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里那张张面孔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y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文见人,这是个老题目。但在当下网络文学,尤其是微信文学兴旺泛滥的环境里,以文见人,便显得越发生动与鲜活。
  手机微信,不用说,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但凡喜欢舞文弄墨的人,总是在各自的群里见缝插针展现才华,于是,千姿百态的浅唱高歌,各种各样的感怀抒情,在我们的手机里奔涌而出!随之而出的,便是嬉笑嗔怒、阿谀逢迎的万般面孔!
  讨论这些面孔,其实想说的是人品和人性,它建立在“谦恭”这一传统美德的话语体系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愿意谦恭的人,越来越少了,尤其是我们的微信群里,因为没有面对面的尴尬,所以,把嬉笑嗔怒、阿谀逢迎都尽数使出!写两句诗,“诗人”就出现了;写一篇散文,“大师”诞生了;写一篇随笔,“巨匠”露面了,总之,全是“文豪”!恭维者极尽恭维,被恭维者默然相许,群里一片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如果是生活群,純属朋友调侃,其实无可厚非。但如果是文学群,群里的人都懂文学,这就绝不是调侃,要么是讽刺挖苦,要么是虚妄的赞歌,高不着调。不管是哪一种,每张面孔后面的品性都鲜明而生动。
  “谦恭”和“张狂”需要气氛和环境,三十年前刚学写作时,写好一篇文章,惴惴惶惶,很久不敢出手,怕自己写得不好,即便是发表出来,也不会随便示人,最多只是告诉最好的朋友,请他们批评指正,可不敢大张旗鼓吆喝喧哗让天下皆知。究其原因,还是怕自己写得不好,惹人笑话。因为,文字是生命流露的信息,朴实的、虚妄的,高尚的、卑贱的,宽阔的、狭隘的,在读者的眼里,一览无余。
  如今,盛行文化复兴,我以为这文化复兴里,最重要的还是做人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因为这份品质和美德,是祖先们经过数千年验证而得来的共识,不论是独处还是群居,都是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为人与处事的成功经验。所以,我们翻检中国的历史,会发现,无论哪朝哪代,对社会风气的倡导以及个人品行的推崇,都是宣扬“诚实谦逊”,而鄙视“虚妄浮夸”,这就足见“品质”和“美德”在构建社会风气中的重要。
  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具体人的思维和言行,而每一个人的思维和言行,汇聚在一起,相互叠加和传播,又进一步推动着社会风气。这好比一池清水,每个人都精心呵护,这池水就会越来越清,如果每个人都往里面扔垃圾,这池水很快就变浊。
  微信群也就像是一池水,是清是浊,跟群里每一个成员息息相关。
  当然,也会有人说,微信嘛,就算胡说八道又咋啦?爱看就看,不爱看拉倒!这的确值得探讨。言论自由体现了人性的解放,但我们回顾历史发现,任何一项科技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后,都必须服从人性的正确发展方向,因为,任何生活方式都是为人服务的,而人,偏离了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终将生活在一池“浊”水中。
  人的一生就是修行,面对微信群,我们又多了一种新的修行方式,万般面孔,在这里修出万般姿态。
  (木头摘自《北京日报》2018年5月24日)
其他文献
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人们做饭时因为疏忽忘记关火,导致压力锅爆炸或火灾等一系列惨剧。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这种问题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洗衣机里不断地传出“哗哗哗哗”的硬币声响,这让我意识到如果锅里也能传出这样的声音,那不就能提醒人们饭已经做好了,保障做饭的安全吗?  有了想法,我就马上付诸实践了。首先,我用硬币放在锅内进行试验,锅中果然传出了预想中的“嗒嗒嗒”的脆响声。可问题是,我们这样利用硬币
他16岁的时候,父亲患病去世,家里的天一下子塌了下来。  埋葬了父亲之后,母亲感到自己仿佛成了无源之水,为了能有一个依托,就带着他和弟弟投奔了在城里住的娘家。给父亲治病,花去了几乎所有的钱,他家再也没有什么积蓄,而娘家人也不富裕,鉴于这种情况,母亲没有办法,只好让他辍学,以便能早日寻一份工作,来支撑起这个家。  可是他没有文凭,也没有技术,能干什么工作呢?后来,经舅舅一个朋友介绍,他到了一家酒店去
好友晋升了,想对提拔她的贵人表表心意,却犹豫着不知如何掌握分寸。她的话,让我想起一个流传千年的关于报恩的故事……  话说重耳当上了国君后,为了感谢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和后来助他夺取江山的文臣武将,提拔并重赏了许多人,并要重赏对他有割肉救命之恩的忠臣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平素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觉得自己的善举不过是尽了一个随臣的本分。急于报恩的文公为逼隐居绵山的介子推出山领赏,听从众臣子的献计,火
老刘退休后第一次上15路公交车。那个线路的公交车曾经是老刘战斗了20多年的战场,车上车下,他抓了上百个扒窃嫌疑人,也得了一面墙的奖状,特别是“全国反扒窃能手”那个荣誉,一直令老刘骄傲和自豪。  眼下,车厢里显得陌生很多,那里大多是老人,也不拥挤了。老刘这才想起,其实他早就不上一线了,退休前十来年就坐在办公室里复核案件,带带徒弟。所以说,公交车的变化不是他退休后才有的。应该更早!老刘想。  以“老猎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呢?  当然可以,以毒攻毒这种发明方法便是受此启发而得来的。  何为以毒攻毒?  明代陶宗仪在《辍耕录》中写道:“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以毒攻毒,是我国中医的传统疗法,指用有毒的药医治毒疮等因毒而引起的疾病。  如用蛇毒配制的药剂治疗毒蛇咬伤、麻风病、关节炎和癫痫症等,用蝎毒治疗
和动物玩游戏,你被骗过吗?  人类总以为自己的智慧是最高的,像欺骗这种有计划、有步骤的阴险行为,应该是人类独有的。殊不知,其它动物的骗术一招胜过一招。  动物世界中充满了骗术。无毒的蝴蝶模拟有毒的帝王蝶恐吓敌害,这种利用自己的身体作伪装而蒙蔽对方的“隐身”术谈不上是一种骗术,只是先天性的小花招。  他们的骗术智慧,有时候,连我们人类都自愧不如呢。特别是灵长类的动物,他们具有相当大的脑容量,设计的骗
吃饭离不开手,穿衣离不开手,写字离不开手,干活离不开手……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手的帮忙,但手这个家伙却老是忙不过来。  比如,上网搜索资料时,你是不是一边忙着打字,一边又要忙着记笔记呢?甚至有时用手做某件事时,根本没法再干其他事情。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不如找其他器官帮忙,用它们代偿手,充当神奇的“第三只手”。  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当端着装剩菜的碗走到冰箱前,正准备打开冰箱门,却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不仅将自己的经验转赠给别人,还试图利用自己的创造能力引发新的经验,引导人们进行新的实践。这些知识预设在你的大脑里,令你在面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时转而发现了新意。比如我们观察大自然,自然只是显示出它本来的样子,既不美也不丑,而你为什么会觉得它美呢?那是因为你的大脑里有能和这个美相感应的知识。  认为一道光很美,一棵树很美,那是因为你懂得美。这目光一定是知识的目光,是因为你的目
还是在年少的时候,我常坐在书桌前看书学习。书房简陋狭小,木式结构,木板上糊满了印有大大小小方块汉字的报纸,泛着时光发黄的光芒。我坐在木质结构的书桌前,纵览古今,遨游世界,疲惫而又惬意。  往往是在有所心得的时候,我抬起头,靠在椅背上,望向窗外。远方是静静铺开的田野,有时青苗郁郁,有时稻穗起伏。再远处,群山巍峨,阳光灿烂。我向窗外眺望的时候,大多会收获好心情,闲适的大自然宽厚地敞开胸怀,包容着我一切
孔子有一句话,叫“君子不器”。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君子不仅仅是专业技术人才,要成为君子,除了懂本专业,还必须具备一种价值判断。君子不仅要能够判断自己的专业问题,还要能够判断公共事务中的是非善恶和美丑。  我举个例子。一把锋利的菜刀,你可以拿它切菜,也可以拿它砍人——这就叫“器”。假如这把菜刀你让它切菜它切了,让它砍人它坚决不去,那这把菜刀就不该叫“器”了,该叫“君子刀”。而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