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报讯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沿着巍峨险峻的昆仑山和千里无人的阿里荒原走入西藏。62年后,反映当年“进藏先遣英雄连”悲壮历史的电视剧《先遣连》正在CCTV-1黄金强档播出。该剧由唐国强、王千源、王新军等实力演员出演,在展现当年进藏先遣连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的同时,也打造了一群英雄群像。本报记者专访了男主角王千源。
小人物变身“盖世英雄”
《先遣连》取材于当年西北野战军进藏先遣连的真实人物和事迹,剧中王干源饰演的男主角、先遣连总指挥李狄三是河北无极县人,在进军西藏的壮举中牺牲于阿里高原,成为河北人民的骄傲,也被西藏人民深深铭记。
无论是《空镜子》、《浪漫的事》,王干源以往塑造的角色多以小人物为主,在王千源看来,李狄三是位“盖世英雄”。“这次出演李狄三满足了我演盖世英雄的愿望。他36岁的时候牺牲,毛主席在得知他的故事后评价他是‘盖世英雄’,我这辈子是当不了盖世英雄了,不过可以通过角色模仿一下,也很过瘾。”
据王干源介绍,该剧开拍前他认真阅读了李狄三的生平,发现他是个特别有血有肉的汉子。“我在一份资料里读到李狄三很擅长吹长笛。他经常会在夜晚思念家乡,每到这时他就会在军营里吹长笛,这个细节展现了他内心细腻和温柔的一面。”
高原反应连记台词都困难
为了真实再现进藏先遣连的光辉事迹,剧组将拍摄现场搬上了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王千源坦言,只有到了真实的地方,才逐渐找到了感觉。“在北京,呼吸的空气、拂面的风和在藏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有在当时当地高海拔的山上,穿着厚重的棉衣,牵着你的战马,才会切身地感到自己就是‘先遣连’的一员。”在拍摄中,很多演员高原反应强烈。“严重的时候我觉得记台词都困难。而且早晚凉,中午热,过程非常艰苦,不过跟62年前的那支先遣队比起来,我们的环境好得不是一星半点儿。”
对“牺牲”印象最深
据他介绍,当年136名先遣连官兵,在挺进和驻守藏北的短短一年间,共有60多人光荣牺牲。在高原病肆虐的时候,先遣连曾在一天里送走了11位战友,一天11个葬礼,可以说先遣连官兵用生命的代价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光荣使命。王干源坦言,对自己牺牲的那场戏印象最深。“当时缺衣少盐,李狄三牺牲前眼泪缓缓流下,到嘴边时舔了一下说‘成的’。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了当年先遣连的处境,也发现有盐味儿的感觉真好。”
除了深刻感受到英雄的伟大,王千源还有一大收获就是学会了骑马。该剧中有大量骑马的戏,为了拍好这些戏份,军方提供了26000多匹次战马参与演出。王千源表示:“从第一天试戏开始,我挑中了戏中这匹马之后就没有换过。我努力跟它搞好关系,培养感情,喂它好吃的。这还是很管用的,在拍摄战争骑马戏的时候,它和我配合得特别好。”
《先遣连》获专家首肯
在日前举行的热播剧《先遣连》专家研讨会上,来自各方面的专家对这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给出了好评。
原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表示:“作为我这个年纪对历史有兴趣的人,这个片子给人以一种非常形象的,近乎原生态的真实的艺术呈现,再现了新中国开端时期,我们国家和我军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而又辉煌的篇章,填补了新中国和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一个空白。它用纪实的方法表达了一种爱国主义情怀。就像李狄三说的:‘我就是革命的泥巴,你想往哪儿粘,我就往哪儿粘,我保证不管到哪儿都粘得住、粘得牢。”’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路海波认为,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绝对应该重温共产党的历史。“现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社会对于人的诱惑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用更多优秀的作品来让观众起码知道,我们自己的国家、民族是怎么回事,现在我们这个国家能够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是怎么来的?我们怎么才能够让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继续保持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可持续的发展的动力,包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非常好的生活价值、人生观等等。我想不能光看当前的很多绚烂的娱乐,还应该重温过去的历史,这个电视剧应该讲它是这么多年以来,我们没有看到过的在一个相对的对人的生理、心理的极限的挑战,让我们看到主人公能够完成一个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小人物变身“盖世英雄”
《先遣连》取材于当年西北野战军进藏先遣连的真实人物和事迹,剧中王干源饰演的男主角、先遣连总指挥李狄三是河北无极县人,在进军西藏的壮举中牺牲于阿里高原,成为河北人民的骄傲,也被西藏人民深深铭记。
无论是《空镜子》、《浪漫的事》,王干源以往塑造的角色多以小人物为主,在王千源看来,李狄三是位“盖世英雄”。“这次出演李狄三满足了我演盖世英雄的愿望。他36岁的时候牺牲,毛主席在得知他的故事后评价他是‘盖世英雄’,我这辈子是当不了盖世英雄了,不过可以通过角色模仿一下,也很过瘾。”
据王干源介绍,该剧开拍前他认真阅读了李狄三的生平,发现他是个特别有血有肉的汉子。“我在一份资料里读到李狄三很擅长吹长笛。他经常会在夜晚思念家乡,每到这时他就会在军营里吹长笛,这个细节展现了他内心细腻和温柔的一面。”
高原反应连记台词都困难
为了真实再现进藏先遣连的光辉事迹,剧组将拍摄现场搬上了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王千源坦言,只有到了真实的地方,才逐渐找到了感觉。“在北京,呼吸的空气、拂面的风和在藏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有在当时当地高海拔的山上,穿着厚重的棉衣,牵着你的战马,才会切身地感到自己就是‘先遣连’的一员。”在拍摄中,很多演员高原反应强烈。“严重的时候我觉得记台词都困难。而且早晚凉,中午热,过程非常艰苦,不过跟62年前的那支先遣队比起来,我们的环境好得不是一星半点儿。”
对“牺牲”印象最深
据他介绍,当年136名先遣连官兵,在挺进和驻守藏北的短短一年间,共有60多人光荣牺牲。在高原病肆虐的时候,先遣连曾在一天里送走了11位战友,一天11个葬礼,可以说先遣连官兵用生命的代价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光荣使命。王干源坦言,对自己牺牲的那场戏印象最深。“当时缺衣少盐,李狄三牺牲前眼泪缓缓流下,到嘴边时舔了一下说‘成的’。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了当年先遣连的处境,也发现有盐味儿的感觉真好。”
除了深刻感受到英雄的伟大,王千源还有一大收获就是学会了骑马。该剧中有大量骑马的戏,为了拍好这些戏份,军方提供了26000多匹次战马参与演出。王千源表示:“从第一天试戏开始,我挑中了戏中这匹马之后就没有换过。我努力跟它搞好关系,培养感情,喂它好吃的。这还是很管用的,在拍摄战争骑马戏的时候,它和我配合得特别好。”
《先遣连》获专家首肯
在日前举行的热播剧《先遣连》专家研讨会上,来自各方面的专家对这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给出了好评。
原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表示:“作为我这个年纪对历史有兴趣的人,这个片子给人以一种非常形象的,近乎原生态的真实的艺术呈现,再现了新中国开端时期,我们国家和我军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而又辉煌的篇章,填补了新中国和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一个空白。它用纪实的方法表达了一种爱国主义情怀。就像李狄三说的:‘我就是革命的泥巴,你想往哪儿粘,我就往哪儿粘,我保证不管到哪儿都粘得住、粘得牢。”’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路海波认为,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绝对应该重温共产党的历史。“现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社会对于人的诱惑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用更多优秀的作品来让观众起码知道,我们自己的国家、民族是怎么回事,现在我们这个国家能够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是怎么来的?我们怎么才能够让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继续保持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可持续的发展的动力,包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非常好的生活价值、人生观等等。我想不能光看当前的很多绚烂的娱乐,还应该重温过去的历史,这个电视剧应该讲它是这么多年以来,我们没有看到过的在一个相对的对人的生理、心理的极限的挑战,让我们看到主人公能够完成一个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