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序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从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Ι卷历史试题来看,高考对上述思维能力的考查有着内在的特点和规律。这提示广大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强化史料、历史概念、历史阶段特征、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教学,关注社会生活和学术研究,积极开展探究性活动课,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2016年高考;历史试题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1-092-2
历史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历史学科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对于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学术界观点颇多,笔者比较认同赵亚夫教授的观点。赵亚夫教授认为:“历史思维能力是以历史知识为依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以及预见未来的智力思维能力”[1]。他将历史思维能力细化为历史时序思维能力、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以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Ι卷历史试题(以下简称“高考试题”)为例,研究高考对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特点,并据此得出某些启示,以期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高考试题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一)历史时序思维能力
历史时序思维能力以一定的历史史实、历史史料为依据,从纵向的时间性(时间先后顺序、时间结构)和横向的时间性(阶段特征、不同维度)的角度来叙述、观察、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时序思维能力是理解历史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历史学科所独有的特性。任何历史事件(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历史事件(人物)置于历史进程的时间框架当中,才能彰显其存在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2016每一道高考试题或多或少都考查了时序思维能力,其中第25、27、28、31、32、33、48等题尤为明显。历史时序思维能力的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从横向的时间性看
侧重考查历史阶段特征,从而考查学生宏观理解能力。试题以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将所需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查学生对某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理解该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第25题、27题、33题、48题);甚至还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为切入点,将中国的历史事件置于当时国际大背景下,从而考查学生宏观理解能力(如第28题、31题)。
2.从纵向的时间性看
侧重考查历史事件前后的關联性,尤其强调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试题史料为载体,将所要认知的对象(历史事件)放在长时段的历史长河中,考查历史事件前后的关联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从而考查学生整体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如第31题考查中国外交政策变化与中国对外贸易重心转移的因果关系、第32题重点考查学生从长时段的视野认识罗马法的价值。
(二)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历史逻辑思维能力以史料、史实为依据,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工具和方法,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和规律的能力。高考真题中“反映”、“表明”、“本质”这一类型的题目重点考查历史逻辑思维能力。高考试题中直接涉及逻辑思维能力考查的有第24、26、27、29、30、31、34、35、40题及选考试题等。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试题具有如下特点:
1.注重对归纳、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方法的考查
归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历史史实概括出一般规律性、抽象性的原理。它强调“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的推理”。如第34题首先需要考生根据材料归纳出这些国际组织是原料生产国组织,进而判断出这是由发展中国家主导的国际组织。比较是把相关、相似、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其异同,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如第29题西方人士对战争结果做出的预判实际上是其对中日近代化的比较(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而得出。
2.强化对历史概念的考查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一般包括内涵和外延两部分。它便于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本质的能力,从而成为高考真题考查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如第30题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长征时代”内涵的考查等;第32题对“罗马法”外延的考查;第33题对“君主立宪制”外延的考查等。
3.引导学生辩证性的看待历史问题
能够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也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如第40题第(2)对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主张的评价。
4.强化对概括能力的考查
概括能力,即学生整理材料,从材料中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如第40题(1)、(2)及选考试题中。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依据人们自身的知识或者经验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而能够针对各种不同的问题和情境提出不同的、新颖的解决方案。”[2]高考真题直接涉及到创造性思维考查的有第33、41题。创造性思维的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思维具有开放性和广阔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它倡导多元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又给学生以广阔的选择空间,如第41题。该题力求做最大限度的开放,只给出少量材料和一个思考方向——“制度构想与实践”,要求考生自拟论题,有理有据地完成论证。同时,该题又给予考生以宽广的选择空间,譬如,考生可以联系古希腊民主制度验证卢梭的直接民主制构想;可以联系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批判卢梭的主权不可分割的观点等。
2.注重对思维批判性的考查
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命题者往往对教材中模糊或滞后的观点结论予以纠偏或批判,有时也会引进一些学术前沿成果,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第33题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考查。 二、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高考试题对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特点和规律,启示广大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重视史料教学
梁启超认为:史料是“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3]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也是中学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载体。在历史教学中,选取精当的史料、让学生分析和解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提升思维的广阔性和批判性。
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不能随意,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搜集和甄别史料,提升思维的批判性
要让学生参与到史料的搜集和甄别中,这不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2.合理选择和利用史料,提升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1)史料的选择应多层面、多视角:历史是复杂多变的,教师提供的史料应当多层面、多视角,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有利于从多个维度剖析历史,得出合乎逻辑的历史结论。如人教版选修1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教材着重说明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外在原因,而对变法失败的内因却未做说明。笔者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提供了以下两则材料:第一则精选当时支持变法与反对变法方面的史料,从力量对比的角度阐释变法失败的原因;第二则提供涉及变法本身与维新派个体素质的材料,从内因的角度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从教学实践看,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史料教学,效果要遠远好于“定论式”的历史教学。
(2)应当选择那些相互矛盾的史料。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须在矛盾运动中得以实现。传统的教科书只是把史料作为某一种结论的证据,作为课文的补充。提供相互矛盾性的史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
1.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
首先通过“对历史概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相似、相近的历史概念进行对比,准确的构建历史概念”[4];其次要对历史概念的背景进行分析,把握历史概念的阶段特征和演变脉络,理清历史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适当的拓展历史概念;最后通过优化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熟练地使用历史概念。
2.强化阶段特征的教学
阶段特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每个时期的不同阶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呈现出来的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基本特点。掌握了阶段特征,就意味着建立了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宏观立体的知识结构。
3.注重知识的关联性,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梁启超曾说:“善治史者,不徒致力于各个之事实,而最要着眼于事实与事实之间”,“有许多历史上的事情,原来是一件件的分开着,看不出什么道理;若是一件件排比起来,意义就很大了。”历史事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串”“联”(横向)和“勾”“引”(纵向)能力:以时序为经构建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以时段为纬构建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地区之间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4.积极开展探究性活动课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提倡发现法和探究法。探究性活动课旨在改变以“填鸭式、满堂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特征的传统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突显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另外,在开展探究性活动课的过程中,要把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落实到每一堂课中,落实到每一个史料的解读中,落实到每一个问题的设计中。
5.关注社会生活和学术研究
在历史教学中,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生活,将一些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考真题是史学研究者精心命制的,因此关注史学研究的成果,不仅是深刻把握课程内容的捷径,同时也是实现有效备考的法宝。
6.注重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教学
国家考试命题中心主任刘芃说:“历史学科是很强的理性思维学科……历史思维的工具有概括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考证的方法等……如果没有这些思维工具,教材内容是死的,不会活。这种方法贯穿在整个试卷中。”《2017年考纲》明确指出:“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养成有赖于多种方法的采用,如历史理论是理解历史观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质疑习惯’、‘掌握习史方法’和‘理解多元史观并内化’[5]”。
7.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又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参与性,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不再是“话语的霸权者和终结者”,而是课堂的引领者,鼓励多元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不唯师、不唯上的思维品质。这样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批判性。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赵剑峰,许铁军.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实测与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08).
[5]戴加平.如何涵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历史教学,2016(05).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2016年高考;历史试题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1-092-2
历史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历史学科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对于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学术界观点颇多,笔者比较认同赵亚夫教授的观点。赵亚夫教授认为:“历史思维能力是以历史知识为依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以及预见未来的智力思维能力”[1]。他将历史思维能力细化为历史时序思维能力、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以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Ι卷历史试题(以下简称“高考试题”)为例,研究高考对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特点,并据此得出某些启示,以期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高考试题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一)历史时序思维能力
历史时序思维能力以一定的历史史实、历史史料为依据,从纵向的时间性(时间先后顺序、时间结构)和横向的时间性(阶段特征、不同维度)的角度来叙述、观察、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时序思维能力是理解历史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历史学科所独有的特性。任何历史事件(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历史事件(人物)置于历史进程的时间框架当中,才能彰显其存在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2016每一道高考试题或多或少都考查了时序思维能力,其中第25、27、28、31、32、33、48等题尤为明显。历史时序思维能力的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从横向的时间性看
侧重考查历史阶段特征,从而考查学生宏观理解能力。试题以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将所需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查学生对某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理解该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第25题、27题、33题、48题);甚至还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为切入点,将中国的历史事件置于当时国际大背景下,从而考查学生宏观理解能力(如第28题、31题)。
2.从纵向的时间性看
侧重考查历史事件前后的關联性,尤其强调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试题史料为载体,将所要认知的对象(历史事件)放在长时段的历史长河中,考查历史事件前后的关联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从而考查学生整体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如第31题考查中国外交政策变化与中国对外贸易重心转移的因果关系、第32题重点考查学生从长时段的视野认识罗马法的价值。
(二)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历史逻辑思维能力以史料、史实为依据,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工具和方法,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和规律的能力。高考真题中“反映”、“表明”、“本质”这一类型的题目重点考查历史逻辑思维能力。高考试题中直接涉及逻辑思维能力考查的有第24、26、27、29、30、31、34、35、40题及选考试题等。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试题具有如下特点:
1.注重对归纳、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方法的考查
归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历史史实概括出一般规律性、抽象性的原理。它强调“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的推理”。如第34题首先需要考生根据材料归纳出这些国际组织是原料生产国组织,进而判断出这是由发展中国家主导的国际组织。比较是把相关、相似、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其异同,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如第29题西方人士对战争结果做出的预判实际上是其对中日近代化的比较(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而得出。
2.强化对历史概念的考查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一般包括内涵和外延两部分。它便于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本质的能力,从而成为高考真题考查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如第30题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长征时代”内涵的考查等;第32题对“罗马法”外延的考查;第33题对“君主立宪制”外延的考查等。
3.引导学生辩证性的看待历史问题
能够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也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如第40题第(2)对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主张的评价。
4.强化对概括能力的考查
概括能力,即学生整理材料,从材料中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如第40题(1)、(2)及选考试题中。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依据人们自身的知识或者经验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而能够针对各种不同的问题和情境提出不同的、新颖的解决方案。”[2]高考真题直接涉及到创造性思维考查的有第33、41题。创造性思维的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思维具有开放性和广阔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它倡导多元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又给学生以广阔的选择空间,如第41题。该题力求做最大限度的开放,只给出少量材料和一个思考方向——“制度构想与实践”,要求考生自拟论题,有理有据地完成论证。同时,该题又给予考生以宽广的选择空间,譬如,考生可以联系古希腊民主制度验证卢梭的直接民主制构想;可以联系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批判卢梭的主权不可分割的观点等。
2.注重对思维批判性的考查
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命题者往往对教材中模糊或滞后的观点结论予以纠偏或批判,有时也会引进一些学术前沿成果,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第33题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考查。 二、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高考试题对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特点和规律,启示广大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重视史料教学
梁启超认为:史料是“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3]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也是中学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载体。在历史教学中,选取精当的史料、让学生分析和解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提升思维的广阔性和批判性。
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不能随意,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搜集和甄别史料,提升思维的批判性
要让学生参与到史料的搜集和甄别中,这不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2.合理选择和利用史料,提升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1)史料的选择应多层面、多视角:历史是复杂多变的,教师提供的史料应当多层面、多视角,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有利于从多个维度剖析历史,得出合乎逻辑的历史结论。如人教版选修1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教材着重说明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外在原因,而对变法失败的内因却未做说明。笔者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提供了以下两则材料:第一则精选当时支持变法与反对变法方面的史料,从力量对比的角度阐释变法失败的原因;第二则提供涉及变法本身与维新派个体素质的材料,从内因的角度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从教学实践看,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史料教学,效果要遠远好于“定论式”的历史教学。
(2)应当选择那些相互矛盾的史料。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须在矛盾运动中得以实现。传统的教科书只是把史料作为某一种结论的证据,作为课文的补充。提供相互矛盾性的史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
1.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
首先通过“对历史概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相似、相近的历史概念进行对比,准确的构建历史概念”[4];其次要对历史概念的背景进行分析,把握历史概念的阶段特征和演变脉络,理清历史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适当的拓展历史概念;最后通过优化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熟练地使用历史概念。
2.强化阶段特征的教学
阶段特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每个时期的不同阶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呈现出来的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基本特点。掌握了阶段特征,就意味着建立了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宏观立体的知识结构。
3.注重知识的关联性,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梁启超曾说:“善治史者,不徒致力于各个之事实,而最要着眼于事实与事实之间”,“有许多历史上的事情,原来是一件件的分开着,看不出什么道理;若是一件件排比起来,意义就很大了。”历史事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串”“联”(横向)和“勾”“引”(纵向)能力:以时序为经构建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以时段为纬构建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地区之间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4.积极开展探究性活动课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提倡发现法和探究法。探究性活动课旨在改变以“填鸭式、满堂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特征的传统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突显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另外,在开展探究性活动课的过程中,要把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落实到每一堂课中,落实到每一个史料的解读中,落实到每一个问题的设计中。
5.关注社会生活和学术研究
在历史教学中,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生活,将一些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考真题是史学研究者精心命制的,因此关注史学研究的成果,不仅是深刻把握课程内容的捷径,同时也是实现有效备考的法宝。
6.注重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教学
国家考试命题中心主任刘芃说:“历史学科是很强的理性思维学科……历史思维的工具有概括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考证的方法等……如果没有这些思维工具,教材内容是死的,不会活。这种方法贯穿在整个试卷中。”《2017年考纲》明确指出:“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养成有赖于多种方法的采用,如历史理论是理解历史观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质疑习惯’、‘掌握习史方法’和‘理解多元史观并内化’[5]”。
7.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又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参与性,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不再是“话语的霸权者和终结者”,而是课堂的引领者,鼓励多元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不唯师、不唯上的思维品质。这样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批判性。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赵剑峰,许铁军.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实测与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08).
[5]戴加平.如何涵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历史教学,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