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国初冬,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后勤应急保障综合演练在辽西群山雪野中拉开序幕。战火硝烟中,一支身披“红十字”的绿色方舱队伍格外引人注目。
这支队伍就是沈阳军区后勤应急保障旅卫生营,是抽组二0一医院建成的。历经55个小时的综合演练之后,专家评估:卫生营经过10年的建设,已初步形成快速转换、指挥控制、应急机动、野战防护、遂行保障、独立保障“六个能力”。
新装备——
“野战方舱”入列,“帐篷医院”退伍
14时许,茫茫群山中传来阵阵警报。顷刻间,天上战机轰鸣,山间炮声隆隆。“战斗”打响了,各个后勤保障队伍一片繁忙。弹药补充、油料运输、食品发放……
随着现场解说员的指点,人们发现,在远处的山谷中,一条悄然出现的“绿色长龙”,正在演绎着“变形金刚”的本领——仅用不大的工夫,17辆运输车卸载的21个医疗方舱就在一片开阔地上组成了一座长40米、宽30米的“野战流动医院”。
野战急救车、运血车、防疫车往来穿梭,医护人员忙而有序,不时把“伤员”送入方舱。现场指挥的二O一医院院长王放鸣、政委侯树民告诉记者:“在卫生营,担架、帐篷早已被‘方舱式野战医院’所取代,现在的野战卫勤保障装备今非昔比。”
这座刚刚搭建起来的“野战医院”,由手术舱、术前准备舱、急救舱、X线舱、临床检验舱、药械供应舱、技术保障舱等21个方舱组成,里面的医疗设备都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是我军历时5年时间研制出的第一套“野战机动医疗系统”,整个系统可以采用海、陆、空等运输方式进行远距离机动,数小时便可使整套方舱从转移状态变为工作状态,两小时就可展开形成一座拥有100张床位、昼夜通过300名伤病员的“野战医院”。
突然,前方传来指令,要求卫生营快速撤收。运输车、叉车、吊车一阵轰隆,一座现代化的野战医院成为变成“一字长龙”,向新的“战场”驶去……
新手段——
伤员“一卡通”,会诊“可视化”
雪野上又扎起一座身背“红十字”的“新营盘”。“嘟——嘟——”某机械化师前方救护所传来信息:20名伤员即将后送卫生营。
“请各功能舱做好接收伤员准备。”营指挥员话音刚落,数台野战急救车已驶入伤员分类场。“伤员”被抬下车后,只见护士熟练地把手伸进每人的左上衣口袋,快速掏出伤员信息卡,用军事医学术语讲,这张“卡”应该叫“电子伤票”。护士手拿一个手机大小、连接在“笔记本”电脑上的“读卡器”,插入“电子伤票”电脑上马上显示出“伤员”的自然情况、伤情、伤部和伤类等信息。数据被采集后,电脑自动进行分类统计,并把信息传到各舱室,各舱室迅速形成“电子病例”,开始分类救治。从“伤员”下车到救治展开,整个过程仅用5分钟。
卫生营指挥所的三个等离子大屏幕清晰地“显示”着各舱室的救治“实况”。这套实时指挥监控系统,实现了指挥方舱与各作业方舱之间的音频、视频双向传输。卫勤指挥员通过可视系统,随时对卫勤、人力、物力、运力进行科学调整,并解答各舱室遇到的疑难问题。这时,一名腹部炸伤的“伤员”出现胆管破裂,现场实施手术的医生请求远程医疗支援。指挥所迅速接通远程无线医疗会诊系统,这套系统与军地80多家大型医院相连,瞬间就得到了支持援助……
新战法——
你打什么仗,我使什么招
记者跟随卫生营一路北上,快速开进、待机集结、伪装构工、展开救治、转移撤收……随时有“敌情”,处处有“险情”。面对这种近乎“刁难”的摔打,卫生营百余名官兵得心应手,处置果断。
在指挥方舱的“笔记本”电脑里,记者发现了他们“处乱不惊”的“法宝”——他们针对现代战争特点探索的4大类30多种卫勤保障战备预案;机动保障、防空袭保障、立体保障、海上保障等数十种信息化条件下卫勤保障新模式;新武器伤的诊断、分类、救治、防护等20多种卫勤保障新方法;全部拉动、部分拉动、防空、维稳、应突等13万字的卫勤保障方舱抽组规范。除此之外,电脑上还存有他们用多年时间勘测制作的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的立体“电子地形图”。部队机动到哪里,哪里可以“安营扎寨”,打开电脑,一目了然。
这个卫生营组建于1994年,人员过百。组建第一课就是感受“战场”、感受“机械化”、感受“信息化”。在与之相邻的某机械化集团军各个训练场上,“白衣战士”的身影随处可见,每年至少要完成60個训练日,其中快速拉动演练就占20个训练日。
为了提高战时保障能力,他们把陆、海、空、武警等10多家师以上单位请到医院,主动“挂钩”,承担这些单位演练时的卫勤保障任务。每进行一次“战斗”,他们就对自己的“看家本领”进行一次否定:常规武器损伤和野战外科救治是卫生营的“拿手戏”,他们及时从这个“舞台”上跳下来,从常规武器伤单课题训练向高新技术武器伤多课题综合训练转变,从白天预定地点、已知想定的演练向在各种复杂气候条件、陌生环境下应急机动保障演练转变……
朝阳初升,硝烟散尽。3天来,卫生营转战群山雪野,用55个小时演示了6个实战课题11个训练课曰。在应急保障旅导演部,记者看到专家们正在按照军区《战役勤应急保障力量保障能力评估实施细则》给各个保障分队打分。卫生营获得高分。
这支队伍就是沈阳军区后勤应急保障旅卫生营,是抽组二0一医院建成的。历经55个小时的综合演练之后,专家评估:卫生营经过10年的建设,已初步形成快速转换、指挥控制、应急机动、野战防护、遂行保障、独立保障“六个能力”。
新装备——
“野战方舱”入列,“帐篷医院”退伍
14时许,茫茫群山中传来阵阵警报。顷刻间,天上战机轰鸣,山间炮声隆隆。“战斗”打响了,各个后勤保障队伍一片繁忙。弹药补充、油料运输、食品发放……
随着现场解说员的指点,人们发现,在远处的山谷中,一条悄然出现的“绿色长龙”,正在演绎着“变形金刚”的本领——仅用不大的工夫,17辆运输车卸载的21个医疗方舱就在一片开阔地上组成了一座长40米、宽30米的“野战流动医院”。
野战急救车、运血车、防疫车往来穿梭,医护人员忙而有序,不时把“伤员”送入方舱。现场指挥的二O一医院院长王放鸣、政委侯树民告诉记者:“在卫生营,担架、帐篷早已被‘方舱式野战医院’所取代,现在的野战卫勤保障装备今非昔比。”
这座刚刚搭建起来的“野战医院”,由手术舱、术前准备舱、急救舱、X线舱、临床检验舱、药械供应舱、技术保障舱等21个方舱组成,里面的医疗设备都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是我军历时5年时间研制出的第一套“野战机动医疗系统”,整个系统可以采用海、陆、空等运输方式进行远距离机动,数小时便可使整套方舱从转移状态变为工作状态,两小时就可展开形成一座拥有100张床位、昼夜通过300名伤病员的“野战医院”。
突然,前方传来指令,要求卫生营快速撤收。运输车、叉车、吊车一阵轰隆,一座现代化的野战医院成为变成“一字长龙”,向新的“战场”驶去……
新手段——
伤员“一卡通”,会诊“可视化”
雪野上又扎起一座身背“红十字”的“新营盘”。“嘟——嘟——”某机械化师前方救护所传来信息:20名伤员即将后送卫生营。
“请各功能舱做好接收伤员准备。”营指挥员话音刚落,数台野战急救车已驶入伤员分类场。“伤员”被抬下车后,只见护士熟练地把手伸进每人的左上衣口袋,快速掏出伤员信息卡,用军事医学术语讲,这张“卡”应该叫“电子伤票”。护士手拿一个手机大小、连接在“笔记本”电脑上的“读卡器”,插入“电子伤票”电脑上马上显示出“伤员”的自然情况、伤情、伤部和伤类等信息。数据被采集后,电脑自动进行分类统计,并把信息传到各舱室,各舱室迅速形成“电子病例”,开始分类救治。从“伤员”下车到救治展开,整个过程仅用5分钟。
卫生营指挥所的三个等离子大屏幕清晰地“显示”着各舱室的救治“实况”。这套实时指挥监控系统,实现了指挥方舱与各作业方舱之间的音频、视频双向传输。卫勤指挥员通过可视系统,随时对卫勤、人力、物力、运力进行科学调整,并解答各舱室遇到的疑难问题。这时,一名腹部炸伤的“伤员”出现胆管破裂,现场实施手术的医生请求远程医疗支援。指挥所迅速接通远程无线医疗会诊系统,这套系统与军地80多家大型医院相连,瞬间就得到了支持援助……
新战法——
你打什么仗,我使什么招
记者跟随卫生营一路北上,快速开进、待机集结、伪装构工、展开救治、转移撤收……随时有“敌情”,处处有“险情”。面对这种近乎“刁难”的摔打,卫生营百余名官兵得心应手,处置果断。
在指挥方舱的“笔记本”电脑里,记者发现了他们“处乱不惊”的“法宝”——他们针对现代战争特点探索的4大类30多种卫勤保障战备预案;机动保障、防空袭保障、立体保障、海上保障等数十种信息化条件下卫勤保障新模式;新武器伤的诊断、分类、救治、防护等20多种卫勤保障新方法;全部拉动、部分拉动、防空、维稳、应突等13万字的卫勤保障方舱抽组规范。除此之外,电脑上还存有他们用多年时间勘测制作的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的立体“电子地形图”。部队机动到哪里,哪里可以“安营扎寨”,打开电脑,一目了然。
这个卫生营组建于1994年,人员过百。组建第一课就是感受“战场”、感受“机械化”、感受“信息化”。在与之相邻的某机械化集团军各个训练场上,“白衣战士”的身影随处可见,每年至少要完成60個训练日,其中快速拉动演练就占20个训练日。
为了提高战时保障能力,他们把陆、海、空、武警等10多家师以上单位请到医院,主动“挂钩”,承担这些单位演练时的卫勤保障任务。每进行一次“战斗”,他们就对自己的“看家本领”进行一次否定:常规武器损伤和野战外科救治是卫生营的“拿手戏”,他们及时从这个“舞台”上跳下来,从常规武器伤单课题训练向高新技术武器伤多课题综合训练转变,从白天预定地点、已知想定的演练向在各种复杂气候条件、陌生环境下应急机动保障演练转变……
朝阳初升,硝烟散尽。3天来,卫生营转战群山雪野,用55个小时演示了6个实战课题11个训练课曰。在应急保障旅导演部,记者看到专家们正在按照军区《战役勤应急保障力量保障能力评估实施细则》给各个保障分队打分。卫生营获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