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打破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沉闷局面,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全面地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我们应抓好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热情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学习“好之”、“乐之”方能提高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方能做到以学为乐,以学为好。其實,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心理,不难发现其中原因一是教师的教法陈旧,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二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太远,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因此,面对部编教材,在增加文言文篇目,加大文言文力度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尽量做到:
改变教法。由过去教师主讲变为学生主讲,七年级的文言文内容上难度不是很大,根据课后注释学生基本能掌握其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行通译课文,重点词语的含义先强调,然后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出标记,如在讲《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我就采取这种办法,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熟悉了课文,还掌握了大量词语,加深了印象,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引导学法。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它毕竟是汉语的一种书面语,它的许多基本词汇及基本用法至今仍在沿用。如“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中的“忘”、“忽”、“逢”等词,“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中的“寂”“哗”等词,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但有许多词、字的意思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学习中,我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些词的古义和今义,对比之后再去记忆,通过比较,学生常常会恍然大悟,并由此感到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会感到很新鲜、有趣,也就乐于记忆学习了。
二.加强背诵,培养并提高朗读能力
熟读背诵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关键。一篇课文学完如果学生背不下来,等于教学效果流失一半,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证明:“死记硬背”是语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尤其是文言文更要加强背诵,强化记忆。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古代考生要想金榜提名,必须将《论语》、《孟子》、《书经》、《礼记》、《左传》等近四十多万字的书,全部精读背熟,另外还要看相应的注释及相关的史书,直至最终学富五车,成名成家,古代诸多先贤圣人又何尝不是从“背”中始步走向成功的。“文选烂秀才半”成为历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才子的不懈追求,而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能背诵名篇名作,古诗经文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中的失误,即将在全国高考中增加背诵、默写的内容正是对这一失误进行的战略性挑战,因此,我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合理地、有效地吸取课文中之精华部分,加强背诵要求,并经常检查,定期逐一背诵,充分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连平时不愿朗读的学生也踊跃加入了背诵的行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正确理解文意
读懂原文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实词的意义,在文言文的考试测验中,不仅对实词意义的解释要考它,大多数语句的翻译也要考它,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很多,也很重要,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性的活用等,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灵活性很强,学习中要仔细辨别,只有多比较、多积累、多记忆、多练习,才能提高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提出这些字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判断词性、词义,再根据上下文意思来推断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最后我再明确,让学生记下来。如《口技》一文中,“群响毕绝”一句中“毕”字,学生们按现在的意思理解为“完了”,但放在原文中就译不通,这时我就及时提醒他们按“会、都”去译试试,结果很通顺、准确,于是我及时在黑板上写上古今异义词,并让他们再从文中找出几个类似这样情况的字,这样,学生很有兴趣,也好理解,好记忆,为他们准确掌握词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正确把握文意,还要注意省略问题,因为文言文重意会,凡根据语境不言自明的某些词语,经常会被省略,文言文中省略主语、谓语等成分,一般不会导致语意含混,反而显出语言的简练、紧凑,但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了主、谓语,在课堂练习中,我分别让学生予以补充,不用很长时间,联系上下文意思,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此题。答曰:(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通过这种练习,即帮助了学生正确理解文义,又调动积极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总之,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多做练习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综合能力,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为把文言文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努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桃林中学)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热情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学习“好之”、“乐之”方能提高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方能做到以学为乐,以学为好。其實,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心理,不难发现其中原因一是教师的教法陈旧,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二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太远,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因此,面对部编教材,在增加文言文篇目,加大文言文力度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尽量做到:
改变教法。由过去教师主讲变为学生主讲,七年级的文言文内容上难度不是很大,根据课后注释学生基本能掌握其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行通译课文,重点词语的含义先强调,然后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出标记,如在讲《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我就采取这种办法,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熟悉了课文,还掌握了大量词语,加深了印象,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引导学法。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它毕竟是汉语的一种书面语,它的许多基本词汇及基本用法至今仍在沿用。如“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中的“忘”、“忽”、“逢”等词,“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中的“寂”“哗”等词,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但有许多词、字的意思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学习中,我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些词的古义和今义,对比之后再去记忆,通过比较,学生常常会恍然大悟,并由此感到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会感到很新鲜、有趣,也就乐于记忆学习了。
二.加强背诵,培养并提高朗读能力
熟读背诵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关键。一篇课文学完如果学生背不下来,等于教学效果流失一半,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证明:“死记硬背”是语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尤其是文言文更要加强背诵,强化记忆。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古代考生要想金榜提名,必须将《论语》、《孟子》、《书经》、《礼记》、《左传》等近四十多万字的书,全部精读背熟,另外还要看相应的注释及相关的史书,直至最终学富五车,成名成家,古代诸多先贤圣人又何尝不是从“背”中始步走向成功的。“文选烂秀才半”成为历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才子的不懈追求,而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能背诵名篇名作,古诗经文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中的失误,即将在全国高考中增加背诵、默写的内容正是对这一失误进行的战略性挑战,因此,我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合理地、有效地吸取课文中之精华部分,加强背诵要求,并经常检查,定期逐一背诵,充分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连平时不愿朗读的学生也踊跃加入了背诵的行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正确理解文意
读懂原文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实词的意义,在文言文的考试测验中,不仅对实词意义的解释要考它,大多数语句的翻译也要考它,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很多,也很重要,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性的活用等,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灵活性很强,学习中要仔细辨别,只有多比较、多积累、多记忆、多练习,才能提高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提出这些字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判断词性、词义,再根据上下文意思来推断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最后我再明确,让学生记下来。如《口技》一文中,“群响毕绝”一句中“毕”字,学生们按现在的意思理解为“完了”,但放在原文中就译不通,这时我就及时提醒他们按“会、都”去译试试,结果很通顺、准确,于是我及时在黑板上写上古今异义词,并让他们再从文中找出几个类似这样情况的字,这样,学生很有兴趣,也好理解,好记忆,为他们准确掌握词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正确把握文意,还要注意省略问题,因为文言文重意会,凡根据语境不言自明的某些词语,经常会被省略,文言文中省略主语、谓语等成分,一般不会导致语意含混,反而显出语言的简练、紧凑,但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了主、谓语,在课堂练习中,我分别让学生予以补充,不用很长时间,联系上下文意思,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此题。答曰:(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通过这种练习,即帮助了学生正确理解文义,又调动积极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总之,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多做练习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综合能力,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为把文言文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努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桃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