如此,《玉兔探月日记》系列报道才会不仅有趣,而且有魂;不仅让听众感受到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而且体会到中国科学家的精神。
  把握好文学元素与真实音响的平衡
  拟人化、日记体,这都是文学元素在新闻报道中的借用,都应当在坚持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玉兔探月日记》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平衡。
  首先体现在“玉兔”声音的确定上。尽管“玉兔”原本是中国神话里的形象,“嫦娥三号”任务中的“玉兔”是机器人,但《玉兔探月日记》节目中的“玉兔”并没有用变声处理,而是依然以记者张棉棉的原声呈现,只是在报道的语气上模仿拟人化的小兔子的感觉,声音略微调整;此外,在每集开始“玉兔”报日期、天气、地点这个片断,稍作机器声音的处理,这样既展现这个作品的独特之处,又突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其次体现在真实音响的使用上。系列报道中大量使用真实的人物采访音响和北京飞行控制大厅的现场音响,配合“玉兔”的独白式叙述,按照探月的时间顺序一一呈现“嫦娥三号”的登月过程,月球车月面软着陆、月球探测、月夜休眠、首次唤醒、出现故障、故障排查、超期服役等重要科学考察活动,详细解释月球车功能、地月时延、两器互拍、同位素热源等科学概念。“玉兔”的独白式叙述是感性的、活泼的,甚至是调皮的,但所有与“玉兔”的叙述配合的音响都是真实的。尽管“玉兔”把报道中出现的科学家称为“爷爷”“伯伯”“叔叔”“阿姨”,但他们每个人的身份都是真实的,对他们的采访都是正式的,从而使内容听起来既生动有趣又很权威、专业、准确。
  此外,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诗词,增添了科技报道的人文含量和文学色彩,让科技报道听起来更有意境,也更加柔情。如第一集《升空》的结尾处:“茫茫宇宙中,长征三号火箭叔叔的使命已经完成,正和我们拱手告别。他还引用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友人》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送给我和嫦娥三号姐姐,祝我们后续的探月之旅顺利。”
  如果说《玉兔探月日记》还有哪些不足的话,一是还可以在通俗性上再下功夫;二是如果增加“嫦娥三号”任务核心科学家的相关细节,报道会更感人、更有深度。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
其他文献
真人秀节目的繁荣,有利于丰富电视文艺形态,拓展电视表现领域,为广大人民提供多样的收视选择;有利于巩固并凸显广播电视内容原创和制作优势,提高广播电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也要看到,真人秀节目存在一些需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同质化、过度娱乐化、重引进轻原创等等。究其根源是对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认识不足、对真人秀节目定位和使命的理解有偏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采取一系列调控引导措施,表扬了一批
期刊
【摘 要】中国故事的题材很广泛、内容众多。要在众多故事中选好故事、讲好故事,就必须遵循新闻的传播规律、讲究传播艺术,让受众想听并听懂。本文围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塞尔维亚语广播的实践,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建好中塞友谊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中国故事 中国声音 受众 双语 互动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塞尔维亚共和国(Republic of Ser
期刊
2015年6月,凝聚了一批长期奉献于新闻及法律工作和研究的专家学者心血的《媒体人新闻业务守则》及其《释义》出版发行。它不仅是一套媒体工作指南,更是寄托了其对我国新闻界在表达标准方面早日形成行业共识的期望。我刊近日采访了《守则》编写组组长、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法律顾问徐迅,她代表编写组表达了运用法律知识、按照传媒发展规律制定一部可操作的职业新闻工作者行规手册的愿望,
期刊
被称为首档历史体验真人秀节目的《咱们穿越吧》在四川卫视推出以来,独特历史穿越题材好评不断,其充滿想象力的形态和对中国历史的独特展示,引起观众的广泛关注。  北京师大二附中教师纪连海称:“我一口气看了三集《咱们穿越吧》,它区别于戏剧形式的穿越,不戏说,重考证,可谓是一部兼具历史教育性和趣味性的中国历史教育大片。我们寄希望于电影、电视、网络等诸多现代化的手段能够让更多的普通大众真正地接受更加接近真实的
期刊
一、广电+互联,打通网络化生存渠道  互联网商业模式成功的逻辑实质上是利用高效率来整合低效率,对传统产业核心要素进行再分配,并以此来提升整体系统的效能。传统广电要实现转型,也要借助这一逻辑,改变原来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依托核心资源构建“一云多屏”的聚合、传送信息服务平台,开发新媒体业务,把传统受众转变为用户,由“中央厨房”向多终端分发内容,进而打造“智慧广电”,把聚合、组织、动员能力发挥到极致,
期刊
主题策划:本刊编辑部  栏目主持:覃继红 王珮 刘逸帆 吕晓虹  编者按:转瞬之间又一年。刚刚过去的2014年被称为“媒体融合元年”。这一年,对主流媒体及广播而言,关注频度最高的热词当数“媒体融合”。媒体融合并非突如其来,自然也不会稍纵即逝。有人说这是个伪命题,但更多的人说,媒体融合是媒介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无论如何,包括广播在内的主流媒体、传统媒体的确正在面对这个问题。形势不容回避,也不必悲观,
期刊
【摘 要】本文探讨了深圳广电集团交通广播频率应对受众市场变化,实践媒体融合转型的经验:立足于优质的广播内容,向产品横向延伸,向平台纵向拓展,从一维的媒体信息服务到多维的综合生活服务,利用市场、技术、资本的力量形成媒体转型的驱动力。在策略层面用“账号”的方式来固化受众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并成功地把受众转变为用户。  【关键词】跨界思维 优伴 生态平台 用户 账号  【中图分类号】G221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播剧《天魂》和纪实文学节目《钱学森的航天岁月》的制作为例,提出广播文學作品应秉承高起点、大制作、深探索的制作理念,描述出从热爱投入到理性思考再到实践飞跃的理论弧线。  【关键词】广播剧 精品节目 高起点 大制作 深探索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信息时代也是充斥着信息垃圾的时代,一方面是各种信息的极大丰富和获取的便利,而另一方面是信息的无孔不
期刊
【摘 要】天津农村广播有针对性地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坚持将有地域文化特色、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节目送到基层。本文以七年来的“送文化”下乡实践为例,阐明媒体如何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扩大媒体品牌影响力,彰显媒体社会责任。  【关键词】农村广播 送文化下乡 服务群众 媒体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
期刊
经过广电总局的严格管控,真人秀市场的调整必将对中国电视综艺行业产生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在内容生产颇具潜力的中国电视人面前,“冷思”之后的真人秀,并不会停滞不前,而是会实现新的突破,达到更完美的荧屏呈现。  在此背景下开播的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从制作播出之初就是独特而优秀的,始终坚持主流价值观和较高的审美水准。它本身就是国内的原创模式,且第一季就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如潮,并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