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硬膜外血肿并小脑幕切迹疝术后脑梗死31例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789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本组为1998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收治的共31例患者,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15~68岁,平均55岁,其中50岁以上25例。车祸伤24例,坠落跌伤4例,被人打伤2例,其他1例。全部病例均于入院前形成小脑幕切迹疝,其中“昏迷-清醒-昏迷”典型者20例,“清醒-昏迷”者4例,昏迷进行性加深者7例;入院时一侧瞳孔散大者24例,双侧瞳孔散大者7例,其中3例术前自主呼吸停止。伤后脑疝形成时间2~10小时,平均5.6小时,脑疝形成后到开颅时间0.5~8小时,平均3.6小时。
  特殊检查:全部病例均行头颅CT检查确诊为硬膜外血肿。部位:颞顶19例,枕顶8例,额顶4例。血肿量60~120ml,平均78ml,术后生命体征皆有所好转,其中清醒18例,昏迷变浅13例,术后4~72小时神志恶化,复查头颅CT发现不同部位脑梗死灶,其中同侧大脑后动脉梗死11例,同侧大脑中动脉并大脑后动脉梗死13例,同侧颈内动脉梗死3例,对侧半球梗死2例,脑干梗死2例。
  治疗与结果:全部病例皆急症在全麻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脑疝复位好,腦搏动良好者24例,脑搏动弱者5例,有2例病人手术距脑疝时间长达8小时,脑搏动消失,出现脑膨出。术中切开硬膜,脑脊液淡红者15例;脑脊液血性,同时合并硬膜下血肿8例;脑脊液清亮者8例。有17例病人骨瓣复位,14例病人切开硬膜,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给予脱水、止血,抗感染、吸氧及血管活化药物等综合治疗,经CT证实脑梗死后给予尼莫地平、血塞通等综合治疗,其中有5例骨瓣复位病人出现中线移位明显,再次手术祛除骨瓣。病人愈后按ADL分级评定,痊愈16例,好转10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
  
  讨 论
  
  随着诊断手段的不断进步,发现脑外伤后脑梗死的病例越来越多,其发生机理,根据对脑外伤后脑缺血、缺氧的研究揭示,不仅是脑血管本身遭受机械性损伤这一主要原因,其他尚有一些促成脑血管栓塞的内在因素,例如,伤后血管活性物质的失调、脑血流量的降低及血液的高凝状态等,其中,致脑血管痉挛的物质尤为重要。脑外伤后许多致血管痉挛的物质如儿茶酚胺(CA)、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等明显增高,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通透性增加,使血管活性物质得以直接作用在血管平滑肌上而致血管痉挛。另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其舒血管与缩血管两种物质的产生失衡,使血管处于持续收缩状态。上述因素所致的血管痉挛加上脑外伤后引起的血液流变学改变,诸如全血黏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小板被激活等,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脑血管闭塞及所属区域的脑梗死。
  分析本组病例与严重脑挫伤不同:①均为硬膜外血肿并小脑幕切迹疝病人,原发性脑损伤较轻微,其血管损伤主要为血管被拉长、压迫,特别是大脑后动脉被压在小脑幕切迹上,在开颅血肿清除后,由于压力突然解除,血管内血液流量突然增大,血管内往往形成涡流,容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当然脑损伤后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红细胞膜ATP酶活性下降,以及早期微血栓形成均影响脑循环,是内在的基本因素。②发病年龄较大,平均51岁,50岁以上占75%,表明随着年龄增大,脑疝后脑梗死发病率增加。病人年龄大,动脉硬化,管腔变窄,血管调节能力下除,更易发生痉挛梗死。③发生梗死时间较早,多在术后3天之内。
  结论:对于原发性脑损伤轻微的硬膜外血肿并脑疝病人,要警惕术后脑梗死的发生,手术中要根据血肿大小、脑疝发生时间长短充分估计到减压后脑水肿以决定祛骨瓣减压,减少术后脱水剂的应用,术后补液要足量,同时加用血管解痉药物如尼莫地平、尼莫通等,术后动态CT监测,及早发现脑梗死,尽快治疗。
其他文献
摘 要 ICU护士的职业危害备受国内外关注,为提高ICU护士职业危险因素的认识,提高职业防护意识,从生物、化学、物理和社会心理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引起有关领导和护理人员的重视,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保护ICU护士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ICU 护士 职业防护    危害因素  生物因素:机械性损伤,如针刺伤,ICU护士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各种分泌物,使得ICU护士感染几率增加。  化学因素:①环氧乙
期刊
摘 要 目的:抢救肺结核空洞大咯血及术后取球时机的选择。方法:运用乒乓球行肋骨骨膜外填塞术压迫肺内结核病灶达到止血效果。 结果:除2例因患者肺内空洞位置较低,未收到预期止血效果外,其余30例术后病人咯血停止。术前痰菌阳性者18例,均在术后1个月内转阴性,随诊病人均无再次咯血。结论:可以与胸廓成形术目的一致。优点:不需要直接切除肋骨,不会形成反常呼吸;手术不需要分期进行;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省时
期刊
摘 要 目的:测定补骨脂素在白癜风胶囊中的含量,寻找控制产品质量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ODS-C18柱(5μm,46mm×250mm)。乙腈-0.125%磷酸(30:70)为流动相,流速为lml/分;柱温40℃,检测波长247nim。结果:补骨脂素在0.0780~0.4680 μg间线性关系良好,γ=0.9999;回收率为97.5%,RSD=2.02%。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大剂量维生素B2防治偏頭痛的疗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成人无先兆偏头痛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维生素B2组)35例,给予维生素B2100mg,每天3次口服;对照组(氟桂利嗪组)35例,给予氟桂利嗪5mg,每天1次口服,治疗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头痛程度、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维生素B2组无不良反应,显效率51.4%,总有效率88.6%,与氟桂利嗪组比较,差异不显
期刊
关键词 目的:进一步认识心源性休克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6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心源性休克中,抢救成功22例,占47.83%。其中,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恶化、扩张型心肌病晚期、高血压性心脏病三者死亡率最高。结论:心源性休克病因复杂,临床死亡率高,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同时应针对不同心脏基础病变,争分夺秒,正确实施抢救治疗。  关键词 心源性休克 死亡率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胺碘酮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室性心力失常的疗效。方法:选择  2000年1月~2005年12月诊断明确的左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68例,口服胺碘酮治疗2周、8周后进行统计分析疗效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口服胺碘酮2周后总有效率为61%,口服8周后总有效率为78%。结论:胺碘酮是一种广谱而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对室性心律失常作用明确、安全,不良反应轻。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討绿汀诺(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血管性痴呆中的作用。方法: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基础治疗为静滴20%甘露醇、门冬氨酸钾镁、奥扎格雷钠,治疗组加用绿汀诺1.8g静滴,对照组加用胞二磷胆碱0.75g静滴,均每日1次治疗2周。结果:两组在治疗后SPECT,BEAM,功能缺损,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组在2周后,BEAM、功
期刊
资料与方法    整理国内2001~2004年文献报道的肝结核77例,连同自行收治的1例,共78例,年龄20~60岁,平均39.2岁。其中男45例,女33例,男女之比为1.36∶1,既往TB病史11例。  临床表现:病程4天~4年。发热58例(74%),其中高热16例(28%),低热17例(30%),弛张热19例(33%),不规则热6例(11%)。右上腹痛44例(56%),饮食下降40例(51%)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措施。结果:高血压12例(66.7%),其次为马凡氏综合征,胸背痛是最主要的症状(55.6%),双侧血压不对称,一侧肢体末端动脉搏动消失伴胸痛高度提示AD,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症状;16例经超声检查确诊,阳性率88.9%,CT、MRI阳性率均为100%;8例经保守治疗痊愈,2例经手术治疗好转;死亡4例,急性心包填塞1例,破入胸腔3例;症状无好转,自
期刊
关键词 血管性头痛 治疗    血管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并且经常反复发作,主要症状有头痛、头晕、耳鸣、嗜睡、乏力、眼球胀痛等。但查体无阳性体征,以女性为多发。笔者自1999年以来用碳酸氢钠静滴配合西比灵口服治疗血管性头痛47例,获得一定疗效,复发率低,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治疗方法:用5%碳酸氢钠100ml,静脉缓滴注,每日1次;西比灵5~10mg,每晚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