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澳大利亚神经生理学家、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自被引入中国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对该作品的解读文字日益丰盈,人们渐能从学理的视角剖析该作的艺术价值。但研究者却容易忽视书中弗兰克这一形象,本文通过大量的文本分析和精神分析学说的引入,可将其视为“俄狄浦斯情结”附着者的典型形象,对这一论点的阐释,可从弗兰克与书中三个人物的关系分析来实现。
关键词:《荆棘鸟》 精神分析 弗兰克
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俄狄浦斯情结”是男孩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恋母忌父的一种本能倾向,又称恋母情结、惧父情结、仇父情结,具体表现为“恋母”和“嫉父”两方面,而《荆棘鸟》中具备“俄狄浦斯情结”的主人公弗兰克身上,又有着明显的寻找“性欲对象的转移与替代”这一特征。
一、弗兰克与菲奥娜
弗兰克在书中一出场就已经“快十六岁了”。在西方,十六岁是一个象征意义很浓的年纪,它意在昭示男性已经成年,有了与异性性交的权利。作家这样设定角色的年龄显然不是闲来之笔,它使得弗兰克对母亲的依恋在从此以后的几年里表现得极为热烈。20世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儿童身上潜隐着的性欲冲动有三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青春期。对于社会交际范围有限的儿童来说,第一个引起他们注意的性欲参照对象显然只可能是他们的父母。“俄狄浦斯情结”如果在前两个阶段得不到有效疏导与缓解,到了青春期,男孩就很有可能对除母亲以外的女性产生敌对态度,或出现同性恋爱倾向,或由于看到母亲为父亲所独享,而追逐那些拥有众多追逐者的女性,以创设幼时的环境,达到一种迟到的报偿,再或者,冲破超我(道德原则)的控制,与母亲乱伦,或由于对母亲的爱已进入意识深处,但深知在道德上是充满罪恶的,其“俄狄浦斯情结”势必受到压抑,压抑的结果,则是对母亲关系越来越淡,甚至无话可说。母亲也具有自己的两重性:一方面希望儿子独立成长,另一方面希望儿子留在自己身边,这分别叫做“正面母性”和“负面母性”。父母之间,儿子是第三者,当父亲一方死去或退出,儿子便可独享母爱。兄弟之间也会因争夺母亲之爱而斗争,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其目的是争夺潜在的性交权利。
作为弗兰克的母亲,由于年少时辱没贵族门庭被逐出家门,下嫁挤牧工帕迪,生活虽不乏幸福但贫寒艰辛。帕迪年长菲至少十三岁(书中并未给出确切的年龄差距),而弗兰克与母亲菲则只差至多十八岁,这使得三人在年龄上首先就处于一种极其微妙的境地。弗兰克是带着迥异于家人的相貌出场的:“头发和眼睛都是黑色的,颇有异域风味,有毛利人的特点”,而帕迪和菲所生的克利里家族的其他孩子们则都有着一头“发红的头发”,同俄狄浦斯一样,对克利里家族的主人帕迪来说,弗兰克是忤逆了他的意志而降生的婴儿,他也不知道他的生父是谁,因为菲也从不提起。“毛利人”是居住于新西兰的土著居民,从这一点不仅可以推断出弗兰克的血脉来源,也可以将此视为原始欲望的象征,是文明之下的蓄势待发的蛮力。
贫穷的家境一方面使帕迪忙于奔走在各个牧场之间做剪毛工,一方面使小说开始的时候,弗兰克的恋母情结表现得极为隐蔽,因他的许多行为言论看似都是对贫困生活的挣脱和反抗,如出场时正在打铁的弗兰克的心理状态:“他怀着憎恶与怨恨的心情掐指度日”,看似是厌恶了枯燥的体力劳动,实际可以看作是对帕迪剥夺了自己与母亲菲单独相处的权利的无意识反抗。面对他的抱怨,“菲为他感到伤心,弗兰克身上有一种狂野的、不顾一切的东西,这是麻烦的预兆”,母亲无疑最先洞察了儿子的真实呼声,知道抱怨的背后是怎么一回事。但意识到问题的菲却没有对此苗头进行有效管控,进而失去了“青春期”这最后一次的补救机会,导致弗兰克在监狱里葬送了大半生时光。但一味从菲身上找问题显然于事无补,弗兰克并没有超越道德界限采取乱伦举动,他的“俄狄浦斯情结”仅表现为对菲的极端依恋和同情。如帕迪睡下后,他悄悄起身帮助母亲刷洗碗碟,并不无怜惜地说如果有了钱就买个女仆帮助母亲料理家务,母亲也发现由于儿子的举动自己“有些偏爱他,也许太关心他了”。到了弗兰克第一次离家出走未遂被带回时,这种潜抑的情感被激化,原文写道:“(弗兰克)首先转过身来望着他的母亲,那双黑眼睛和灰眼睛交流着一种从未用语言表达过的隐秘而又痛苦的感情。”这一场景又不为菲所重视,反而与儿子对视以回应他的潜意识冲动。由于场合的特殊性,小说中众多人物均忽视了母子二人的目光交流,而作者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学说的高明运用者显然抓住了突破潜意识层面、进入意识封锁、以仿造形式出现的“俄狄浦斯情结”,这种仿造形式自有其不可辨认性,这也是为何粗读之下会忽视弗兰克的“恋母忌父”倾向的重要原因。到了弗兰克经历了两周的外出放牧时间归来,他发觉已有了七个孩子的母亲肚子再次凸了起来,他的表现有些歇斯底里:“那个下流的老色鬼!……他不该这么做!他早就不该碰你了!”这绝望的一喊,使得两人都心知肚明的“恋母情结”昭然若揭,菲此时也劝慰儿子:“你得有个妻子,有了妻子就不会有时间来想我了。”这句话可以看作是菲充分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补救之法,但可惜的是,为时已晚,不久之后弗兰克在从舞会回来的路上与帕迪大吵一架,身世之谜最终破解,随之愤而出走。这也成了他入狱之前与母亲菲的最后一次谈话。在这里,菲怀孕的事实对于已经彻底成年的弗兰克(此时他二十二岁)来说一件是不可容忍的事,因为这暗示帕迪至少又比他多了一次与母亲性交的机会,尽管他的这一愿望从未达成。文中有大段心理描写可视为弗兰克的内心独白:
他无法摆脱这件事,无法摆脱她,无法摆脱他心中的种种思绪,无法摆脱他的年龄和男子的本能的饥渴。在大多数情况下,他总是设法把这些念头压下去,但是在她将她的色欲实实在在的证据堂而皇之地展示在他的眼前的时候,在她把她和那个老色鬼所干的好事当面对他说出的时候,他能怎么去想呢?怎么能容忍这件事呢?他希望能把她看作如同圣母一样的神圣、纯洁而又白璧无瑕,看作一个能超脱于这种事情的人,尽管世上所有的姐妹都犯同样的罪孽。看到她证实了他认为她做了不当的事的想法,简直叫他快发疯了。想象她绝对贞洁地和那个丑陋不堪的老家伙躺在一起,在一处睡觉,但夜里又绝不相向而卧或挨在一起,这已经成了支持他神智正常的必须了。啊,上帝呀!
关键词:《荆棘鸟》 精神分析 弗兰克
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俄狄浦斯情结”是男孩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恋母忌父的一种本能倾向,又称恋母情结、惧父情结、仇父情结,具体表现为“恋母”和“嫉父”两方面,而《荆棘鸟》中具备“俄狄浦斯情结”的主人公弗兰克身上,又有着明显的寻找“性欲对象的转移与替代”这一特征。
一、弗兰克与菲奥娜
弗兰克在书中一出场就已经“快十六岁了”。在西方,十六岁是一个象征意义很浓的年纪,它意在昭示男性已经成年,有了与异性性交的权利。作家这样设定角色的年龄显然不是闲来之笔,它使得弗兰克对母亲的依恋在从此以后的几年里表现得极为热烈。20世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儿童身上潜隐着的性欲冲动有三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青春期。对于社会交际范围有限的儿童来说,第一个引起他们注意的性欲参照对象显然只可能是他们的父母。“俄狄浦斯情结”如果在前两个阶段得不到有效疏导与缓解,到了青春期,男孩就很有可能对除母亲以外的女性产生敌对态度,或出现同性恋爱倾向,或由于看到母亲为父亲所独享,而追逐那些拥有众多追逐者的女性,以创设幼时的环境,达到一种迟到的报偿,再或者,冲破超我(道德原则)的控制,与母亲乱伦,或由于对母亲的爱已进入意识深处,但深知在道德上是充满罪恶的,其“俄狄浦斯情结”势必受到压抑,压抑的结果,则是对母亲关系越来越淡,甚至无话可说。母亲也具有自己的两重性:一方面希望儿子独立成长,另一方面希望儿子留在自己身边,这分别叫做“正面母性”和“负面母性”。父母之间,儿子是第三者,当父亲一方死去或退出,儿子便可独享母爱。兄弟之间也会因争夺母亲之爱而斗争,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其目的是争夺潜在的性交权利。
作为弗兰克的母亲,由于年少时辱没贵族门庭被逐出家门,下嫁挤牧工帕迪,生活虽不乏幸福但贫寒艰辛。帕迪年长菲至少十三岁(书中并未给出确切的年龄差距),而弗兰克与母亲菲则只差至多十八岁,这使得三人在年龄上首先就处于一种极其微妙的境地。弗兰克是带着迥异于家人的相貌出场的:“头发和眼睛都是黑色的,颇有异域风味,有毛利人的特点”,而帕迪和菲所生的克利里家族的其他孩子们则都有着一头“发红的头发”,同俄狄浦斯一样,对克利里家族的主人帕迪来说,弗兰克是忤逆了他的意志而降生的婴儿,他也不知道他的生父是谁,因为菲也从不提起。“毛利人”是居住于新西兰的土著居民,从这一点不仅可以推断出弗兰克的血脉来源,也可以将此视为原始欲望的象征,是文明之下的蓄势待发的蛮力。
贫穷的家境一方面使帕迪忙于奔走在各个牧场之间做剪毛工,一方面使小说开始的时候,弗兰克的恋母情结表现得极为隐蔽,因他的许多行为言论看似都是对贫困生活的挣脱和反抗,如出场时正在打铁的弗兰克的心理状态:“他怀着憎恶与怨恨的心情掐指度日”,看似是厌恶了枯燥的体力劳动,实际可以看作是对帕迪剥夺了自己与母亲菲单独相处的权利的无意识反抗。面对他的抱怨,“菲为他感到伤心,弗兰克身上有一种狂野的、不顾一切的东西,这是麻烦的预兆”,母亲无疑最先洞察了儿子的真实呼声,知道抱怨的背后是怎么一回事。但意识到问题的菲却没有对此苗头进行有效管控,进而失去了“青春期”这最后一次的补救机会,导致弗兰克在监狱里葬送了大半生时光。但一味从菲身上找问题显然于事无补,弗兰克并没有超越道德界限采取乱伦举动,他的“俄狄浦斯情结”仅表现为对菲的极端依恋和同情。如帕迪睡下后,他悄悄起身帮助母亲刷洗碗碟,并不无怜惜地说如果有了钱就买个女仆帮助母亲料理家务,母亲也发现由于儿子的举动自己“有些偏爱他,也许太关心他了”。到了弗兰克第一次离家出走未遂被带回时,这种潜抑的情感被激化,原文写道:“(弗兰克)首先转过身来望着他的母亲,那双黑眼睛和灰眼睛交流着一种从未用语言表达过的隐秘而又痛苦的感情。”这一场景又不为菲所重视,反而与儿子对视以回应他的潜意识冲动。由于场合的特殊性,小说中众多人物均忽视了母子二人的目光交流,而作者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学说的高明运用者显然抓住了突破潜意识层面、进入意识封锁、以仿造形式出现的“俄狄浦斯情结”,这种仿造形式自有其不可辨认性,这也是为何粗读之下会忽视弗兰克的“恋母忌父”倾向的重要原因。到了弗兰克经历了两周的外出放牧时间归来,他发觉已有了七个孩子的母亲肚子再次凸了起来,他的表现有些歇斯底里:“那个下流的老色鬼!……他不该这么做!他早就不该碰你了!”这绝望的一喊,使得两人都心知肚明的“恋母情结”昭然若揭,菲此时也劝慰儿子:“你得有个妻子,有了妻子就不会有时间来想我了。”这句话可以看作是菲充分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补救之法,但可惜的是,为时已晚,不久之后弗兰克在从舞会回来的路上与帕迪大吵一架,身世之谜最终破解,随之愤而出走。这也成了他入狱之前与母亲菲的最后一次谈话。在这里,菲怀孕的事实对于已经彻底成年的弗兰克(此时他二十二岁)来说一件是不可容忍的事,因为这暗示帕迪至少又比他多了一次与母亲性交的机会,尽管他的这一愿望从未达成。文中有大段心理描写可视为弗兰克的内心独白:
他无法摆脱这件事,无法摆脱她,无法摆脱他心中的种种思绪,无法摆脱他的年龄和男子的本能的饥渴。在大多数情况下,他总是设法把这些念头压下去,但是在她将她的色欲实实在在的证据堂而皇之地展示在他的眼前的时候,在她把她和那个老色鬼所干的好事当面对他说出的时候,他能怎么去想呢?怎么能容忍这件事呢?他希望能把她看作如同圣母一样的神圣、纯洁而又白璧无瑕,看作一个能超脱于这种事情的人,尽管世上所有的姐妹都犯同样的罪孽。看到她证实了他认为她做了不当的事的想法,简直叫他快发疯了。想象她绝对贞洁地和那个丑陋不堪的老家伙躺在一起,在一处睡觉,但夜里又绝不相向而卧或挨在一起,这已经成了支持他神智正常的必须了。啊,上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