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之夏,50年不遇的大旱正笼罩着河南南部的潢川县,7月初的“万人”腹泻事件,又将潢川第一大企业华英公司推向风口浪尖。虽然官方结论是老水厂出现了责任事故,但仍有很多网民和媒体把污染元凶归结到世界鸭王华英公司。以华英公司为代表的中国养殖业污染困局,是企业不能承受之重。
解决污染难题,应探索“协议治污”新途径。
华英公司在治污方面,无论是远期规划,还是近期投资,都是下了大本钱的,而且也是本着“以民为本,以民为生”的企业生存之道。其企业道德的血液时刻都在向百姓流淌,无处不体现了企业责任和担当精神。然而,和公司合作的“公司+农户”的另一方,却因治污意识、治污手段、治污资金等方面有欠缺,导致一些污染的发生。这也是华英公司饱受诟病的原因。
华英和农户“公司+农户”模式,农户是“独立法人”,是投资主体,也是治污主体。多数养殖户考虑更多的是利润,并不太愿意投资进行污染治理。为破解这一困局,身为“龙头企业”的华英,应同农户等个体商签订环保安全协议,并有义务促使其对环境、生态和卫生的保护与维护。
解决共富难题,应加大“产业链条”新门槛。
有村民说,“华英鸭富了部分人,苦了群众!”下面这一组组数据足以说明了华英近20年的发展,一直在倡导“企业富,华英强,村民富,大家富”的企业文化。例如,“111”指2~3年内,使华英的主营收入超100亿元,出口创汇超过1亿美元,在全国建立超过1000家的连锁店;“333”是华英年屠宰加工能力超过3亿只,年利税超过3亿元,带动富裕农民30万户;又如,在华英产业链再造运动中,曹家富积极推行集约化、科学化的养殖模式,始终把保护养鸭户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再如,为保护农户的切身利益,华英集团每年都要跟养殖户签订“互利互惠、利益均沾”的养殖收购合同,制定有利于农户的收购政策,实行保护价收购,并向农民做出承诺;还如,为养殖户做好鸭苗、饲料、技术保障工作,在技術服务上重点搞好对养殖户的跟踪服务,既送鸭苗、送饲料,又送技术、送服务、送资金、送收入,主动上门,及时把养殖技术、疫病防治知识送到养殖户家中,同时构建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内容广泛的利益合作体,确保养殖户的利益最大化,带动更多农民致富。所以说,实施富民计划,重点靠华英、关键看华英。同时,还要将企业“富裕资金”投入到公益事业中,为贫穷落后的农户提供保障。
消除社会误解,需拿出“社会责任”新思维。
一夜之间,信阳潢川突发腹泻事件,华英则自然地成了潢川“腹泻门”扑朔迷离的首选“元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称,河南潢川县腹泻疫情,由于当地持续干旱,而启用了一个老水厂,水质存在一定的问题,加上民众有喝生水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疫情发生;一些媒体报道说,潢川大面积腹泻背后,华英农业被指为“肇事元凶”;华英辩称,公司替个别农户背了“黑锅”;环保部门也称,河水污染的板子不能打在华英身上。企业污染还是农户污染?网民和农民称是华英,华英称背了“黑锅”。
固然,农业类污染已逐渐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华英作为大企业,在企业控制的屠宰、加工环节,排放指标都符合国家标准,这一块属于工业环节,国家有明确的标准,但在农户参与的农业养殖环节,国家没有出台明确的标准,所以污染与否不好界定。对于华英来说,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企业对环保的作为,要以严谨的数据来证明企业对百姓的负责。
应对水源危机,须安排“防污治污”新资金。
资料显示,有五大高水耗行业加剧我国水危机。即“工业杀手”——掠夺性水耗;“农业杀手”——漫灌式水耗;“服务业杀手”——奢侈型水耗;“污染杀手”——质变性水耗;“地下水超采杀手”——超前性水耗。今天,在中国城市化的大背景下,生活饮用水无疑是城市用水的重中之重。然而,面临原水水质变差,检测和工艺要求提高,成本上升,同时又要担负公用事业职能,但不能自主定价,财政投入不足的困境,实力强的大型自来水公司也感困难,对于县级水厂等小型供水机构和欠发达地区的供水机构而言,要想具备满足新国标难度显而易见。在全国范围内,水质和水源如期达标,实为“不可能的任务”。
水危机正在给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倒逼中国发展战略、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全方位转型。因此,治理水危机,应当跳出“就水治水”的思维定式,而放在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全局视野审视。不终结高水耗式的发展模式,就无法从根本上走出水危机困局,确保中国水安全与科学发展。同时,结合企业实情,将按照限产、减排、整改和达标四个步骤逐步进行治理。
作为管理部门,要尽快安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扶持、推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的开展,控制和减少畜禽养殖污染。华英身为民族企业,理应挑起共治“水污染”、“水环境”和“水危机”的重任。这是华英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华英现象”的困局,所折射的“争议”现象背后反映了中国养殖业整体发展的困局。何破何解?需要“共治”即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所有企业和全民的参与。惟有“共治”才能破解企业的发展困局,惟有“共治”才是破解企业发展困局的对策。
(作者单位:《决策与信息》杂志社)
解决污染难题,应探索“协议治污”新途径。
华英公司在治污方面,无论是远期规划,还是近期投资,都是下了大本钱的,而且也是本着“以民为本,以民为生”的企业生存之道。其企业道德的血液时刻都在向百姓流淌,无处不体现了企业责任和担当精神。然而,和公司合作的“公司+农户”的另一方,却因治污意识、治污手段、治污资金等方面有欠缺,导致一些污染的发生。这也是华英公司饱受诟病的原因。
华英和农户“公司+农户”模式,农户是“独立法人”,是投资主体,也是治污主体。多数养殖户考虑更多的是利润,并不太愿意投资进行污染治理。为破解这一困局,身为“龙头企业”的华英,应同农户等个体商签订环保安全协议,并有义务促使其对环境、生态和卫生的保护与维护。
解决共富难题,应加大“产业链条”新门槛。
有村民说,“华英鸭富了部分人,苦了群众!”下面这一组组数据足以说明了华英近20年的发展,一直在倡导“企业富,华英强,村民富,大家富”的企业文化。例如,“111”指2~3年内,使华英的主营收入超100亿元,出口创汇超过1亿美元,在全国建立超过1000家的连锁店;“333”是华英年屠宰加工能力超过3亿只,年利税超过3亿元,带动富裕农民30万户;又如,在华英产业链再造运动中,曹家富积极推行集约化、科学化的养殖模式,始终把保护养鸭户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再如,为保护农户的切身利益,华英集团每年都要跟养殖户签订“互利互惠、利益均沾”的养殖收购合同,制定有利于农户的收购政策,实行保护价收购,并向农民做出承诺;还如,为养殖户做好鸭苗、饲料、技术保障工作,在技術服务上重点搞好对养殖户的跟踪服务,既送鸭苗、送饲料,又送技术、送服务、送资金、送收入,主动上门,及时把养殖技术、疫病防治知识送到养殖户家中,同时构建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内容广泛的利益合作体,确保养殖户的利益最大化,带动更多农民致富。所以说,实施富民计划,重点靠华英、关键看华英。同时,还要将企业“富裕资金”投入到公益事业中,为贫穷落后的农户提供保障。
消除社会误解,需拿出“社会责任”新思维。
一夜之间,信阳潢川突发腹泻事件,华英则自然地成了潢川“腹泻门”扑朔迷离的首选“元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称,河南潢川县腹泻疫情,由于当地持续干旱,而启用了一个老水厂,水质存在一定的问题,加上民众有喝生水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疫情发生;一些媒体报道说,潢川大面积腹泻背后,华英农业被指为“肇事元凶”;华英辩称,公司替个别农户背了“黑锅”;环保部门也称,河水污染的板子不能打在华英身上。企业污染还是农户污染?网民和农民称是华英,华英称背了“黑锅”。
固然,农业类污染已逐渐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华英作为大企业,在企业控制的屠宰、加工环节,排放指标都符合国家标准,这一块属于工业环节,国家有明确的标准,但在农户参与的农业养殖环节,国家没有出台明确的标准,所以污染与否不好界定。对于华英来说,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企业对环保的作为,要以严谨的数据来证明企业对百姓的负责。
应对水源危机,须安排“防污治污”新资金。
资料显示,有五大高水耗行业加剧我国水危机。即“工业杀手”——掠夺性水耗;“农业杀手”——漫灌式水耗;“服务业杀手”——奢侈型水耗;“污染杀手”——质变性水耗;“地下水超采杀手”——超前性水耗。今天,在中国城市化的大背景下,生活饮用水无疑是城市用水的重中之重。然而,面临原水水质变差,检测和工艺要求提高,成本上升,同时又要担负公用事业职能,但不能自主定价,财政投入不足的困境,实力强的大型自来水公司也感困难,对于县级水厂等小型供水机构和欠发达地区的供水机构而言,要想具备满足新国标难度显而易见。在全国范围内,水质和水源如期达标,实为“不可能的任务”。
水危机正在给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倒逼中国发展战略、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全方位转型。因此,治理水危机,应当跳出“就水治水”的思维定式,而放在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全局视野审视。不终结高水耗式的发展模式,就无法从根本上走出水危机困局,确保中国水安全与科学发展。同时,结合企业实情,将按照限产、减排、整改和达标四个步骤逐步进行治理。
作为管理部门,要尽快安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扶持、推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的开展,控制和减少畜禽养殖污染。华英身为民族企业,理应挑起共治“水污染”、“水环境”和“水危机”的重任。这是华英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华英现象”的困局,所折射的“争议”现象背后反映了中国养殖业整体发展的困局。何破何解?需要“共治”即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所有企业和全民的参与。惟有“共治”才能破解企业的发展困局,惟有“共治”才是破解企业发展困局的对策。
(作者单位:《决策与信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