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中,音乐课程在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小学的音乐教育中以游戏为载体,巩固知识并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推动学生更深层次的音乐学习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中,提出如何运用游戏教学获得高效质量的音乐教学成果,为广大教学者提出更多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借鉴。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游戏模式;创造性思维;综合素养
一、节奏训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原因,活泼好动,需要教师的有效带领,激发出他们对音乐的好奇心与兴趣。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星星》,学生拿杯子敲击,感受歌曲4/4拍的节奏,引导学生用杯子上下敲击拍出歌曲的强弱规律,这样的节奏感游戏训练渗透课堂,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音乐课堂参与度。
二、律动教学,启发创造性思维
律动就是用舞蹈以及肢体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情绪和意境,根据歌词与歌曲旋律的发展表现舞蹈动作。歌曲律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掌握,也让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在学生肢体律动的教学过程中,要选用生活中显而易见的题材,从细节处入手,更要结合音乐作品的特点,把握歌曲中的节拍、节奏,设计一些简单易懂的动作,更加便于学生将生活与音乐律动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音乐的律动美。例如:在学习《铁匠波尔卡》,在欣赏歌曲前,教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听边思考:同学们:“这段音乐你听到了什么特别的声音?铁匠们到底在干什么?”学生仔细聆听之后,进入歌曲情绪。教师引导学生:“铁匠们是怎么打铁的?”,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创作,再次欣赏音乐边听边律动,教师再选出表现突出的学生来表演,采用这组最有代表性的动作让全班同学模仿,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动作,编出了大铁匠和小铁匠的律动,学生跟着音乐把大铁匠、小铁匠打铁和拉风箱的过程用律动表现出来,最后再分组表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律动,同学互相配合,完成整首音乐律动。通过律动让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也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铁匠们的工作场景,能更容易更深入的学习,并且在律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四维,启发他们大胆的进行创作,还能培养了学生自信心和表现欲。
三、游戏角色扮演,增加音乐学习体验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育中,让学生在游戏模式中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并与“通感体验”相结合。在学习《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学完歌曲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一组扮演小熊,一组扮演洋娃娃,让学生跟随歌曲边唱边跳,“洋娃娃”和“小熊”跳起圆圈舞,在音乐的海洋中快乐起舞,学生从而进一步的巩固歌曲并在角色扮演中找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在学习《踩雨》时,让学生们分组进行歌曲的分角饰演,角色分雨中穿着雨衣的小孩子,设想所有的小学生站在雨中,跟随乐曲的旋律、速度及节拍变化,在雨中开心的玩耍,用脚踩水。在把所有的旋律与节拍表演完之后,向老师报告,老师把大家的队伍排列整齐之后,在轻快的节奏之中结束游戏。接着教师安排大家交流分享自身学习到的进行曲相关特色,并再次欣赏《踩雨》,进行巩固。角色扮演的游戏从而能切身处境的演绎歌曲,加深对不同种歌曲的理解。
四、游戏结合教学,巩固音乐课堂知识
在教学设计中增添游戏环节,能让学生有效的学习,并潜移默化的接受音乐知识,在无形中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例如:设计游戏《猜猜我是谁》,巩固学生在课堂中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相關知识。游戏中,先为学生完整播放歌曲,为学生展示著名的音乐家的图片。之后,教师将歌曲作者为不同的颜色,为学生连续播放分段的歌曲片段,根据老师的提示举起相应的音乐家颜色卡。之后,教师要在结束之后带动学生为自己鼓掌,说:大家真棒!完成了这么难的游戏。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海顿的故事》,让学生通过音乐家的背景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例如:在教学《找个音符当朋友》,教师组织学生玩寻找朋友的游戏:分发给学生写着不同音符的纸片,每个音符代表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围成圆圈手拉手唱这首歌,教师喊停时,学生要寻找此时游戏停时唱到的音符,让他们比谁找的最快,最慢的学生则要表演教学课堂中的歌曲或舞蹈,找到最快的学生有游戏胜利奖励,老师要给予胜利者适当鼓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到了课堂中。通过游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轻松的学习到知识,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集体的快乐能量,而且这种知识形成的记忆是比较长久不容易忘记,提高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并提高了积极参与性,获得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
结语
小学阶段是建立良好爱好与正确习惯的重要时期。在音乐教育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全方位的知识层面,不断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相信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与科学教学方法下,结合学生的积极配合学习,会使学生的音乐素养能力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琳.小学音乐课堂中音乐游戏的引入与设计[J]时代教育.2017年18期
[2]赵丽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音乐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游戏模式;创造性思维;综合素养
一、节奏训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原因,活泼好动,需要教师的有效带领,激发出他们对音乐的好奇心与兴趣。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星星》,学生拿杯子敲击,感受歌曲4/4拍的节奏,引导学生用杯子上下敲击拍出歌曲的强弱规律,这样的节奏感游戏训练渗透课堂,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音乐课堂参与度。
二、律动教学,启发创造性思维
律动就是用舞蹈以及肢体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情绪和意境,根据歌词与歌曲旋律的发展表现舞蹈动作。歌曲律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掌握,也让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在学生肢体律动的教学过程中,要选用生活中显而易见的题材,从细节处入手,更要结合音乐作品的特点,把握歌曲中的节拍、节奏,设计一些简单易懂的动作,更加便于学生将生活与音乐律动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音乐的律动美。例如:在学习《铁匠波尔卡》,在欣赏歌曲前,教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听边思考:同学们:“这段音乐你听到了什么特别的声音?铁匠们到底在干什么?”学生仔细聆听之后,进入歌曲情绪。教师引导学生:“铁匠们是怎么打铁的?”,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创作,再次欣赏音乐边听边律动,教师再选出表现突出的学生来表演,采用这组最有代表性的动作让全班同学模仿,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动作,编出了大铁匠和小铁匠的律动,学生跟着音乐把大铁匠、小铁匠打铁和拉风箱的过程用律动表现出来,最后再分组表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律动,同学互相配合,完成整首音乐律动。通过律动让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也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铁匠们的工作场景,能更容易更深入的学习,并且在律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四维,启发他们大胆的进行创作,还能培养了学生自信心和表现欲。
三、游戏角色扮演,增加音乐学习体验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育中,让学生在游戏模式中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并与“通感体验”相结合。在学习《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学完歌曲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一组扮演小熊,一组扮演洋娃娃,让学生跟随歌曲边唱边跳,“洋娃娃”和“小熊”跳起圆圈舞,在音乐的海洋中快乐起舞,学生从而进一步的巩固歌曲并在角色扮演中找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在学习《踩雨》时,让学生们分组进行歌曲的分角饰演,角色分雨中穿着雨衣的小孩子,设想所有的小学生站在雨中,跟随乐曲的旋律、速度及节拍变化,在雨中开心的玩耍,用脚踩水。在把所有的旋律与节拍表演完之后,向老师报告,老师把大家的队伍排列整齐之后,在轻快的节奏之中结束游戏。接着教师安排大家交流分享自身学习到的进行曲相关特色,并再次欣赏《踩雨》,进行巩固。角色扮演的游戏从而能切身处境的演绎歌曲,加深对不同种歌曲的理解。
四、游戏结合教学,巩固音乐课堂知识
在教学设计中增添游戏环节,能让学生有效的学习,并潜移默化的接受音乐知识,在无形中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例如:设计游戏《猜猜我是谁》,巩固学生在课堂中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相關知识。游戏中,先为学生完整播放歌曲,为学生展示著名的音乐家的图片。之后,教师将歌曲作者为不同的颜色,为学生连续播放分段的歌曲片段,根据老师的提示举起相应的音乐家颜色卡。之后,教师要在结束之后带动学生为自己鼓掌,说:大家真棒!完成了这么难的游戏。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海顿的故事》,让学生通过音乐家的背景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例如:在教学《找个音符当朋友》,教师组织学生玩寻找朋友的游戏:分发给学生写着不同音符的纸片,每个音符代表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围成圆圈手拉手唱这首歌,教师喊停时,学生要寻找此时游戏停时唱到的音符,让他们比谁找的最快,最慢的学生则要表演教学课堂中的歌曲或舞蹈,找到最快的学生有游戏胜利奖励,老师要给予胜利者适当鼓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到了课堂中。通过游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轻松的学习到知识,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集体的快乐能量,而且这种知识形成的记忆是比较长久不容易忘记,提高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并提高了积极参与性,获得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
结语
小学阶段是建立良好爱好与正确习惯的重要时期。在音乐教育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全方位的知识层面,不断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相信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与科学教学方法下,结合学生的积极配合学习,会使学生的音乐素养能力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琳.小学音乐课堂中音乐游戏的引入与设计[J]时代教育.2017年18期
[2]赵丽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音乐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