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象的迷宫与易代之际的文学表达

来源 :北方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lancao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阮籍的《咏怀诗》是心灵内指性和象征性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咏怀诗》大量使用包括“语典”和“事典”在内的“典象”,这些“典象”来源于先代的文学文本、历史文本和哲学文本,构成了《咏怀诗》的第二艺术世界,与其存在“互文本”的指称关系,对形成“阮旨遥深”的艺术境界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典象;语典;事典;易代之际
  [中图分类号]
  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3541( 2018) 03 - 0070 - 04
  在诗歌的领域里,有人行走在尘土飞扬的现实之路上,有人在内心的深渊里流浪。有的人的诗歌意象直接抵达现实,如同飞矢呼啸着直接击中箭靶,坚实而有力度;有的人的诗歌意象则与现实疏离,虽然若云霞雕色,但“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阮籍的《咏怀》诗很显然属于后者,钟嵘说:“《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1](p.84)非常明确地指出,阮籍《咏怀诗》的心灵内指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在中国的文学批评史上,历来不缺乏对《咏怀诗》的解读之作,他们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们都抓住《咏怀诗》意义的一隅,不幸的是他们都迷失在《咏怀诗》纷纭的意象中,虽然强作解人,但终究走不出意义的迷宫。
  事实上,如果我们将《咏怀诗》视为一个巨大的能指文本,那么其具体所指恐怕永远难以阐明。何焯说:“《咏怀》之作,其归在于魏晋易代之事,而其词旨亦复难以直寻。若篇篇附会,又失之也。”[2](p.900)问题在于,《咏怀诗》是一个多重结构的文本,其诗歌语词的融人大量先代作品,这些先代作品在《咏怀诗》中相互纠缠,以“典象”的形式存在,将《咏怀诗》拘禁于众多文本的内部世界中,延宕了《咏怀诗》的语词指向外部世界的可能性,从而造成其意义生成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值得指出的是,如果《咏怀诗》的所指不能明确定性,那么我们何妨返回《咏怀诗》自身,与其不断地陷入文本一政治猜谜似的解读怪圈,何妨转而关注《咏怀诗》自身的意象和意蕴的生成方式,从文本的外部批评回到文本的内部批评,以达到对《咏怀诗》诗歌艺术的真正理解,开辟《咏怀诗》研究的新领域。
  《咏怀诗》是大量使用“典象”的。所謂“典象”,是指“诗用文字造象,自有象趣蕴含其中。读者可以从字面意义去领会象趣。如果所用文字,除了字面意义之外,还隐藏着典故,这个典故又达到了造象水平……便是典象”[3](p.157)。典象的实质,是诗人的经验层面与古人的经验层面(古典意境)因用典而叠合交融的文学状态。其意义在于,诗歌的读者不但可以从字面意义领会“典象”的象趣,而且可以“得鱼忘筌”,领会象趣之外的象趣,形成多次投射,丰富诗歌的意蕴。诗人如果情怀深邃,有难言之隐不便直接阐明,也可以通过“典象”的使用隐约吐露胸臆,如月映万江,影映而出。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4](p.322)这是阮籍使用“典象”作为《咏怀诗》表现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咏怀诗》的“典象”是取材于众多先代文本的。在《咏怀诗》的阐释史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人们对于《咏怀诗》的源头议论纷纷,各执一词,南朝钟嵘谓: “其源出于《小雅》”[1](p.84);清代何焯认为:“其源本诸《离骚》”[2](p.900);清代刘熙载言: “阮步兵诗出于《庄》”;今人邱镇京则认为, 《咏怀诗》远绍《古诗十九首》,近承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的汉代诗脉[5](p.125)。实际上,探明《咏怀诗》的真正来源是一项不可能的工作,结合《咏怀诗》自身的写作情况和前述研究者的论点,倒是说明了阮籍在写作《咏怀诗》的过程中,熔铸了先代文学文本的风格、文体、命意、遣词等多方面要素,而这些要素则在阮籍神思的驱使之下,演变为《咏怀诗》中的“典象”,成为《咏怀诗》的潜在文本和有机组成部分。
  首先,《咏怀诗》的一部分“典象”是来自先代文本的“语典”。
  人们都注意到,在《咏怀诗》中阮籍化用许多文学文本的成词、成句,这些成词、成句构成“典象”,构成《咏怀诗》的第二重世界。以《咏怀诗一·夜中不能寐》为例,其全诗如下: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呜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呜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夜中不能寐》第一句和第二句的遣词、命意在阮籍之前的五言诗中都可以看到原型: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王粲《七哀诗》其二)
  静夜不能寐,耳听禽鸟鸣。 (曹叡《长歌行》)
  忧愁不能寐,攒衣起徘徊。(《古诗十九首》之十四)
  而第3句“薄帷鉴明月”则化用自《古诗十九首》之十九的“明月如皎皎,照我罗床帏”句,第4句之“清风吹我襟”则是繁钦《定情诗》“凄风吹我襟”的语变,第5和第6句中的“孤鸿”“翔鸟”的意象命意则与王粲的“飞鸟翔故林”、曹叡的“哀彼失雁群”,以及曹植的“孤雁飞南游”相仿佛,第7和第8句遣词则与曹植《杂诗第一》的“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暗通款曲。
  “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6](p.183),《夜中不能寐》对于前代文学文本的化用与其诗歌“造境”丝毫“不隔”,若非深思之士细心体察,前人之诗几乎已经遁形于无迹。但是,文学文本的形成毕竟又是一个“秘响旁通”的创造过程,前人的文学成果毕竟要在后代的诗歌作品中有所显现。加拿大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弗莱认为,人类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整体,在单一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意象、遣词和造意方式,同样也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它们变成一种“可交流的单位”,“它们把一首诗和别的诗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统一和整合我们的文学经验”[7](p.99)。在阅读《夜中不能寐》一诗时,熟悉曹植、曹丕、曹叡、王粲和《古诗十九首》的人,很难不将其同曹植失落的人生际遇、曹丕朦胧清淡的感伤、王粲在荆州寓居的羁旅心态,以及《古诗十九首》的思乡之情错综杂糅在一起,获得一种“诗外诗”的情感体验,获得一种“言外之象”。   类似《夜中不能寐》的“典象”生成方式,在《咏怀诗》中所在多有。如《湛湛长江水》中的“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皋兰被径路,青骊骎骎逝。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六句,完全是宋玉《招魂》“青骊结驷兮齐千乘……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五言化用。再如《二妃游江滨》的“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明显来自于《诗·卫风·伯兮》篇。再如《嘉树下成蹊》中的“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句,分别引自《左传》的“季孙氏有嘉树”和《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句……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李善《文选注》、方东树《昭昧詹言》、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陈伯君《阮籍集校注》等著作,曾一一指明《咏怀诗》的“语典”出处。很显然,在如此庞大的整体文本语境中,对《夜中不能寐》《湛湛长江水》《二妃游江滨》等诗歌的阅读,会将我们引向《古诗十九首》《招魂》《诗经》等其他的文本,会一再地将我们从《咏怀诗》中召唤到另外一个文本世界。这种文学经验提示我们, 《夜中不能寐》《湛湛长江水》《二妃游江滨》中的诗歌意象,不是来自于现实世界,而是来自无数文学文本构成的庞大的文学整体;它们会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即这些诗歌的意义指向,不是对现实的品评,而是指向内心的情感抒发。换言之,它们是象征的,而非写实的;它们是内指性的,而非着眼于外的;它们阻断了《咏怀诗》与现实的具体衔接,使其获得一种象征的诗歌本色。
  其次,《咏怀诗》的一部分“典象”是来自于先代文本的“事典”。
  在《咏怀诗》中,阮籍大量引入来自前代的传说、历史、故事等隶属于叙事范畴的文本,暂可将其命名为“事典”。“事典”与“语典”的区别在于:“语典”在《咏怀诗》中的应用,更注重于对先在文本的语词和风格的模仿化用,其着重点在于诗歌审美意境和风格格调的建立,如《咏怀诗》对《古诗十九首》、曹植、曹丕等诗歌“语典”的使用,是服务于其感伤的诗歌格调和徘徊的审美意境的; “事典”在《咏怀诗》中的应用,则更注重以诗歌的形式对历史事实进行重述和铺陈,其着重点在于对“事典”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道德和伦理评价,审美经验的取得此时居于次要地位。
  《咏怀诗》中存在大量的“事典”,这些“事典”有的是对某一单一故事和传说的整体重述和铺陈。
  如《咏怀诗十二·昔日繁华子》:
  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
  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
  流盼发姿媚,言笑吐芬芳。
  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
  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
  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
  據《战国策·楚策一》记载,安陵君坛以貌美得幸于楚王,江乙向坛讲述了“华落而爱渝”的道理,并设计使坛固宠。楚王出猎,一箭射杀雌犀牛于车下,楚王说:“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涕泣流泪说:“臣入则编席,出则陪乘。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蓐蝼蚁,又何如得此乐而乐之?”于是,“王大说,乃封坛为安陵君”[8](p.150)。龙阳君的典故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史载魏王与龙阳君同船垂钓,龙阳君钓鱼得十余条,不乐反泣,魏王问其因,龙阳君说: “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魏王听言后下令“有敢言美人者族”[8](p.290)。在历史上,安陵君与龙阳君凭借容貌美丽取悦君王而得享富贵,其“男宠”的身份和卑陋的行为本属不齿,但阮籍却以生花的妙笔和歌颂的口吻,赞颂了二人的美貌及其对君王的忠贞不渝。这一反常的重写行为,无疑极大地拉开了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的距离,而文学文本中隐藏的重写动力便成为人们争相猜测的问题,猜测产生多义性,多义性则使阮籍的《咏怀诗》具有象征性,象征性则让《咏怀诗》的文本具体所指变得隐晦起来。
  《咏怀诗》对于“事典”的使用,除了围绕单一的事件叙述以外,还有一种对多个“事典”并列使用的方式。
  如《咏怀诗六十六·寒门不可出》:
  寒门不可出,海水焉可浮。
  朱明不相见,奄昧独无侯。
  持瓜思东陵,黄雀诚独羞。
  失势在须臾,带剑上吾丘。
  悼彼桑林子,涕下自交流。
  假乘沂渭间,鞍马去行游。
  诗中第一句之“寒门”典似指“黄帝升仙”故事,《史记·孝武本纪》等书俱有记载,《楚辞·远游》: “舒并节以驰骛兮,连绝垠乎寒门”,而第二句则出自孔子故事,《论语·公冶长》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一二两句用典并有遁世远游而不可得之意。第五句典出《史记·萧相国世家》之秦东陵侯召平种瓜故事,史载秦国破灭,汉世当位,秦东陵侯召平为布衣,不愿为汉臣,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世俗谓之“东陵瓜”。第六句则出自《战国策·楚策四》中庄辛对楚庄王所讲之寓言,《战国策》载庄辛之言:“王独不见黄雀俯啄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与人无争,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以其颈为的,昼游茂树,夕调酸咸耳。”庄辛以黄雀喻蔡圣侯沉迷于玩乐,贪婪而不知危险之将至。五六两句一正一反,解释世俗功名利害对人的牵绊。第七和第八句则出自《丹铅余录》之《汉武故事》,《汉武故事》载:“汉武帝崩后,忽见形,谓陵令薛平日:‘我虽失势,犹为汝君,奈何令吏卒上吾陵磨剑乎?’(平顿首谢)因不见。推问陵旁,果有方石,可以为砺,吏卒尝资磨刀剑。”[9](p.374)意指大人失势后小人为所欲为的嘴脸。第九和第十句则似指商汤桑林焚身祈雨故事,《吕氏春秋·顺民》载,汤克夏后,天下大旱,汤在桑林以自己为牺牲祈祷上帝[10](p.265)。
  《寒门不可出》一诗所用“事典”很多,它们以并列的方式呈现在诗歌中。但是,这些“事典”(如黄帝、孑L子、东陵侯、蔡圣侯、汉武帝、商汤故事)彼此间又缺乏有效的内在联系,它们完全是以一种对历史的印象式认知而表现出来的:黄帝、孔子故事似乎指遁世无门;东陵侯、蔡圣侯故事似乎在暗示功名利禄之累;汉武帝、商汤故事似乎隐喻帝王纵然生前功业昭著,亦难免化为尘土,最后不为人所重。《寒门不可出》的“典象”无法指示出一种明确的、统一的文学语义,尽管后世的学者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无一例外地,都走向了对本诗众多“事典”的强行牵合和强制阐释。问题在于,这些在诗中出现的“事典”,仅仅是阮籍情感和思考的片段化表现,它们有一种似乎统一的内在情调,即对古人事迹的深沉感慨,但这种感慨的实际内容,却因为“事典”的碎片化、并列化处置,而失去了内在的线索,让后世的读者陷入一种意义迷宫。阮籍这种对“事典”的使用方式,为后世的诗人所继承,如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句,都是明显的“事典”,但具体何指,千载之下,难以名状。《锦瑟》的例子,似乎有助于我们说明阮籍“事典”的印象性特点。   这种对“事典”的处理方式,很显然不同于上述所说的第一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带有“赋诗”的痕迹,带有线性的叙事脉络,它的意味传达是通过文本内部正常时序、正常因果关系中的人物和事件的进展完成的;第二种处理方法则更带有“比兴”的意味,具有非线性的叙事特色,在这种文本的内部,我们很难找到“事典”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和时空顺序,结果文本的所指就被延宕而无限期出场。
  《咏怀诗》对于“典象”的使用,经常采用“语典”与“事典”交错并出的方式。 《咏怀诗》的“典象”使用有“语典”和“事典”两种方式,在“典象”的具体使用过程中,既有像《夜中不能寐》那样单纯使用“语典”的范例,同时也有像《昔日繁华子》那样就单一事件进行铺陈的“事典”诗歌,但在更多情况下,《咏怀诗》一般采用的是“语典”与一个或多个“事典”交叉并用的方式,以此来增强“语典”与“事典”之间映射关系,达到增强文本象征性的目的。
  如《咏怀诗十一·湛湛长江水》: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
  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
  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
  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
  如前文所述,此诗之前六句皆化用自宋玉《招魂》,属于典型的“语典”范例,而此诗之后六句,“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典出宋玉《高唐赋》神女故事,“高蔡”“黄雀”句亦如前文所述,典出《战国策·楚策四》,是典型的“事典”使用。很显然,本诗中所用的“语典”和“事典”都与楚国有关:“语典”给我们营造出的是一种带有“物哀”模式的情感基调,同时潜在地暗示出楚辞体的讽谏韵味,以及孽子孤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事典”启示我们的,是一段有关黄雀的动物寓言,是一段有关淫逸导致亡国灭身的道德对话。在此, “语典”和“事典”所共同具有的讽谏意味,似乎指示出其通向现实的路径,似乎是对现实有所喻指,如后世的研究者们曾以楚襄王同魏明帝曹叡和废帝曹芳相比,但也有些人认为,楚襄王实际是曹爽的原型投射;还有些人认为,“黄雀”的寓言和蔡圣侯的故事暗喻魏朝的颠覆之由,更有人将蔡圣侯直指曹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9](p.253)。在这样的一种比附关系中,魏晋易代之际的人物同“事典”中的历史人物相映射,在不同的解读者那里,东汉君臣与楚国人物的对应关系人言人殊,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解读的可能性。在《咏怀诗》里,在场的现实与过往的历史,阮籍的诗歌描写与先代文本的“典象”,历代文人古典化了的意境与诗人此时此地的经验层面,互相重叠交织在一起,诗歌指向诗歌,诗歌指向历史,引领人们进入一个象征的世界。
  美国著名的美学家苏珊·朗格说:“符号性的形式,符号的功能和符号的意味,会融为一种经验,即融成一种对美的知觉和对意味的直觉。”[11](p.19)《咏怀诗》中的“典象”就是这样一种具备审美特色的符号性形式。就“语典”来说,阮籍先代的无数作家,以其高超的文学才能,创造出具有共通性的语词表现形式,后代文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很难直接逾越这些高耸入云的峰峦而自铸伟词。就“事典”而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传说和故事映照现实的方式,必然是象征和比附式的,一些典型性的历史情境和历史人物,最终会被凝缩为象征,进入文学书写的范畴。在这样的意义上, 《咏怀诗》与其所使用的“语典”和“事典”之间就构成了一种“互文本” ( Intertext)正是在这种“互文本”关系的作用之下,《咏怀诗》才构筑一座“典象”的迷宫,最终形成魏晋易代之際“阮旨遥深”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钟嵘.诗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何焯.义门读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流沙河.十二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4]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邱镇京:阮籍咏怀诗研究[M].北京:文津出版社,1980.
  [6]刘勰,编.王运熙,周锋,译注,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加拿大]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8]刘向,编.贺伟,侯仰军,点校.战国策[M].济南:齐鲁书社,2005.
  [9]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 87.
  [10]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11][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其他文献
[摘要]非洲大陆南部撒哈拉沙漠国家(不包括南非共和国)的民主是按照原宗主国的民主政治模式复制的,非但没有给非洲带来什么福音,相反,对许多非洲國造成了严重后果:加剧了社会矛盾、政治动荡和经济困境。这些使非洲国家对民主化进行反思,转而探索走符合自身国情的民主道路。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各方面分析,可知非洲模仿民主与西方式民主的区别、非洲模仿民主产生的原因,以及未来非洲民主的发展。  [关键词]非洲
期刊
编者按:本期刊发这组当代俄罗斯学者关于帝俄晚期经济与社会方面3篇论文颇具新意。《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城市劳动者的收入来源》一文,与俄国史大家米罗诺夫的观点不同,认为提高收入是所有劳动者的共同想法,劳动者的经济行为是个人选择问题,但是外在因素影响更重要。这种观点是否有道理,值得中国学者思考。《一战期间俄国产业工人的地位》与以往俄罗斯学者多强调当时严重的通货膨胀,很高的生活成本,粮食危机,货物短
期刊
[摘要]纬书中的帝王圣贤异相,与感生、奇异天象一起构成圣王受命政治神话。何以圣贤帝王皆有异相?其本有二:一是受远古巫术文化影响的身体文化哲学,圣人异相,异相则异能;二是阴阳五行观念主导下的身体政治哲学,即以卦气说、爻辰说将圣人异相配合卦位,以五行说将圣人异相配合方位。纬书把圣人异相和阴阳五行相关联,其意在以五德终始推论王朝更替及王命兴衰。故而,纬书中的圣人异相具有严密的体系性,是基于历史、文化、政
期刊
[摘要]空间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热点。将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列斐伏尔与马克思在空间的定义、城市的定位以及空间生产者的指向方面的不同,厘清戴维·哈维的时空观和“城市权利”与马克思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纠正现有学术研究中存在的对于二者混淆不清的情况,有助于借鉴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西方理论,有助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期刊
[摘要]米哈伊尔·肖洛霍夫是苏联文学杰出成就的代表。这位经典作家之所以能够历经时代变迁的考验,依然在大众心目中焕发出恒久的魅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创作的人民性。肖洛霍夫创作的人民性源于他“为人民”的创作初衷。他带着为人民写作的规划走入文学并终其一生都没有背离自己的创作目标。他对历史与精神真理的无畏追求为艺术创作树立了难以超越的典范。肖洛霍夫创作的人民性体现在其作品的真实性上。他的创作以异
期刊
[摘要]人的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一俄罗斯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与我国人的问题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指导思想、研究内容、理论性质、实现路径、历史命运的不同。这些差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充分体现。通过对比两国人的问题的不同,有助于我们揭示苏联解体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有助于我们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期刊
[摘要]《经传考证》《礼记训纂》并为清代扬州学派朱彬之代表作,援据之确,考证之精,为学者所称道。《经传考证》一书呈现出汉宋兼采、不别门户,博观约取、不拘品类,择善而从、不论亲疏,唯实唯是、不畏权威,以及由考据而义理的诠释特点,是扬州学派内部由理学向朴学转变的重要见证,显示了扬州学派“求古学之是”的学术宗旨,对宝应乃至扬州学术起到引领风气的作用,其包容开放、实事求是的学术品格亦值得当下学习和继承。 
期刊
[摘要]从形而上学角度思考人类历史形态旨在理解人类历史形态的形上根源。有两种形上根源: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绝对形而上学的根源和以马克思为代表的人学形而上学的根源。形上根源为思考人类历史形态问题提供了终极理由,并在此理由下给出科学化的历史形态理论;作为哲学之典范,黑格尔与马克思给出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地思考人类历史形态的不同道路。从绝对精神角度实现的人类历史形态揭示了精神自由的现实性;从感性生活角度实现的
期刊
[摘要]诗人张枣去世以来,诗歌界对其人其诗一直有密切关注。参照新近访知的信息和发现的文献,简要地描述了张枣的家世与生平,部分呈现了诗人的形象与写作履历。在此基础上,就张枣诗歌的风格、主题、观念、写作语境等提出自己的理解,表达了对其一些诗歌细节和诗篇的观察与困惑,也论及其诗歌翻译与翻译观。  [关键词]张枣;家世生平;诗歌;翻译  [中图分类号]  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汉代谶纬的神学性,使其与古代神话传说具有天然联系。在面对古代的神话传说时,它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接受:第一种是对古神话传说嵌入或阐释,从而实现对它的重构;第二种则是将古神话传说拟写到新的人物或场景中,以此建构自己的神学谱系。古神话通过这两种方式谶纬化之后,呈现出风格的华丽怪诞、谱系的整齐完备,但谶纬化也使古神话的特质不断丧失,最终导致它的衰亡。  [关键词]谶纬;神话;重构;拟写  [中图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