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各地涌现出许多新农村建设的优秀典范,以西部欠发达地区高寒边远村落、全国文明村——秦茂村为个案,探析扶贫推动式新农村建设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寻找其融入西部大开发、农村经济大发展的新路径,旨在为其他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模式参考与经验借鉴。
关键词:秦茂村;新农村建设;模式;经验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028-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在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全国出现了许多新农村建设的优秀示范村,为带动全国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模范带动作用。中央提出的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但对不同地区、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类型的农村而言,则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尤其是西部农村,基于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道路选择上,将有较大区别。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以全国文明村、陕西省2007年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陕西省商州区牧护关镇秦茂村为个案,对其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探析其发展模式,总结其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寻找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路径,旨在为其他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模式参考与经验借鉴。
一、时代变迁中的秦茂村
秦茂村是陕西省商州区牧护关镇所辖的一个自然行政村,地处秦岭之巅。改革开放之前,牧护关镇还未纳入城乡规划范围,秦茂村便不在规划管理之列,群众建房零乱,标准不一,基础设施薄弱,道路狭窄弯曲,雨天泥泞难行,环境卫生差,群众生活水平非常低。这里年平均气温在10.3℃左右,平均降雨量876毫米,常年多刮西北风,次为东南风,日照时间短,地势东高西低,沟壑纵横,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发展一直缓慢。1999年,全村275户1 095人,共有耕地533亩,林地6 424亩,人均不足半亩地,属商州区边远高寒贫困村。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该村紧抓发展机遇,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特别是1999年312国道蓝小公路从镇区穿过,为镇村与外界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牧护关镇再不是“云横秦岭马不前”的边陲小镇了,镇、村充分发挥“地处商州通往西安的中点”的区位优势,发展边贸经济,挖掘“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经济,开发项目,大搞建设,以旅游带动经济,促进三产蓬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2000年以来,秦茂村充分利用商州区扶贫重点村建设;通村水泥路、人畜饮水、农网改造工程;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狠抓主导产业发展,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使该村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速发展。秦茂村地处秦岭之巅,有五个自然行政村,2000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34元,人均占有粮230公斤,未解决温饱人口114户489人。2003年,全村共有贫困人口573人,粮食人均不足110公斤,人均纯收入634元;2005年人均纯收入1 800元;2006年,全村总收入210万元,粮食总产量285吨,人均纯收入1 830元,95%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目标;2007年人均收入3 100元[1]。
走进如今的商州区牧护关镇秦茂村,只见通村水泥路宽阔畅通,路旁绿化树四季常青,黄墙红顶的生态旅游度假村坐落于绿林之中,教学楼引人注目,户户农家乐时常有西安等地游客出入,村民们见人喜笑颜开。2005年成为全国文明村[2],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新农村建设规划示范村。
二、“秦茂村模式”的形成
秦茂村在近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根据该村特殊的人居环境和自然资源,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主体的愿望,创出了独具边远山区特色的“秦茂村模式”:“扶贫开发基础投入建设人居环境,招商引资主体参与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立足乡村优化资源打造农村特色品牌,建强堡垒科学发展巩固农村基础政权。”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入商第一村正在秦岭之巅崛起。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起始阶段是破解资金“瓶颈”,突破基础建设“屏障”。商州区牧护关镇秦茂村,是西安进入商洛的第一村,也是陕西省最早启动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之一。2001年起,秦茂村紧紧抓住商州区把该村列为持贫重点村这个难得机遇,以扶贫开发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按照“综合治理,整村推进”的原則,“围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移民搬迁、产业开发、社会事业、村容村貌、基层组织、劳务输出、旅游度假等项目进行实施”。把重点村建设与移民搬迁、以工代赈、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以及天然林保护等有机结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扶贫开发带动基础设施建设[3]。
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秦茂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秦茂村围绕党中央提出的“二十字”的总体要求,抓住商州区把该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这个机遇,从本村实际情况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建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活动中,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4]。
(一)休闲产业带动型
所谓“休闲产业带动型”就是指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通过集观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包括建立农业生态园、养殖场、采摘园、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学农教育基地、农艺园、民俗村等方式把乡村的发展与休闲产业的发展融为一体。
休闲产业带动要以城镇社区建设的理念来改造传统的村落,建设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要大力发展基础公共服务,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通讯信息、连锁超市和劳动就业服务等体系的建设;要形成富裕舒适的田园生活,积极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继承农村和睦亲近的邻里关系和优良纯朴的传统文化,保留山水交融的田园风光和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使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到有机地融合。
秦茂村地处秦岭之巅,位于商州区西北部,西邻西安市蓝田县,东接商州区黑龙口镇,312国道穿境而过。距西安市76公里,距商洛市区41公里。是西安进入商洛第一村,交通十分便捷。牧护关秦茂村属于黄河流域,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0.3℃左右,植被覆盖率达85%以上,适宜于各类动植物种类的生长,有“天然生物博物馆”、“天然园林”和“天然氧吧”的美称。秦茂村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是西安市的近郊花园,这里适宜搞生态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产业开发。
“农家乐”作为“休闲产业带动型”这种模式的典型,是中国农村革命与新经济的代表,集中地体现了现代经济学中的新观念与先进成分。2003年下半年,秦茂村“两委会”在该村基础设施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经过分析该村实际情况,认为秦茂村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为资源,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农家乐”作为秦茂村“休闲产业带动型”这种模式的典型来发展。在党员的带动下,农家乐由2003年底的10户发展到2005年的50多户。秦茂村“农家乐”从业人员是经过商州区有关部门严格培训,并发给农家乐经营户许可证,对经营者的服务态度、饭菜质量、价格、食品安全卫生等各项指标都有严格的要求。秦茂村的“农家乐”常年游人不断,是西安市及周边市区市民双休日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农家乐年户均收入1万多元。
秦茂村的“农家乐”开发出了极富牧护关地方特色的一系列餐饮食品:一年四季有百吃不厌的牧护关“洋芋糍粑”、秦岭之巅“红豆稀饭”、“牧护关豆腐干”等品牌;还有赋予季节性的“牧护关香菇”、秦岭腹地“酸菜杂面”、“牧护关紫豆角干面”、“文公乐大烩菜小吃”;“湘子笑杠子馍”、“秦岭散养鸡蛋”、“家养野味”等。
(二)度假旅游产业带动型
度假旅游产业带动型,这是指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通过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自然及生态优势,顺势借力,选点突破,以发展旅游及旅游产业为特色。发展旅游产业,需要有可以挖掘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还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另外也要有与旅游相配套的娱乐、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
秦茂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个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村、农业强村、旅游富村”之路。2003年,商州区将牧护关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列为“生态兴区”十大项目之一。该项目分为四大景区:秦茂村避暑度假区、天屏沟自然风光娱乐区、西沟“绿色食品基地”和韩愈祠、湘子洞人文景观游览区四部分。总投资1.8亿元,分4期5年建设。秦茂避暑度假村占地21 600平方米,通过引进外资建成欧式别墅30幢及餐饮、会议、康乐中心。位于秦茂村西侧1.5公里处的天屏沟自然风光娱乐区,沟全长6公里,因悬崖对峙,天高云淡,恰似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一座天然屏障而得名。天屏沟景区除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以外,主要有高山滑雪(草)场、民用枪射击俱乐部、攀崖、垂钓园、烧烤野餐场等娱乐项目。西沟“绿色食品基地”均采取无公害种植方法,使所有出产的农作物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具有参与性和观赏性的生态农业观光,使游客在自采自摘的劳作过程中享受回归自然的田园乐趣。一期工程休闲度假村,天屏沟滑雪场于2006底投入运营。
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秦茂村的旅游产业注入了文化元素,吸引了八方游客。“韩愈祠”与“湘子洞”遥相呼应,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文公,路过牧护关秦岭之巅,被这里的雄奇景色所吸引,由感而发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著名诗篇。后来牧护关的民众为怀念韩文公,在秦岭之巅建造韩愈祠,历朝历代均有扩建,现存石碑一百多块。牧护关还相传是八仙之一韩湘子在此修道成仙之地,洞内有韩湘子修道的石桌石凳、圣水池等遗迹。祠前岩壁上的那棵蟠龙松,历经千年,依然青翠,笑迎游人,倾诉沧桑。
三、秦茂村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虽然中国西部农村地域广阔,村与村之间的发展基础各有不同,但榜样和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看到地区间差异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各地新农村建设存在一定共性,不断总结典型经验并加以推广,为西部农村具有相似条件的地区提供示范和榜样[5]。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之一的秦茂村,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科学规划、产业带动、农民参与”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为西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和推广的典型经验。
(一)政府引导、扶贫开发、基础突破
秦茂村在1999年前213國道蓝小段(蓝田至商州小商原)未开通时,这里交通十分不变,经济落后,村民生存环境差。1999年10月,商州区委区政府抓住312国道蓝小段开通的历史机遇,科学决策,从改变基础设施入手,以改变村容、村貌、文明习惯为突破口,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到2003年,全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突破性变化,新农村建设的雏型正在形成。
(二)科学规划、主体参与、产业带动
2006年,秦茂村被上州区政府确定为首个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并且把该村定位为“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动型”新农村。引进“外资”新建了30幢别墅,发展规范化农家乐50多户。通过农家乐这种载体,延伸了农村餐饮业链条,开发了农村可利用的再生资源,提高了农民经营农家乐的机会成本,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信心,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2006年7月12日秦茂村新农村建设规划通过了陕西省建设厅专家组的评审。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村镇规划示范村。
(三)建强堡垒,用基层党组织的“五好”和“三力”为新农村建设“导航”
村级阵地建设是建设新农村、巩固基层政权的基础。2001年,王汉娃担任秦茂村村支书后,从抓班子建设入手,围绕创建“五个好”党支部:有一个好支书,创一条好的致富路子,建一个好的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好的工作作风,有一个好班子,很快激发了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秦茂村党支部按照“完善提高上档次,扩大规模强功能”的建设思路,投资新建了党员活动中心。围绕建好党员活动中心、群众议事中心、服务群众中心的指导思想,把党员活动阵地建设与农民教育培训中心、民主议事厅、联系群众工作室、村卫生室、文化图书室、村级幼儿园、村民休闲健身设施等建设结合起来,提高整体功能,发挥综合效益,使村级活动场所成了党员活动的平台、群众致富的学校、文化生活的舞台、民主议事的课堂、社会治安的“110”、和谐村庄的动力源。此外,还不断完善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实施阳光村务,开展廉洁新风进村入户和廉政文化活动,使村务政务公开透明,群众信任,党组织的“三力”不断增强[6]。
关键词:秦茂村;新农村建设;模式;经验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028-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在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全国出现了许多新农村建设的优秀示范村,为带动全国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模范带动作用。中央提出的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但对不同地区、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类型的农村而言,则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尤其是西部农村,基于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道路选择上,将有较大区别。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以全国文明村、陕西省2007年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陕西省商州区牧护关镇秦茂村为个案,对其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探析其发展模式,总结其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寻找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路径,旨在为其他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模式参考与经验借鉴。
一、时代变迁中的秦茂村
秦茂村是陕西省商州区牧护关镇所辖的一个自然行政村,地处秦岭之巅。改革开放之前,牧护关镇还未纳入城乡规划范围,秦茂村便不在规划管理之列,群众建房零乱,标准不一,基础设施薄弱,道路狭窄弯曲,雨天泥泞难行,环境卫生差,群众生活水平非常低。这里年平均气温在10.3℃左右,平均降雨量876毫米,常年多刮西北风,次为东南风,日照时间短,地势东高西低,沟壑纵横,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发展一直缓慢。1999年,全村275户1 095人,共有耕地533亩,林地6 424亩,人均不足半亩地,属商州区边远高寒贫困村。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该村紧抓发展机遇,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特别是1999年312国道蓝小公路从镇区穿过,为镇村与外界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牧护关镇再不是“云横秦岭马不前”的边陲小镇了,镇、村充分发挥“地处商州通往西安的中点”的区位优势,发展边贸经济,挖掘“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经济,开发项目,大搞建设,以旅游带动经济,促进三产蓬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2000年以来,秦茂村充分利用商州区扶贫重点村建设;通村水泥路、人畜饮水、农网改造工程;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狠抓主导产业发展,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使该村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速发展。秦茂村地处秦岭之巅,有五个自然行政村,2000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34元,人均占有粮230公斤,未解决温饱人口114户489人。2003年,全村共有贫困人口573人,粮食人均不足110公斤,人均纯收入634元;2005年人均纯收入1 800元;2006年,全村总收入210万元,粮食总产量285吨,人均纯收入1 830元,95%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目标;2007年人均收入3 100元[1]。
走进如今的商州区牧护关镇秦茂村,只见通村水泥路宽阔畅通,路旁绿化树四季常青,黄墙红顶的生态旅游度假村坐落于绿林之中,教学楼引人注目,户户农家乐时常有西安等地游客出入,村民们见人喜笑颜开。2005年成为全国文明村[2],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新农村建设规划示范村。
二、“秦茂村模式”的形成
秦茂村在近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根据该村特殊的人居环境和自然资源,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主体的愿望,创出了独具边远山区特色的“秦茂村模式”:“扶贫开发基础投入建设人居环境,招商引资主体参与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立足乡村优化资源打造农村特色品牌,建强堡垒科学发展巩固农村基础政权。”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入商第一村正在秦岭之巅崛起。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起始阶段是破解资金“瓶颈”,突破基础建设“屏障”。商州区牧护关镇秦茂村,是西安进入商洛的第一村,也是陕西省最早启动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之一。2001年起,秦茂村紧紧抓住商州区把该村列为持贫重点村这个难得机遇,以扶贫开发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按照“综合治理,整村推进”的原則,“围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移民搬迁、产业开发、社会事业、村容村貌、基层组织、劳务输出、旅游度假等项目进行实施”。把重点村建设与移民搬迁、以工代赈、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以及天然林保护等有机结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扶贫开发带动基础设施建设[3]。
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秦茂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秦茂村围绕党中央提出的“二十字”的总体要求,抓住商州区把该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这个机遇,从本村实际情况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建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活动中,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4]。
(一)休闲产业带动型
所谓“休闲产业带动型”就是指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通过集观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包括建立农业生态园、养殖场、采摘园、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学农教育基地、农艺园、民俗村等方式把乡村的发展与休闲产业的发展融为一体。
休闲产业带动要以城镇社区建设的理念来改造传统的村落,建设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要大力发展基础公共服务,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通讯信息、连锁超市和劳动就业服务等体系的建设;要形成富裕舒适的田园生活,积极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继承农村和睦亲近的邻里关系和优良纯朴的传统文化,保留山水交融的田园风光和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使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到有机地融合。
秦茂村地处秦岭之巅,位于商州区西北部,西邻西安市蓝田县,东接商州区黑龙口镇,312国道穿境而过。距西安市76公里,距商洛市区41公里。是西安进入商洛第一村,交通十分便捷。牧护关秦茂村属于黄河流域,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0.3℃左右,植被覆盖率达85%以上,适宜于各类动植物种类的生长,有“天然生物博物馆”、“天然园林”和“天然氧吧”的美称。秦茂村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是西安市的近郊花园,这里适宜搞生态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产业开发。
“农家乐”作为“休闲产业带动型”这种模式的典型,是中国农村革命与新经济的代表,集中地体现了现代经济学中的新观念与先进成分。2003年下半年,秦茂村“两委会”在该村基础设施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经过分析该村实际情况,认为秦茂村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为资源,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农家乐”作为秦茂村“休闲产业带动型”这种模式的典型来发展。在党员的带动下,农家乐由2003年底的10户发展到2005年的50多户。秦茂村“农家乐”从业人员是经过商州区有关部门严格培训,并发给农家乐经营户许可证,对经营者的服务态度、饭菜质量、价格、食品安全卫生等各项指标都有严格的要求。秦茂村的“农家乐”常年游人不断,是西安市及周边市区市民双休日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农家乐年户均收入1万多元。
秦茂村的“农家乐”开发出了极富牧护关地方特色的一系列餐饮食品:一年四季有百吃不厌的牧护关“洋芋糍粑”、秦岭之巅“红豆稀饭”、“牧护关豆腐干”等品牌;还有赋予季节性的“牧护关香菇”、秦岭腹地“酸菜杂面”、“牧护关紫豆角干面”、“文公乐大烩菜小吃”;“湘子笑杠子馍”、“秦岭散养鸡蛋”、“家养野味”等。
(二)度假旅游产业带动型
度假旅游产业带动型,这是指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通过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自然及生态优势,顺势借力,选点突破,以发展旅游及旅游产业为特色。发展旅游产业,需要有可以挖掘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还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另外也要有与旅游相配套的娱乐、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
秦茂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个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村、农业强村、旅游富村”之路。2003年,商州区将牧护关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列为“生态兴区”十大项目之一。该项目分为四大景区:秦茂村避暑度假区、天屏沟自然风光娱乐区、西沟“绿色食品基地”和韩愈祠、湘子洞人文景观游览区四部分。总投资1.8亿元,分4期5年建设。秦茂避暑度假村占地21 600平方米,通过引进外资建成欧式别墅30幢及餐饮、会议、康乐中心。位于秦茂村西侧1.5公里处的天屏沟自然风光娱乐区,沟全长6公里,因悬崖对峙,天高云淡,恰似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一座天然屏障而得名。天屏沟景区除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以外,主要有高山滑雪(草)场、民用枪射击俱乐部、攀崖、垂钓园、烧烤野餐场等娱乐项目。西沟“绿色食品基地”均采取无公害种植方法,使所有出产的农作物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具有参与性和观赏性的生态农业观光,使游客在自采自摘的劳作过程中享受回归自然的田园乐趣。一期工程休闲度假村,天屏沟滑雪场于2006底投入运营。
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秦茂村的旅游产业注入了文化元素,吸引了八方游客。“韩愈祠”与“湘子洞”遥相呼应,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文公,路过牧护关秦岭之巅,被这里的雄奇景色所吸引,由感而发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著名诗篇。后来牧护关的民众为怀念韩文公,在秦岭之巅建造韩愈祠,历朝历代均有扩建,现存石碑一百多块。牧护关还相传是八仙之一韩湘子在此修道成仙之地,洞内有韩湘子修道的石桌石凳、圣水池等遗迹。祠前岩壁上的那棵蟠龙松,历经千年,依然青翠,笑迎游人,倾诉沧桑。
三、秦茂村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虽然中国西部农村地域广阔,村与村之间的发展基础各有不同,但榜样和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看到地区间差异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各地新农村建设存在一定共性,不断总结典型经验并加以推广,为西部农村具有相似条件的地区提供示范和榜样[5]。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之一的秦茂村,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科学规划、产业带动、农民参与”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为西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和推广的典型经验。
(一)政府引导、扶贫开发、基础突破
秦茂村在1999年前213國道蓝小段(蓝田至商州小商原)未开通时,这里交通十分不变,经济落后,村民生存环境差。1999年10月,商州区委区政府抓住312国道蓝小段开通的历史机遇,科学决策,从改变基础设施入手,以改变村容、村貌、文明习惯为突破口,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到2003年,全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突破性变化,新农村建设的雏型正在形成。
(二)科学规划、主体参与、产业带动
2006年,秦茂村被上州区政府确定为首个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并且把该村定位为“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动型”新农村。引进“外资”新建了30幢别墅,发展规范化农家乐50多户。通过农家乐这种载体,延伸了农村餐饮业链条,开发了农村可利用的再生资源,提高了农民经营农家乐的机会成本,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信心,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2006年7月12日秦茂村新农村建设规划通过了陕西省建设厅专家组的评审。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村镇规划示范村。
(三)建强堡垒,用基层党组织的“五好”和“三力”为新农村建设“导航”
村级阵地建设是建设新农村、巩固基层政权的基础。2001年,王汉娃担任秦茂村村支书后,从抓班子建设入手,围绕创建“五个好”党支部:有一个好支书,创一条好的致富路子,建一个好的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好的工作作风,有一个好班子,很快激发了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秦茂村党支部按照“完善提高上档次,扩大规模强功能”的建设思路,投资新建了党员活动中心。围绕建好党员活动中心、群众议事中心、服务群众中心的指导思想,把党员活动阵地建设与农民教育培训中心、民主议事厅、联系群众工作室、村卫生室、文化图书室、村级幼儿园、村民休闲健身设施等建设结合起来,提高整体功能,发挥综合效益,使村级活动场所成了党员活动的平台、群众致富的学校、文化生活的舞台、民主议事的课堂、社会治安的“110”、和谐村庄的动力源。此外,还不断完善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实施阳光村务,开展廉洁新风进村入户和廉政文化活动,使村务政务公开透明,群众信任,党组织的“三力”不断增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