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命不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mkk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明的大自然,对每个人都平等。不论贫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灵魂,都有个性,都有人性。但是每个人的出身、遭遇和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凭什么呢?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孔子曾慨叹:“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是命,就犟不过。所以只好认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曾国藩顶讲实际,据说他不信天,信命。许多人辛勤一世,总是不得意,老来叹口气说:“服服命吧。”
   我爸爸不信命,我家从不算命。我上大学二年级的暑假,特地到上海报考转学清华,准考证已领到,正准备转学考试,不料我大弟由肺结核忽转为急性脑膜炎,高烧七八天后,半夜去世了。全家都起来了没再睡。正逢酷暑,天亮就入殓。我那天够紧张的。我妈妈因我大姐是教徒,于是将入殓奉行的一套迷信规矩,都托付于我。有部分在大弟病中就办了。我一一照办,直到盖上棺材。丧事自有家人管,不到一天全办完了。
   下午,我浴后到后园乘凉,后园只有二姑妈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爸爸妈妈都在屋里没出来),忽听得墙外有个弹弦子的走过,这是苏州有名的算命瞎子“梆冈冈”。因为他弹的弦子是这个声调,所以“梆冈冈”就成了他的名字。不记得是弟弟还是七妹妹建议叫瞎子进来算个命,想借此安慰妈妈。二姑妈懂得怎样算命,她常住我们家,知道每个人的“八字”。她也同意了。我们就叫女佣开了后门把瞎子引进园来。
   瞎子一手抱着弦子,由女佣拉着他的手杖引进园来。他坐定后,问我们算啥。我们说“问病”。二姑妈报了大弟的“八字”。瞎子掐指一算,摇头说:“好不了,天克地冲。”我们怀疑瞎子知道我家有丧事,因为那天大门口搭着丧棚呢。其实,我家的前门、后门之间,有五亩地的距离,瞎子无从知道。可是我们肯定瞎子是知道的,所以一说就对。我们要考考他。我们的三姐两年前生的第一个孩子是男孩,不到百日就夭折了。他的“八字”二姑妈也知道。我们就请瞎子算这死孩子的命。瞎子掐指一算,勃然大怒,发作道:“你们家怎么回事,拿人家‘寻开心’(苏州话,指开玩笑)吗!这个孩子有命无数,早死了!”瞎子气得脸都青了。我和弟弟妹妹很抱歉,又请他算了爸爸、妈妈、弟弟和三姐的命——其他姐妹都是未出阁的小姐,不兴得算命。瞎子虽然只略说几句,但都很准。他赚了好多钱,满意而去。我第一次见识了算命。我们把算命瞎子的话报告了妈妈,妈妈听了也得到些安慰。那天正是清华转学考试的第一天,我恰恰错过。我一心要做清华本科生,末一个机会又错过了,也算是命吧。不过我只信“梆冈冈”会算,并不是对每个算命的都信,而且既是命中注定,算不算都一样,不必事先去算。
   我和钱钟书结婚前,钱家要我的“八字”。爸爸说:“从前男女不相识,用双方‘八字’合婚。现在已经订婚,还问什么‘八字’?如果‘八字’不合,怎么办?”所以钱家不知道我的“八字”。我公公《年谱》上,有我的“八字”,他自己也知道不准确。我们结婚后离家出国之前,我公公交给我一份钱钟书的命书。我记得开头说:“父猪母鼠,妻小一岁,命中注定。”算命照例先要问几句早年的大事。料想我公公老實,一定给套出了实话,所以我对那份命书全不信了。那份命书是算了终身的命,批得很详细,每步运都有批语。可是短期内无由断定准不准。末一句我还记得:“六旬又八载,一去料不返。”批语是:“夕阳西下数已终。”
   我后来才知道那份命书称“铁板算命”。一个时辰有一百二十分钟,“铁板算命”把一个时辰分作几段算,所以特准。
   我们由干校回北京后,“流亡”北师大那年,钟书大病送医院抢救,据那位算命先生说,那年就可能丧命。但钟书享年八十八岁,足足多了二十年,而且在他坎坷的一生中,运道最好,除了末后大病的几年。不知那位“铁板算命”的又怎么解释。
   “生死有命”是老话。人生的穷通寿夭确是有命。用一定的方式算命,也是实际生活中大家知道的事。西方人有句老话:“命中该受绞刑的人,绝不会淹死。”我国的人不但算命,还信相面,例如《麻衣相法》就是讲相面的法则。相信相面的,认为面相更能表达性格。吉普赛人看手纹,预言一生的命运。我翻译过西班牙的一本书,主人公也信算命,大概是受摩尔人的影响。西方人只说“性格即命运”或“性格决定命运”。反正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运是不容否定的。
  选自《我们仨》
其他文献
中国地大物博,风俗与土产随地各有不同,因为一直缺少人纪录,有许多值得也是應该知道的事物,我们至今不能知道清楚,特别是关于衣食住的事项。我这里只就点心这个题目,依据浅陋所知,来说几句话,希望抛砖引玉,有旅行既广,游历又多的同志们,从各方面来报道出来,对于爱乡爱国的教育,或者也不无小补吧。我是浙江东部人,可是在北京住了将近四十年,因此南腔北调,对于南北情形都知道一点,却没有深厚的了解。据我的观察来说,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寝室里喝凉啤酒,嘴里啃着从学校清真餐厅打包的烤馕。   很奇怪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我却格外喜欢吃面食,尤其是面饼,那种牙齿撕咬谷物的感觉对我来说是再真实不过的享受,那是米饭所缺乏的。所以我常常在学校的清真窗口出没,因为那里一整天都有我最喜爱的面饼,无论是豆沙饼还是葱花饼,我来者不拒。但是在众多的选择当中,最被我青睐的还是两块钱就能买一个的烤馕,好吃便宜分量足。假如你
曾有一次,与友人喝茶。   水刚注入壶中,便先侃侃而谈这泡茶叶之昂贵,攀比茶器之稀罕,并有各色仪式,一一做齐。然后再冲出茶汤,又做一番品饮的讲解。待到这杯茶到嘴边时,已经凉了。末了,友人还要求每个人分享感受,不可不讲,希望人人皆能从一杯茶中品出禅意。爱茶之心固可以理解,但在那一刻顿生困惑:什么时候喝茶变成一件这么复杂的事?   茶,人在草木间。喝茶,本就是一件小事。对于潮汕人来说,泡茶就是一件非常
钱钟书先生说:“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钱先生的这段话,成了经典,被广为引用。然而,如果钱先生是南宋人,哪怕是清朝人,肯定有人会跟他抬杠、较真。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曰:“至于饭,一日不可无,一生吃不厌。盖八珍乃奇味,饭乃正味也。”清代袁枚也有类似的主张:“饭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
多少年过去了,那张清瘦而严厉的,戴六百度黑边近视镜的女人的脸,仍时时浮现在我眼前,她就是我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老师。想起她,也就使我想起了一些关于橘皮的往事……   其实,校办工厂并非是今天的新事物。当年我的小学母校就有校办工厂,不过规模很小罢了,专从民间收集橘皮,烘干了,碾成粉,送到药厂去。所得加工费,用以补充学校的教学经费。   有一天,轮到我和我们班的几名同学,去那小厂房里义务劳动。一名同学问
上一个最喜欢的BBS论坛,读到名叫“真心小骗子”的网友的一个贴子,感动莫名。回到家,我居然从父亲那里讨要了一杯白酒,一饮而尽。父亲说:“心情不赖呀?”我说:“是啊,因为我看了一个好看的帖子。”那帖子是这样的:那天我在阅览室随意翻看杂志,见一个人径直走进来,被管理员叫住:“登记名字和卡号!”那人停住,有点不知所措:“我没有卡号。”“是这学校的吗?”管理员没有抬头,只是继续着手上的活。“不是。”“哪儿
这几天,我开始整理我爸写的回忆录。老人家因腰椎盘突出,下肢常疼痛难耐,已无法挪步。握笔的手,也虚弱得很。就在这样艰难的情形下,他硬是一笔一画,手写出四五万字的回忆录来。信纸上,繁体字与简体字混杂着,有的字,明显着力不够,飘浮着,我看得吃力。却也利于我放缓速度,一步一步,走在他曾走过的路上。“笃笃”声响,回荡在逝去的岁月里,也激荡在我的心里……曾经,他那么拼命和努力,为的只是三个字:活下去。一个平凡
在医院陪护岳母的时候,我见到了邻床那个患了肺癌的中年女人。   因为化疗,她的头顶光光的,脸上却不像其他病人那样愁苦,反而常常挂着笑容。仿佛在灰恹恹的病房里,忽然冒出来一抹春色来,让我不禁眼前一亮。   她跟我们聊天,说她曾经有一架很漂亮的钢琴,并教会了很多孩子弹钢琴,有的孩子还拿过奖呢!她骄傲地给我们看她修长的手指——那双白皙修长的手,上面布满了针孔。和她熟络后,知晓了为了给她治病,丈夫把她的钢
连翘,最早以诗歌的形式出现在《尔雅》里,以中药的形式出现在《神农本草经》里。几千年的岁月中,它带着一身的微寒和淡淡的苦涩,俯身劳苦大众,不分春夏秋冬,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不知化解了多少百姓的清寒与苦痛。   半生光陰,倏忽而过,以连翘为主要成份的银翘解毒片、VC银翘片作为清热解毒的家庭常用药,曾经终年在父母老屋破旧的柜子里备过,如今也在我漂亮的药箱里备着。儿子三四岁时,每遇鼻塞
逛书店,注意上一个人。他古怪的行为吸引了我的目光。   他围着书架转一圈,再转一圈,终于停下来,仰起头,目光定格在架上的一本書。   他又开始来回转动起脖子,目光在挑书的顾客身上游移。忽而触着我的目光,迟疑一下就移开了,继续左顾右盼。   他想做什么?这样想着,脑海里浮出两个字,偷书。但我不觉得他是坏人。   不经意又碰着他的目光,我用笑容示意他,需要我帮忙吗?他仿佛听见我的心声似的,朝我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