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学后能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是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解决问题 解题能力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68-02
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具体说来要做到:
一、提出问题
我们可以依据解题思路,在课内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和启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在求异中求佳,择其善者而从之,即把最佳方法提示给学生,让学生见好就学,学习迁移,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辨证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依据解题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可以分为下面三个基本环节:
(一)理解、分析题目(审题)是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基础
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审题,依据题目思路,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二)分清条件和所求
教师指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到已知条件所求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基础。必须分清以下几点:
(1)已知是什么?
(2)未知是什么?
(3)要求你干什么?
(4)可否画一个图形?
(5)可否数学化?
(三)思考由已知条件能得出什么相关的联系若找不出直接的联系,可能不得不考虑扶助问题
(1)回顾以前所学知识?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又不完全相同?
(2)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可能用得上的定理?
(3)看着未知数!试想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题目。
(4)这里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问题有关、且早已解决的问题,你能否利用它?利用它有结果吗?利用它有方法吗?为了利用它,你是否引入辅助量?
(5)回到定义中去。
(6)你能否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若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
(7)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条件?你是否利用了整个条件?你是否考虑了包括在问题中的所有必要的概念?
二、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公式,法则,进行逆向推理,反向进行证明,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随着正向思维的出现,逆向思维也同时产生。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训练与培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把具有互逆关系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创设问题情境“春雨小学387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租9辆车够吗?”并给予一辆标示“准乘45人”的大客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刚学习笔算除法,大部分学生采用387÷9=43(人)43<45,从而得出结论,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用45×9=405(人)405>387,说明租9辆车够了。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势,更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三、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如“小方和小圆各有同样多的水果糖,小方吃了7粒,小圆吃了8粒,剩下的谁多?”由于受数值大小这一表象的干扰,学生的思维定势集中在“8>7”上,容易误判断为“小圆剩下的多”。为了排除学生类似的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练”。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解答“五一班有学生63人。女生占4/9,女生有多少人?”这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因学生很容易解答,而一晃而过,忽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题型,老师要执意求新,变换提出新的问题。如再提出如下问题:1)男生有多少人?2)全班有多少人?3)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5)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等等。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像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可根据解题思路,审题寻找解题途径,掌握了解解题步骤在小学与初高中以后对于数学问题也变的较简单、容易解答问题,并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信心。
参考文献:
[1]黄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7(07):79.
[2]邢霞琴.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方法优选[J].新课程(小学),2014(05):100.
[3]刘树刚.在小学数学解题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維能力[J].考试周刊,2017(70):106.
【关键词】解决问题 解题能力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68-02
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具体说来要做到:
一、提出问题
我们可以依据解题思路,在课内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和启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在求异中求佳,择其善者而从之,即把最佳方法提示给学生,让学生见好就学,学习迁移,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辨证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依据解题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可以分为下面三个基本环节:
(一)理解、分析题目(审题)是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基础
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审题,依据题目思路,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二)分清条件和所求
教师指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到已知条件所求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基础。必须分清以下几点:
(1)已知是什么?
(2)未知是什么?
(3)要求你干什么?
(4)可否画一个图形?
(5)可否数学化?
(三)思考由已知条件能得出什么相关的联系若找不出直接的联系,可能不得不考虑扶助问题
(1)回顾以前所学知识?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又不完全相同?
(2)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可能用得上的定理?
(3)看着未知数!试想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题目。
(4)这里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问题有关、且早已解决的问题,你能否利用它?利用它有结果吗?利用它有方法吗?为了利用它,你是否引入辅助量?
(5)回到定义中去。
(6)你能否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若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
(7)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条件?你是否利用了整个条件?你是否考虑了包括在问题中的所有必要的概念?
二、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公式,法则,进行逆向推理,反向进行证明,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随着正向思维的出现,逆向思维也同时产生。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训练与培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把具有互逆关系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创设问题情境“春雨小学387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租9辆车够吗?”并给予一辆标示“准乘45人”的大客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刚学习笔算除法,大部分学生采用387÷9=43(人)43<45,从而得出结论,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用45×9=405(人)405>387,说明租9辆车够了。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势,更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三、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如“小方和小圆各有同样多的水果糖,小方吃了7粒,小圆吃了8粒,剩下的谁多?”由于受数值大小这一表象的干扰,学生的思维定势集中在“8>7”上,容易误判断为“小圆剩下的多”。为了排除学生类似的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练”。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解答“五一班有学生63人。女生占4/9,女生有多少人?”这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因学生很容易解答,而一晃而过,忽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题型,老师要执意求新,变换提出新的问题。如再提出如下问题:1)男生有多少人?2)全班有多少人?3)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5)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等等。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像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可根据解题思路,审题寻找解题途径,掌握了解解题步骤在小学与初高中以后对于数学问题也变的较简单、容易解答问题,并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信心。
参考文献:
[1]黄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7(07):79.
[2]邢霞琴.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方法优选[J].新课程(小学),2014(05):100.
[3]刘树刚.在小学数学解题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維能力[J].考试周刊,2017(7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