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文见人,这是个老题目。但在当下网络文学,尤其是微信文学兴旺泛滥的环境里,以文见人,便显得越发生动与鲜活。
手机微信,不用说,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但凡喜欢舞文弄墨的人,总是在各自的群里见缝插针展现才华,于是,千姿百态的浅唱高歌,各种各样的感怀抒情,在我们的手机里奔涌而出!随之而出的,便是嬉笑嗔怒、阿谀逢迎的万般面孔!
讨论这些面孔,其实想说的是人品和人性,它建立在“谦恭”这一传统美德的话语体系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愿意谦恭的人,越来越少了,尤其是我们的微信群里,因为没有面对面的尴尬,所以,把嬉笑嗔怒、阿谀逢迎都尽数使出!写两句诗,“诗人”就出现了;写一篇散文,“大师”诞生了;写一篇随笔,“巨匠”露面了,总之,全是“文豪”!恭维者极尽恭维,被恭维者默然相许,群里一片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如果是生活群,純属朋友调侃,其实无可厚非。但如果是文学群,群里的人都懂文学,这就绝不是调侃,要么是讽刺挖苦,要么是虚妄的赞歌,高不着调。不管是哪一种,每张面孔后面的品性都鲜明而生动。
“谦恭”和“张狂”需要气氛和环境,三十年前刚学写作时,写好一篇文章,惴惴惶惶,很久不敢出手,怕自己写得不好,即便是发表出来,也不会随便示人,最多只是告诉最好的朋友,请他们批评指正,可不敢大张旗鼓吆喝喧哗让天下皆知。究其原因,还是怕自己写得不好,惹人笑话。因为,文字是生命流露的信息,朴实的、虚妄的,高尚的、卑贱的,宽阔的、狭隘的,在读者的眼里,一览无余。
如今,盛行文化复兴,我以为这文化复兴里,最重要的还是做人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因为这份品质和美德,是祖先们经过数千年验证而得来的共识,不论是独处还是群居,都是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为人与处事的成功经验。所以,我们翻检中国的历史,会发现,无论哪朝哪代,对社会风气的倡导以及个人品行的推崇,都是宣扬“诚实谦逊”,而鄙视“虚妄浮夸”,这就足见“品质”和“美德”在构建社会风气中的重要。
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具体人的思维和言行,而每一个人的思维和言行,汇聚在一起,相互叠加和传播,又进一步推动着社会风气。这好比一池清水,每个人都精心呵护,这池水就会越来越清,如果每个人都往里面扔垃圾,这池水很快就变浊。
微信群也就像是一池水,是清是浊,跟群里每一个成员息息相关。
当然,也会有人说,微信嘛,就算胡说八道又咋啦?爱看就看,不爱看拉倒!这的确值得探讨。言论自由体现了人性的解放,但我们回顾历史发现,任何一项科技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后,都必须服从人性的正确发展方向,因为,任何生活方式都是为人服务的,而人,偏离了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终将生活在一池“浊”水中。
人的一生就是修行,面对微信群,我们又多了一种新的修行方式,万般面孔,在这里修出万般姿态。
(木头摘自《北京日报》2018年5月24日)
手机微信,不用说,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但凡喜欢舞文弄墨的人,总是在各自的群里见缝插针展现才华,于是,千姿百态的浅唱高歌,各种各样的感怀抒情,在我们的手机里奔涌而出!随之而出的,便是嬉笑嗔怒、阿谀逢迎的万般面孔!
讨论这些面孔,其实想说的是人品和人性,它建立在“谦恭”这一传统美德的话语体系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愿意谦恭的人,越来越少了,尤其是我们的微信群里,因为没有面对面的尴尬,所以,把嬉笑嗔怒、阿谀逢迎都尽数使出!写两句诗,“诗人”就出现了;写一篇散文,“大师”诞生了;写一篇随笔,“巨匠”露面了,总之,全是“文豪”!恭维者极尽恭维,被恭维者默然相许,群里一片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如果是生活群,純属朋友调侃,其实无可厚非。但如果是文学群,群里的人都懂文学,这就绝不是调侃,要么是讽刺挖苦,要么是虚妄的赞歌,高不着调。不管是哪一种,每张面孔后面的品性都鲜明而生动。
“谦恭”和“张狂”需要气氛和环境,三十年前刚学写作时,写好一篇文章,惴惴惶惶,很久不敢出手,怕自己写得不好,即便是发表出来,也不会随便示人,最多只是告诉最好的朋友,请他们批评指正,可不敢大张旗鼓吆喝喧哗让天下皆知。究其原因,还是怕自己写得不好,惹人笑话。因为,文字是生命流露的信息,朴实的、虚妄的,高尚的、卑贱的,宽阔的、狭隘的,在读者的眼里,一览无余。
如今,盛行文化复兴,我以为这文化复兴里,最重要的还是做人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因为这份品质和美德,是祖先们经过数千年验证而得来的共识,不论是独处还是群居,都是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为人与处事的成功经验。所以,我们翻检中国的历史,会发现,无论哪朝哪代,对社会风气的倡导以及个人品行的推崇,都是宣扬“诚实谦逊”,而鄙视“虚妄浮夸”,这就足见“品质”和“美德”在构建社会风气中的重要。
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具体人的思维和言行,而每一个人的思维和言行,汇聚在一起,相互叠加和传播,又进一步推动着社会风气。这好比一池清水,每个人都精心呵护,这池水就会越来越清,如果每个人都往里面扔垃圾,这池水很快就变浊。
微信群也就像是一池水,是清是浊,跟群里每一个成员息息相关。
当然,也会有人说,微信嘛,就算胡说八道又咋啦?爱看就看,不爱看拉倒!这的确值得探讨。言论自由体现了人性的解放,但我们回顾历史发现,任何一项科技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后,都必须服从人性的正确发展方向,因为,任何生活方式都是为人服务的,而人,偏离了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终将生活在一池“浊”水中。
人的一生就是修行,面对微信群,我们又多了一种新的修行方式,万般面孔,在这里修出万般姿态。
(木头摘自《北京日报》2018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