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尤其是高中物理,蕴含着大量的知识,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高中物理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学科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的人生体验,在体验中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学会团结合作的精神,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基础。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进行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现有的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自学、合作来达到完成教学的任务和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先通过小组间成员在自己预先梳理知识点的前提下进行合作交流,我们教师在授课之前要进行助学案的设计,发到学生手上的助学案要符合学生实际,根据学生自身能力情况来设计,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完成大部分的学习内容,并为下一个交流合作的环节做好充分准备,所以在设计助学案的时候就要体现合作交流这一思想,让学生有内容可以讨论,并且要注意思维深度和思维的拓展,不能太浅这样没有讨论的必要,但思维也不能太深,这样学生能力够不上,也不能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
例如,在高中物理《必修2》《曲线运动》这一章节第一课时,开始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通过3至5分钟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该章节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及与其它章节之间的联系以及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等等,让学生重视本章节的学习并带着目的进行自主学习梳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完成助学案上的大部分内容,这里需要给学生15至20分钟的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支配,在这段时间里学生要自己完成助学案上的大部分内容,在物理助学案的设计上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以便能更好的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方向,可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分组小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理解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沿切线方向,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在书本实验的基础上教师自己也可略作一些改进,可在小球沿曲线运动的轨道下面铺上一张水墨纸,让粘有水的小球在轨道上运动后滑出轨道的一瞬间显示出小球的速度方向;改变小球出轨道时的速度方向多重复几次实验,在水墨纸上就会留下几条小球出轨道时速度方向的痕迹,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得到在做曲线运动时小球速度的方向沿曲线的切线方向。实验的设计应符合学生实际,要有可操作性。学生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上的,设计的助学案应尽量简洁明了,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看书,实验,思考解决助学案上的大部分问题。
学生在自主梳理知识点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交流,这一环节需要10至15分钟,这是建立在自主梳理知识点的基础上的,只有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才能交流得起来。小组间成员的能力和水平是不一样的,能力强一些的优等生可能大部分学习任务都已完成,但能力稍差一些的后进生可能问题会比较多,这时小组成员之间可进行交流。对后进生而言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内进行讨论解决,学生之间的交流环境会相对轻松一些,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有时效果比老师讲的还要好;对优等生而言,如果能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那么对该生而言这个问题必定是他已经熟练掌握解决了的,而且每一次的讲解对他而言也必定会有不同的收获。不能让交流成为优等生的专场,要多鼓励后进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质疑,每一个学生在这一环节中都要发言,学生之间相互检查,相互帮助,让每一个人都体会到集体的作用,激励成员间的参与意识,使后进生在集体中得到收获与发展,认识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并为这个集体作出自己的贡献。通过对这个小集体的团队活动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这个大集体进行过渡,这样的交流合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小组成员间的协调能力,真正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将来要进入社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他人的帮助,也要学会去帮助别人,这样的交流与合作对将来的发展尤为重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客观事物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彼此分享互相尊重,培养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品质,使每一个学生在集体中都能得到肯定,被集体认可,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与我们新课改的目标一致。
在活动中,成员之间各抒己见,使学生自己对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和全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一起讨论,作为小组成员的一员,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对一些疑难问题可以适当的给予点拨,主要还是要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曲线运动的研究方法,利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思想,这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或是实验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经验,然后由学生自己再进行概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教师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这也体现了小组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教师参与的活动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小组间的一个成员,知识的发现者而非知识的拥有者,学生的伙伴,和学生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鼓励每个组员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给予鼓励,认真倾听其他小组成员的发言,及时补充自己的看法,让每一位成员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对自己充分肯定,使学生在交流合作学习中感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更加愿意进行交流合作学习。若是这个问题小组内没有人能够解决,那也可以与其他小组间共同讨论,这样充分进行小组合作,不但有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还有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合作及师生之间的合作,通过交流,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特别是给那些平时不愿意说话或是不敢说的同学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通过讨论得到结论的每个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就感,在合作中让学生体会到愉快、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建立了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间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了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小组成员之间的自主梳理是合作交流的前提,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使每一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并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合作学习的目标,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这里的发展不但是智力上的发展,还有非智力因素上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利用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在交流与合作中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理解他人,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要学会给他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学会欣赏他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小组间成员的学习越来越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先通过小组间成员在自己预先梳理知识点的前提下进行合作交流,我们教师在授课之前要进行助学案的设计,发到学生手上的助学案要符合学生实际,根据学生自身能力情况来设计,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完成大部分的学习内容,并为下一个交流合作的环节做好充分准备,所以在设计助学案的时候就要体现合作交流这一思想,让学生有内容可以讨论,并且要注意思维深度和思维的拓展,不能太浅这样没有讨论的必要,但思维也不能太深,这样学生能力够不上,也不能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
例如,在高中物理《必修2》《曲线运动》这一章节第一课时,开始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通过3至5分钟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该章节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及与其它章节之间的联系以及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等等,让学生重视本章节的学习并带着目的进行自主学习梳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完成助学案上的大部分内容,这里需要给学生15至20分钟的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支配,在这段时间里学生要自己完成助学案上的大部分内容,在物理助学案的设计上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以便能更好的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方向,可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分组小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理解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沿切线方向,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在书本实验的基础上教师自己也可略作一些改进,可在小球沿曲线运动的轨道下面铺上一张水墨纸,让粘有水的小球在轨道上运动后滑出轨道的一瞬间显示出小球的速度方向;改变小球出轨道时的速度方向多重复几次实验,在水墨纸上就会留下几条小球出轨道时速度方向的痕迹,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得到在做曲线运动时小球速度的方向沿曲线的切线方向。实验的设计应符合学生实际,要有可操作性。学生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上的,设计的助学案应尽量简洁明了,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看书,实验,思考解决助学案上的大部分问题。
学生在自主梳理知识点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交流,这一环节需要10至15分钟,这是建立在自主梳理知识点的基础上的,只有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才能交流得起来。小组间成员的能力和水平是不一样的,能力强一些的优等生可能大部分学习任务都已完成,但能力稍差一些的后进生可能问题会比较多,这时小组成员之间可进行交流。对后进生而言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内进行讨论解决,学生之间的交流环境会相对轻松一些,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有时效果比老师讲的还要好;对优等生而言,如果能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那么对该生而言这个问题必定是他已经熟练掌握解决了的,而且每一次的讲解对他而言也必定会有不同的收获。不能让交流成为优等生的专场,要多鼓励后进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质疑,每一个学生在这一环节中都要发言,学生之间相互检查,相互帮助,让每一个人都体会到集体的作用,激励成员间的参与意识,使后进生在集体中得到收获与发展,认识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并为这个集体作出自己的贡献。通过对这个小集体的团队活动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这个大集体进行过渡,这样的交流合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小组成员间的协调能力,真正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将来要进入社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他人的帮助,也要学会去帮助别人,这样的交流与合作对将来的发展尤为重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客观事物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彼此分享互相尊重,培养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品质,使每一个学生在集体中都能得到肯定,被集体认可,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与我们新课改的目标一致。
在活动中,成员之间各抒己见,使学生自己对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和全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一起讨论,作为小组成员的一员,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对一些疑难问题可以适当的给予点拨,主要还是要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曲线运动的研究方法,利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思想,这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或是实验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经验,然后由学生自己再进行概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教师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这也体现了小组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教师参与的活动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小组间的一个成员,知识的发现者而非知识的拥有者,学生的伙伴,和学生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鼓励每个组员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给予鼓励,认真倾听其他小组成员的发言,及时补充自己的看法,让每一位成员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对自己充分肯定,使学生在交流合作学习中感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更加愿意进行交流合作学习。若是这个问题小组内没有人能够解决,那也可以与其他小组间共同讨论,这样充分进行小组合作,不但有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还有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合作及师生之间的合作,通过交流,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特别是给那些平时不愿意说话或是不敢说的同学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通过讨论得到结论的每个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就感,在合作中让学生体会到愉快、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建立了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间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了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小组成员之间的自主梳理是合作交流的前提,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使每一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并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合作学习的目标,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这里的发展不但是智力上的发展,还有非智力因素上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利用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在交流与合作中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理解他人,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要学会给他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学会欣赏他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小组间成员的学习越来越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