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凉友”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an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把扇子在手,轻轻摇动,凉风拂拂,便把暑热驱散,的确是人们最亲密的“凉友”。在源远流长的岁月中,小小的扇子除日用外,还凝聚了中华文化艺术的智慧,是民族传统文物中的艺术瑰宝。
  扇子是华夏先民发明的,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文学作品《拾遗记》中记述:周昭王时,外国把雌雄丹鹊各十只献给昭王。夏季来临时,人们把丹鹊蜕掉的翎羽做成扇子,当时人称“条融”或“灰影”,这是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羽毛扇。古时,扇子通常用作统治者的礼仪工具,以备出巡时为君王贵族蔽日防尘,同时作为皇权的象征。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当时的史书中有“以龙致雨,以扇逐暑”之说。
  《西京杂记》记载:西汉国都长安,有个叫丁缓的工匠,他把七个一尺长的叶片联成了一个环形扇,然后按一定的转速比设计了大小传动木轮,靠一人摇动手柄使风扇旋转。人们赞日“满堂皆寒”。这大概与今日的电风扇有点相似,只是动力源不同。
  扇子诞生后,不仅起到驱赶炎热和作装饰品的作用,有趣的是它还能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呢!三国时诸葛武侯羽扇轻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君不见,孔明先生谈笑风生,轻轻挥动洁白的羽毛扇就挥来了东风,挥来满船的箭,也挥来蜀国的一片江山。苏东坡曾叹道:“羽扇纶巾,谈笑中强虏灰飞烟灭!”
  在秦汉以前的扇子,多是羽毛做的;汉朝时,在河南和江南一带开始有竹做的扇子。因为手工业的进步,用纱绫罗绢等布为扇面料子,称为“纨扇”或“团扇”,在汉代盛行起来。到了汉代以后,湖南的竹扇和山东的绢扇普遍用来取凉,形式也逐渐增多,并从日用品成为艺术品。民间的扇谜脍炙人口,俯拾皆是。“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等待梧桐落叶时,主人送我入冷宫。”此谜生动地说明了扇子的作用和特征。
  从三国的吴到东晋,岭南和安南一带有了“蒲葵扇”。随着造纸工业的进步,宋以后有了近代最流行的“折扇”,又叫“撒扇”,亦称“聚头扇”。折扇盛行于明代,当时皇帝下诏命宫内工匠仿制高丽扇,吸取外来工艺制作,促进国内扇子发展。而明清则是折扇发展的鼎盛期,期间用上各种极其贵重的原材料进行制作。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出产的名扇不胜枚举。从本世纪30年代起,苏州、杭州生产出芬芳宜人的檀香扇,远销全国和世界各地。至于戏曲中,以扇子做曲名的有“桃花扇”、“芭蕉扇’等;而民间舞蹈中,更有许多美妙绝伦的扇子舞。扇子成为舞蹈中突出的舞具,大大丰富和美化了舞蹈的姿态,也使扇子的艺术价值发挥到极致。
  到了19世纪电动机出现后,才产生了电风扇。进入20世纪,电风扇得到了飞跃发展。从定向吹风到摆头、变速,不仅扩大吹拂面积,而且实现了间歇纳凉,使人倍感凉爽、舒适。电风扇的发展日新月异,带有定时装置、喷香装置、感触保护装置等五花八门的先进设备,因此现在即使有了空调等先进的降温设施,风扇的实用价值仍不可小觑:至于手工制作的各类精美的扇子,则更令人爱不释手、愿意作为珍藏。
其他文献
在过去几十年中,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许多针对不透明物体的基于图像的重建与渲染技术,但是这些方法都不能直接应用在透明物体上,因为透明物体与光线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存在特
茶树(Camellia sinensis)是多年生木本植物,拥有一个很大的基因组。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SH)、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实时定量PCR技术(qRT-PCR)等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
我们生活在一个速度至上的时代:世界日新月异,效率和速度裹挟着我们不断奔波,过劳死、职业病的阴影如瘟疫降临,我们的灵魂已跟不上身体的步伐……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已经让许多人对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AITD)与25(OH)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初诊Graves病(GD)42例,缓解期GD38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HT)24例,健康对照组38例。检查血清25(OH)D、促甲状腺受
我国劳动争议"小调解"制度重塑之新路径是:第一,实行"换位调解",充分发挥工会组织调解劳动争议之巨大作用;第二,新增劳工NGO参与劳动争议的调解,可在集体劳动争议调解中先行
盼望着,盼望着,秋天来了,我的初中新生活开始了。小学的学习生活并不是不快乐:作业在学校就能做完,回家就可以无忧无虑地玩。可我就是莫名地期待着新的初中生活。一切都是那么
本文调查了湖北某高校279名非英语专业一年级本科生母语阅读态度对二语阅读态度的影响,采用问卷和测试工具收集数据,确定了阅读态度的6个变量。结果表明,母语阅读态度与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