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休闲娱乐”本应是人们紧张情绪的调节剂,提高生活质量的催化剂,但在生存压力井喷式爆发的环境下,这种闲适变得有些奢侈,也有些走形了。
一放假各种不适找上门
所谓的“休闲病”并不是新说法。早在几年前,它就被荷兰心理学家温格霍茨教授研究发现并命名,指的是平时工作马不停蹄,到了周末、假期或者工作压力刚刚解除的时候,出现恶心、头痛等病症,而这一诊断在很多人身上应验了。
一项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近6000人里,六成人在假期里会出现各种不适。温格霍茨教授当年在调查研究了2000名当地人后,还得到了以下结论:“休闲病”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疲惫、肌肉疼、恶心以及感冒或流感;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染上这种病。
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耿同超教授说,人在精神紧张的时候,身体处于兴奋状态,各种应激激素会被调动起来,免疫力也得以提高。一旦精神彻底放松,上述应激状态解除,免疫力也就随之下降,于是原先积累的劳损以及潜伏的病菌就一起“发力”,把人撂倒。
假期过得累有六种类型
还债型 小周两口子都是外企员工,平时忙得脚不点地,孩子不得不放在年迈的父母那里照看。到了周六,他们一个人陪母亲去看病,一个帮忙料理家务、购买日用品;周日,他们再带孩子去外面玩。两天下来,俩人累得腿都酸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深心理咨询师刘宝锋说,这种情况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人群中非常多见,他们对父母和孩子负有长期的责任,应该保持持续关注和随时沟通,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作焦虑型 刘先生刚刚晋升,为了更好地证明自己,工作非常努力。到了节假日,他不但24小时开机,还把大量工作带回家做。刘宝锋认为,这种休闲病缘于过分焦虑。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突击健身型 很多白领喜欢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打球,放长假了则背上行囊走进深山去玩“穿越”。北京体育大学人体运动科学系陆一帆教授说,运动需要本着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个体化的原则。
疯狂娱乐型 耿同超说,有些人放假一玩起来就没节制,不顾身体是否能够承受。有的老人不顾年纪,非要和年轻人较劲,外出游玩时不注意,轻的伤筋动骨,重的引发心梗、脑梗。
睡眠颠倒型 有的年轻人喜欢“夜生活”,晚上拉帮结伙去唱卡拉OK,泡酒吧,逛夜店,天亮才回家。等上班了,再趴在办公桌上“倒时差”,一天昏昏沉沉。
计划不周型 还有一类人就像勤劳的“小蜜蜂”,白天工作做不完,晚上接着干,有时还得通宵达旦,其实很多工作都是无用功,“穷忙”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没有计划好时间。
让生活更闲适一些
晚上11点前就睡觉 耿同超说,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2点的时间段,人体会分泌褪黑素来调节睡眠,如果这个时间不睡觉,生物钟就会紊乱,继而引发身体多种连锁反应,损害健康。
选择娱乐方式不从众 刘宝锋说,不喜欢唱歌的就不要跟着人家去卡拉OK,不胜酒力就不要跟着别人去酒吧,“人在不熟悉、不喜好,并且无法自我控制的活动中,最容易感觉疲惫”。
放假前把工作安排好 放假后尽量不查看工作邮箱,远离公文包。刘宝锋说,做老板的,要通过制度推动事务运转,充分信任员工能把事情做好;做员工的,要计划好自己的时间,把工作、生活分开。
记时间日志 美国《华尔街日报》载文建议,每天记录自己正在做什么,持续至少一周,最后算总数,看看你的时间都浪费在哪儿,以便制订工作计划。还要少说“我没时间”,试着说“这不是优先事项”,看看感觉如何。
久坐的娱乐活动不宜超过2小时 耿同超说,进行打麻将、上网这类久坐的娱乐活动时,一定要控制时间,否则对全身血管都不利。
假日前后各留出一天调整的时间 刘宝锋指出,所有的“休闲病”都是人对生活节奏改变的适应不良导致的。所以,不要把活动排满整个假期,放假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最好做个过渡,特别是最后一天,把作息时间调整回来,为第二天上班做好准备。
据《生命时报》
编辑/平湖秋月
一放假各种不适找上门
所谓的“休闲病”并不是新说法。早在几年前,它就被荷兰心理学家温格霍茨教授研究发现并命名,指的是平时工作马不停蹄,到了周末、假期或者工作压力刚刚解除的时候,出现恶心、头痛等病症,而这一诊断在很多人身上应验了。
一项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近6000人里,六成人在假期里会出现各种不适。温格霍茨教授当年在调查研究了2000名当地人后,还得到了以下结论:“休闲病”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疲惫、肌肉疼、恶心以及感冒或流感;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染上这种病。
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耿同超教授说,人在精神紧张的时候,身体处于兴奋状态,各种应激激素会被调动起来,免疫力也得以提高。一旦精神彻底放松,上述应激状态解除,免疫力也就随之下降,于是原先积累的劳损以及潜伏的病菌就一起“发力”,把人撂倒。
假期过得累有六种类型
还债型 小周两口子都是外企员工,平时忙得脚不点地,孩子不得不放在年迈的父母那里照看。到了周六,他们一个人陪母亲去看病,一个帮忙料理家务、购买日用品;周日,他们再带孩子去外面玩。两天下来,俩人累得腿都酸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深心理咨询师刘宝锋说,这种情况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人群中非常多见,他们对父母和孩子负有长期的责任,应该保持持续关注和随时沟通,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作焦虑型 刘先生刚刚晋升,为了更好地证明自己,工作非常努力。到了节假日,他不但24小时开机,还把大量工作带回家做。刘宝锋认为,这种休闲病缘于过分焦虑。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突击健身型 很多白领喜欢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打球,放长假了则背上行囊走进深山去玩“穿越”。北京体育大学人体运动科学系陆一帆教授说,运动需要本着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个体化的原则。
疯狂娱乐型 耿同超说,有些人放假一玩起来就没节制,不顾身体是否能够承受。有的老人不顾年纪,非要和年轻人较劲,外出游玩时不注意,轻的伤筋动骨,重的引发心梗、脑梗。
睡眠颠倒型 有的年轻人喜欢“夜生活”,晚上拉帮结伙去唱卡拉OK,泡酒吧,逛夜店,天亮才回家。等上班了,再趴在办公桌上“倒时差”,一天昏昏沉沉。
计划不周型 还有一类人就像勤劳的“小蜜蜂”,白天工作做不完,晚上接着干,有时还得通宵达旦,其实很多工作都是无用功,“穷忙”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没有计划好时间。
让生活更闲适一些
晚上11点前就睡觉 耿同超说,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2点的时间段,人体会分泌褪黑素来调节睡眠,如果这个时间不睡觉,生物钟就会紊乱,继而引发身体多种连锁反应,损害健康。
选择娱乐方式不从众 刘宝锋说,不喜欢唱歌的就不要跟着人家去卡拉OK,不胜酒力就不要跟着别人去酒吧,“人在不熟悉、不喜好,并且无法自我控制的活动中,最容易感觉疲惫”。
放假前把工作安排好 放假后尽量不查看工作邮箱,远离公文包。刘宝锋说,做老板的,要通过制度推动事务运转,充分信任员工能把事情做好;做员工的,要计划好自己的时间,把工作、生活分开。
记时间日志 美国《华尔街日报》载文建议,每天记录自己正在做什么,持续至少一周,最后算总数,看看你的时间都浪费在哪儿,以便制订工作计划。还要少说“我没时间”,试着说“这不是优先事项”,看看感觉如何。
久坐的娱乐活动不宜超过2小时 耿同超说,进行打麻将、上网这类久坐的娱乐活动时,一定要控制时间,否则对全身血管都不利。
假日前后各留出一天调整的时间 刘宝锋指出,所有的“休闲病”都是人对生活节奏改变的适应不良导致的。所以,不要把活动排满整个假期,放假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最好做个过渡,特别是最后一天,把作息时间调整回来,为第二天上班做好准备。
据《生命时报》
编辑/平湖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