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99-01
梅尧臣在古诗中写到:“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说的是人的观察角度不同,对美的感受也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也有高低强弱的差异。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精湛的教学艺术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
一、发掘语文教材中的美
1.到古典诗歌中去欣赏自然与艺术结合的优美意境。
如:苏轼的《浣溪沙》,诗人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清新的春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读后有学生马上感到了:“春天来了,山,隐隐有了绿色。山脚下,一条清澈的溪流缓缓流过,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是一条曲曲折折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的冲刷,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飘飘远处隐隐传来了子规的啼叫┄┄”本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有声有色,使学生在欣赏中获得意境美的感染。
2. 到文章中去领悟思想与艺术结合的风采
从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从月台艰难的爬上爬下为“我”买橘子这件让人感动不已的事,学生感受到了父亲对子女深沉的爱,子女应对父母感恩,学会在生活中尊重父母、理解父母。从“美”中产生敬佩的“情”学生也乐学入境,主动领情,主动去采撷智慧的花朵。
二、寓美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之中,给学生引导体验美的一条路径。 给不同的课文精心设计多彩的教学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以《金色花》为例,我用配乐朗诵的形式使学生在欣赏作品意境的同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那时的作者作一幅连环画,真正让学生拥有那种意境美。
让学生明白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体现亲情,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认识母爱的伟大,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尽情的挥洒手中的笔写“假如我变成了┄┄”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对父母的爱。结果就有学生在作业中写到自己想变成一管大大的护手霜,去滋润妈妈那双粗糙并且长满老茧的似的手,这样再干农活的时候就不会裂口子了。让学生明白人生最应该完成也最容易完成的理想是在家要做听话的是好孩子,在学校要做遵守纪律尊师重教的好学生,这就是在孝顺父母,也是对老师最好的感恩。从而让学生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付出。只有受到良好的人生教诲,才会在任何一件事中立于永不败的地步。以及从黄香温席等一些孝顺父母的故事中去学会关心、照顾父母及他人,就是在对社会、国家最好的回报。
三、拓宽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卢梭在《论教育》中说“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审美教育随时代的进步而拓宽视野。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觉得真实就是作文的生命,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一篇文章没有生活的真实声音,就是谎言;没有作者心灵的真实感悟,也只是文学泡沫。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假若有所表白,这当然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吐不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之为求诚求真。”叶老不仅谈“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还强调了文章的“求诚”和“求真”。不求诚不求真的文章,不能给人以教育和启迪,不能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享受。学习明代朱熹《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后让学生明白生活就是作文的源头,作文是生活的镜子,生活是浩瀚的海洋,我们每天都在其中畅游,我们的作文怎能不从生活中撷取朵朵美丽的浪花?于漪老师说:“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学写文章的人,要在生活上下功夫。”深入生活,就象蜜蜂采蜜,这就是作文写真的关键。只有写真方可动情,只有动情才能感人,才能使自己的文章象“蜜”一样让人欣赏,乐于品尝。如让学生写关于礼让的话题,就有很多学生写到在客车上该不该给老年人让座,该不该把人间美德遗落到座位上,从而受到最好的,也是发子心灵的洗涤教育。
四、课堂上,语文老师的师表作用给学生以美的影响
美观规范的板书,会给学生美的憧憬;学生流畅的回答我给回一个会心的微笑,会给学生体会到美的支持力量;欣赏学生的优秀作文,从心底为学生鼓掌喝彩,让学生感受到美的陶冶┄┄扣人心弦的课前导言,清脆动听的授课语言,落落大方的举止言谈,端庄淡雅的服饰,都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化┄┄从此作为一位国文老师我让我的学生每天早晨一到校园就到大厅的大镜子前照一找自己的的仪表,也是为了让自己从外到里都干干净净,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每天写字的时候工工整整的,教育学生做人也要堂堂正正的。这样才能做一个大写的中国“人”。
记得法国罗丹曾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若是哪个语文老师能让自己的学生擦亮审美的慧眼,那么,人世间到处都有美的足迹。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固然重要,但是教会学生到文学作品中去寻找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更加重要。只有美在学生心中生了根,才能结出硕美的果实。所以语文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善于发现美,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美。
参考文献:
[1]《教育学》.
[2]《于漪教你写作文》.
梅尧臣在古诗中写到:“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说的是人的观察角度不同,对美的感受也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也有高低强弱的差异。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精湛的教学艺术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
一、发掘语文教材中的美
1.到古典诗歌中去欣赏自然与艺术结合的优美意境。
如:苏轼的《浣溪沙》,诗人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清新的春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读后有学生马上感到了:“春天来了,山,隐隐有了绿色。山脚下,一条清澈的溪流缓缓流过,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是一条曲曲折折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的冲刷,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飘飘远处隐隐传来了子规的啼叫┄┄”本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有声有色,使学生在欣赏中获得意境美的感染。
2. 到文章中去领悟思想与艺术结合的风采
从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从月台艰难的爬上爬下为“我”买橘子这件让人感动不已的事,学生感受到了父亲对子女深沉的爱,子女应对父母感恩,学会在生活中尊重父母、理解父母。从“美”中产生敬佩的“情”学生也乐学入境,主动领情,主动去采撷智慧的花朵。
二、寓美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之中,给学生引导体验美的一条路径。 给不同的课文精心设计多彩的教学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以《金色花》为例,我用配乐朗诵的形式使学生在欣赏作品意境的同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那时的作者作一幅连环画,真正让学生拥有那种意境美。
让学生明白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体现亲情,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认识母爱的伟大,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尽情的挥洒手中的笔写“假如我变成了┄┄”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对父母的爱。结果就有学生在作业中写到自己想变成一管大大的护手霜,去滋润妈妈那双粗糙并且长满老茧的似的手,这样再干农活的时候就不会裂口子了。让学生明白人生最应该完成也最容易完成的理想是在家要做听话的是好孩子,在学校要做遵守纪律尊师重教的好学生,这就是在孝顺父母,也是对老师最好的感恩。从而让学生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付出。只有受到良好的人生教诲,才会在任何一件事中立于永不败的地步。以及从黄香温席等一些孝顺父母的故事中去学会关心、照顾父母及他人,就是在对社会、国家最好的回报。
三、拓宽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卢梭在《论教育》中说“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审美教育随时代的进步而拓宽视野。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觉得真实就是作文的生命,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一篇文章没有生活的真实声音,就是谎言;没有作者心灵的真实感悟,也只是文学泡沫。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假若有所表白,这当然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吐不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之为求诚求真。”叶老不仅谈“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还强调了文章的“求诚”和“求真”。不求诚不求真的文章,不能给人以教育和启迪,不能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享受。学习明代朱熹《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后让学生明白生活就是作文的源头,作文是生活的镜子,生活是浩瀚的海洋,我们每天都在其中畅游,我们的作文怎能不从生活中撷取朵朵美丽的浪花?于漪老师说:“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学写文章的人,要在生活上下功夫。”深入生活,就象蜜蜂采蜜,这就是作文写真的关键。只有写真方可动情,只有动情才能感人,才能使自己的文章象“蜜”一样让人欣赏,乐于品尝。如让学生写关于礼让的话题,就有很多学生写到在客车上该不该给老年人让座,该不该把人间美德遗落到座位上,从而受到最好的,也是发子心灵的洗涤教育。
四、课堂上,语文老师的师表作用给学生以美的影响
美观规范的板书,会给学生美的憧憬;学生流畅的回答我给回一个会心的微笑,会给学生体会到美的支持力量;欣赏学生的优秀作文,从心底为学生鼓掌喝彩,让学生感受到美的陶冶┄┄扣人心弦的课前导言,清脆动听的授课语言,落落大方的举止言谈,端庄淡雅的服饰,都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化┄┄从此作为一位国文老师我让我的学生每天早晨一到校园就到大厅的大镜子前照一找自己的的仪表,也是为了让自己从外到里都干干净净,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每天写字的时候工工整整的,教育学生做人也要堂堂正正的。这样才能做一个大写的中国“人”。
记得法国罗丹曾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若是哪个语文老师能让自己的学生擦亮审美的慧眼,那么,人世间到处都有美的足迹。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固然重要,但是教会学生到文学作品中去寻找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更加重要。只有美在学生心中生了根,才能结出硕美的果实。所以语文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善于发现美,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美。
参考文献:
[1]《教育学》.
[2]《于漪教你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