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端,必将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上好课打下基础。所以说,精心设计历史课“导语”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我在历史教学中,笔者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设计“导语”。
一、复习导入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使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循序渐进的学习习惯,而且有利于他们牢固记忆知识。复习导入法在具体操作上一般是由教师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所设计的复习性导语应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以便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如《“伐无道,诛暴秦”》一课,可以这样开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秦朝。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出击匈奴,修筑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但是,今天我要告诉同学们,秦朝是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秦急剧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秦的暴政’。”这样的导语,既使学生复习掌握了旧的基础知识,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二、提问导入法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从疑问而始。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设问一般要注意两点:一是所提出的问题要有深意和新意,并且要和新课内容紧密相联,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二是结合教材重点,把新课中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句形式提出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如《“秦王扫六合”》一课的导语,可这样设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叫什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谁?他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设问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要求。
三、叙述故事导入法
当教师走进课堂,有的学生还未从课间的暄闹中回过神来,这时教师如果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段故事”,同学们马上就会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故事了。教师此时要抓住有利时机,让故事起牵线搭桥的作用,顺利导入新课。如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可先讲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可先讲一个塞尔维亚青年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故事。
用故事法引入新课时,要特别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趣味性,要切合课文内容,并且要分配好时间,以不影响新课的讲授为前提。
四、谈话讨论导入法
用谈话来导入新课,师生沟通比较自由,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在谈话的过程中描绘历史片断,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比如可以从大家都很熟悉的电影小说谈起,唤起学生的回忆,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导入新课。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通过对电影《火烧圆明园》的描述来开头。在讲授《三国鼎立》时,可通过对电视剧《三国演义》剧情的描述来引入。总之,现在有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历史课中要注意充分利用,以增强教学效果。
五、直观导入法
电化教育手段的普及,为新课导入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多媒体的运用,能使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讲《三国鼎立》时可投影显示一只三足鼎,鼎足标上魏、蜀、吴,并在旁边配以地图轮廓,然后结合投影解释“鼎立”的含意,由此导入新课。
另外,也可利用图片资料导入新课。如讲《中外的交往和冲突》一课,可从《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入手,提出问题:“第一枚邮票上的人物是谁?另三枚邮票上的友好国家又在哪里?”然后,教师指出明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此导入新课。
六、诗词典故引入法
依据教材内容精选与历史课文有联系的诗词典故补充讲解,能令学生枯燥之感全无,对教材的理解也就顺畅多了。如讲“赤壁之战”这部分知识时,可抄录李白的《赤壁送别歌》:“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可有力渲染赤壁之战激烈壮观的战争气氛,吸引同学们学习赤壁之战的具体内容。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成语典故,运用得当,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历史知识。如讲“巨鹿之战”这部分知识时,可用“破釜沉舟、以一当十、所向披靡”等成语引入,讲“淝水之战”这部分知识时,可从“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典故开始。
在历史教学中,准确恰当地运用诗词典故导入新课,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并提高其文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历史课的导入当然不限于这几种方法。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运用心理学上的迁移原理,使学生调动所储备的知识对所学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教无定法,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来开展教学。
一、复习导入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使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循序渐进的学习习惯,而且有利于他们牢固记忆知识。复习导入法在具体操作上一般是由教师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所设计的复习性导语应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以便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如《“伐无道,诛暴秦”》一课,可以这样开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秦朝。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出击匈奴,修筑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但是,今天我要告诉同学们,秦朝是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秦急剧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秦的暴政’。”这样的导语,既使学生复习掌握了旧的基础知识,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二、提问导入法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从疑问而始。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设问一般要注意两点:一是所提出的问题要有深意和新意,并且要和新课内容紧密相联,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二是结合教材重点,把新课中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句形式提出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如《“秦王扫六合”》一课的导语,可这样设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叫什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谁?他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设问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要求。
三、叙述故事导入法
当教师走进课堂,有的学生还未从课间的暄闹中回过神来,这时教师如果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段故事”,同学们马上就会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故事了。教师此时要抓住有利时机,让故事起牵线搭桥的作用,顺利导入新课。如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可先讲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可先讲一个塞尔维亚青年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故事。
用故事法引入新课时,要特别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趣味性,要切合课文内容,并且要分配好时间,以不影响新课的讲授为前提。
四、谈话讨论导入法
用谈话来导入新课,师生沟通比较自由,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在谈话的过程中描绘历史片断,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比如可以从大家都很熟悉的电影小说谈起,唤起学生的回忆,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导入新课。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通过对电影《火烧圆明园》的描述来开头。在讲授《三国鼎立》时,可通过对电视剧《三国演义》剧情的描述来引入。总之,现在有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历史课中要注意充分利用,以增强教学效果。
五、直观导入法
电化教育手段的普及,为新课导入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多媒体的运用,能使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讲《三国鼎立》时可投影显示一只三足鼎,鼎足标上魏、蜀、吴,并在旁边配以地图轮廓,然后结合投影解释“鼎立”的含意,由此导入新课。
另外,也可利用图片资料导入新课。如讲《中外的交往和冲突》一课,可从《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入手,提出问题:“第一枚邮票上的人物是谁?另三枚邮票上的友好国家又在哪里?”然后,教师指出明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此导入新课。
六、诗词典故引入法
依据教材内容精选与历史课文有联系的诗词典故补充讲解,能令学生枯燥之感全无,对教材的理解也就顺畅多了。如讲“赤壁之战”这部分知识时,可抄录李白的《赤壁送别歌》:“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可有力渲染赤壁之战激烈壮观的战争气氛,吸引同学们学习赤壁之战的具体内容。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成语典故,运用得当,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历史知识。如讲“巨鹿之战”这部分知识时,可用“破釜沉舟、以一当十、所向披靡”等成语引入,讲“淝水之战”这部分知识时,可从“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典故开始。
在历史教学中,准确恰当地运用诗词典故导入新课,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并提高其文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历史课的导入当然不限于这几种方法。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运用心理学上的迁移原理,使学生调动所储备的知识对所学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教无定法,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来开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