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委提出打造东方文明之都,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标志着宁波在新起点上迈向新阶段的战略认识新成果新飞跃。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宁波未来新阶段的战略目标: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名城名都”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两者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出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准确把握了城市发展规律、文明演进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是对宁波发展战略目标选择的科学结果。从城市发展规律看,现代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发展趋势,正从基于经济首位度和综合经济实力向基于开放联通度和影响力竞争力转变。城市的发展过程也是文明的发展过程,城市文明程度要和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相协调。“名城名都”是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提出打造东方文明之都,遵循了文明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城市文明演进规律看,随着城市文明建设实践与认识的不断深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推进成为总体追求,促进城市文明的汇聚、交流、融合、共生、创新成为发展趋向。宁波打造东方文明之都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体现了城市文明的全面协调性、开放包容性、特质特色性、传承创新性和持续高度性。从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看,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身心健康、学习教育、文化文明、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等。提出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就是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城市、文明和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体现了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动力源。
宁波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灿烂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发展和文明史中也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在新的历史阶段,宁波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明城市为基础打造东方文明之都,是城市文明向更高水平的演进,是对宁波发展战略认识的飞跃式重大成果。
宁波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导向明确,描绘了文化繁荣新境界、文明建设新高度、城市发展新跨越的美好蓝图。
市党代会报告用三个“应该是”论述东方文明之都,深刻阐明了东方文明之都的目标内涵,全面指明了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的愿景追求。我们对此理解和把握,具体有以下四方面的愿景内涵。
成为多元文化共融的汇聚之地。融汇东西方多元文化思想,包容融合、开放共享,具有多元文化枢纽功能;彰显独特东方文化,集中体现东方文化内涵,具有独特魅力、独特韵味、独特优势的文明特质;勇立创新文明潮头,文化创新效应显著,具有文明发展引领和示范作用。
成为各类文明共促的品质之都。城市文明建设高质量和均衡性有力体现,城市与人协调、融合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城市经济发达、城市环境优美、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宜创生态形成完善;以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感受度作为城市发展根本追求,文明成果普遍均衡共享。
成为文明素质共进的引领之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市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成为城市文明的灵魂;市民文明素质全面提升,文化素养、法治观念、生活习惯和道德水准不断增强;文明城市建设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成为文明活力共现的典范之城。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创产业高度发达;文化发展和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开放创新,在文化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文化力量培育凝聚,文化自觉不断提升,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城市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影响力更为广泛。
加快打造东方文明之都,聚焦重点、抓住节点、彰显亮点,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宁波特点的城市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新模式。
推动文化价值新引领。一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继承和弘扬河姆渡文化、浙东学术文化、“宁波帮”文化、慈孝文化等优秀历史传统文化,推动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比如,要不断挖掘王阳明心学的时代价值,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等传统文化精华继承好、发扬好。二要加快推进城市现代文化引领。充分发挥现代文化的主流作用,着力推进开放文化、共享文化、创新文化、生态文化、港口文化、网络文化等现代文化建设。三要推动文化开放包容创新。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城市精神,推动各类文化的包容借鉴、融合交流,展现“东方大港、江南水乡、文献之邦、商埠名城”的独特魅力。
提升现代城市新品质。一要提升经济发展品质。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发展智能经济和实体经济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高新化,加快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和质量效益型经济。二要提升城市建设品质。优化中心城区发展新格局,完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有序推進城市有机更新,注重把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品质优势。三要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努力提供高品质的教育、医疗、养老、体育以及食品药品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四要提升生态环境品质。构建城市核心景观系统,重现江南水乡城市风貌,加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打造生态优美、环境友好的美丽宁波。
打造文明承载新地标。一要赋予原有城市文明地标新内涵。充分挖掘天一阁、河姆渡遗址、它山堰、秀水街、梁祝文化公园等文明景观内涵,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之中。如将河姆渡遗址融入国际开放元素,打造河姆渡国家主题文化园等。二要打造一批城市文明新地标。充分发挥资源、空间等优势,在东钱湖区域、四明山区、塘河流域及奥体中心、宁波文化广场等地,集中创建一批体现创新文化、生态文化、共享文化等文明元素的新地标。三要创出一批城市文明新品牌。把爱心城市、东亚文化之都、中国与中东欧博览会、健康宁波等宁波优势文明名片擦得亮而又亮,积极塑造创新活力城市、开放城市、智慧城市等城市文明新品牌。
塑造市民文明新素养。一要以全域化高水平文明城市创建为载体。大力实施公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完善“宁波好人”“最美宁波人”等评选机制,挖掘宣传身边的“平民英雄”和“最美人物”。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渗透宁波城市文明塑造的各个领域,使宁波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城市文明的典范。三要以创新提升群众性文明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等群众性文明活动,全面深化“文明宁波”系列行动。大力推进文化艺术普及和精品创作,增强文化感染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培育文创产业新实力。一要构建现代型文创产业体系。提升优势型文创产业,培育潜力型文创产业,扶持新兴文创产业,形成更强的产业实力。二要培育文创产业新业态。实施“文化+”发展行动,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制造等各行业、各领域的融合联动发展,突出生产设计体现东方文明、具有宁波独特文化韵味的文化活动和产品。三要推进文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构建文创产业空间新格局,布局一批产业带动型、服务民生型、优势特色型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创建一批文创产业特色小镇、特色街区。
探索文明建设新模式。一要探索文明建设合力共建机制。把东方文明之都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立足更高站位、更实举措,充分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二要探索文明建设的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机制。着力在文化发展和文明建设的投融资、人才支撑、土地供给、经费保障等方面探索有效的体制机制,以提供更加有力的要素保障和政策保障。三要探索文明成果人民群众均衡共享机制。创新文明成果的供给方式,着力在教育、文化、体育、交通、安全等方面拓展人民群众能够均衡共享的优质公共服务。同时,要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开发、文艺精品创作、传媒融合发展、网络空间开发和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形成一些可示范、可推广、可复制的“宁波经验”“宁波做法”。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宁波未来新阶段的战略目标: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名城名都”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两者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出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准确把握了城市发展规律、文明演进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是对宁波发展战略目标选择的科学结果。从城市发展规律看,现代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发展趋势,正从基于经济首位度和综合经济实力向基于开放联通度和影响力竞争力转变。城市的发展过程也是文明的发展过程,城市文明程度要和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相协调。“名城名都”是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提出打造东方文明之都,遵循了文明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城市文明演进规律看,随着城市文明建设实践与认识的不断深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推进成为总体追求,促进城市文明的汇聚、交流、融合、共生、创新成为发展趋向。宁波打造东方文明之都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体现了城市文明的全面协调性、开放包容性、特质特色性、传承创新性和持续高度性。从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看,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身心健康、学习教育、文化文明、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等。提出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就是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城市、文明和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体现了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动力源。
宁波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灿烂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发展和文明史中也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在新的历史阶段,宁波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明城市为基础打造东方文明之都,是城市文明向更高水平的演进,是对宁波发展战略认识的飞跃式重大成果。
宁波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导向明确,描绘了文化繁荣新境界、文明建设新高度、城市发展新跨越的美好蓝图。
市党代会报告用三个“应该是”论述东方文明之都,深刻阐明了东方文明之都的目标内涵,全面指明了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的愿景追求。我们对此理解和把握,具体有以下四方面的愿景内涵。
成为多元文化共融的汇聚之地。融汇东西方多元文化思想,包容融合、开放共享,具有多元文化枢纽功能;彰显独特东方文化,集中体现东方文化内涵,具有独特魅力、独特韵味、独特优势的文明特质;勇立创新文明潮头,文化创新效应显著,具有文明发展引领和示范作用。
成为各类文明共促的品质之都。城市文明建设高质量和均衡性有力体现,城市与人协调、融合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城市经济发达、城市环境优美、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宜创生态形成完善;以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感受度作为城市发展根本追求,文明成果普遍均衡共享。
成为文明素质共进的引领之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市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成为城市文明的灵魂;市民文明素质全面提升,文化素养、法治观念、生活习惯和道德水准不断增强;文明城市建设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成为文明活力共现的典范之城。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创产业高度发达;文化发展和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开放创新,在文化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文化力量培育凝聚,文化自觉不断提升,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城市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影响力更为广泛。
加快打造东方文明之都,聚焦重点、抓住节点、彰显亮点,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宁波特点的城市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新模式。
推动文化价值新引领。一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继承和弘扬河姆渡文化、浙东学术文化、“宁波帮”文化、慈孝文化等优秀历史传统文化,推动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比如,要不断挖掘王阳明心学的时代价值,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等传统文化精华继承好、发扬好。二要加快推进城市现代文化引领。充分发挥现代文化的主流作用,着力推进开放文化、共享文化、创新文化、生态文化、港口文化、网络文化等现代文化建设。三要推动文化开放包容创新。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城市精神,推动各类文化的包容借鉴、融合交流,展现“东方大港、江南水乡、文献之邦、商埠名城”的独特魅力。
提升现代城市新品质。一要提升经济发展品质。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发展智能经济和实体经济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高新化,加快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和质量效益型经济。二要提升城市建设品质。优化中心城区发展新格局,完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有序推進城市有机更新,注重把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品质优势。三要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努力提供高品质的教育、医疗、养老、体育以及食品药品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四要提升生态环境品质。构建城市核心景观系统,重现江南水乡城市风貌,加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打造生态优美、环境友好的美丽宁波。
打造文明承载新地标。一要赋予原有城市文明地标新内涵。充分挖掘天一阁、河姆渡遗址、它山堰、秀水街、梁祝文化公园等文明景观内涵,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之中。如将河姆渡遗址融入国际开放元素,打造河姆渡国家主题文化园等。二要打造一批城市文明新地标。充分发挥资源、空间等优势,在东钱湖区域、四明山区、塘河流域及奥体中心、宁波文化广场等地,集中创建一批体现创新文化、生态文化、共享文化等文明元素的新地标。三要创出一批城市文明新品牌。把爱心城市、东亚文化之都、中国与中东欧博览会、健康宁波等宁波优势文明名片擦得亮而又亮,积极塑造创新活力城市、开放城市、智慧城市等城市文明新品牌。
塑造市民文明新素养。一要以全域化高水平文明城市创建为载体。大力实施公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完善“宁波好人”“最美宁波人”等评选机制,挖掘宣传身边的“平民英雄”和“最美人物”。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渗透宁波城市文明塑造的各个领域,使宁波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城市文明的典范。三要以创新提升群众性文明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等群众性文明活动,全面深化“文明宁波”系列行动。大力推进文化艺术普及和精品创作,增强文化感染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培育文创产业新实力。一要构建现代型文创产业体系。提升优势型文创产业,培育潜力型文创产业,扶持新兴文创产业,形成更强的产业实力。二要培育文创产业新业态。实施“文化+”发展行动,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制造等各行业、各领域的融合联动发展,突出生产设计体现东方文明、具有宁波独特文化韵味的文化活动和产品。三要推进文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构建文创产业空间新格局,布局一批产业带动型、服务民生型、优势特色型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创建一批文创产业特色小镇、特色街区。
探索文明建设新模式。一要探索文明建设合力共建机制。把东方文明之都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立足更高站位、更实举措,充分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二要探索文明建设的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机制。着力在文化发展和文明建设的投融资、人才支撑、土地供给、经费保障等方面探索有效的体制机制,以提供更加有力的要素保障和政策保障。三要探索文明成果人民群众均衡共享机制。创新文明成果的供给方式,着力在教育、文化、体育、交通、安全等方面拓展人民群众能够均衡共享的优质公共服务。同时,要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开发、文艺精品创作、传媒融合发展、网络空间开发和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形成一些可示范、可推广、可复制的“宁波经验”“宁波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