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根据对民办院校的就业意向调查,针对大学生就业意识滞后、专业归属感不强、信息获取困难等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民办院校;就业;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242-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大学生就业趋势日趋严峻。尤其对于民办三本院校的学生,就业问题犹如在夹缝中求生,显得更为艰难。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受到日益重视,但是结合三本院校实际,有针对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证研究较少,本文意在通过对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找出一致性的规律,作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依据,从而找到符合民办三本院校的职业指导的策略。
一、调查方法与内容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对象为应届毕业生,其中,本科学生383人,专科学生131人,专升本181人。参加就业意向调查人数为675人,发放问卷695份,回收问卷675份,回收率97.1%。
2.调查方法
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问题、对用人单位和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调查对象自愿的前提下回答问卷,然后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
3.调查内容
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表共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大学生基本情况。包括生源情况及基本的就业态度。第二,就业意向。包括就业单位类别、专业、工资要求等。第三,需要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帮助,包括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等。
二、调查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对现形势下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职业准备与职业取向调查现状总结如下。
1.农村的学生较多,学生就业意识较滞后
从生源地的数据来看,来自城市的学生占26%,县镇学生占25%,农村学生占49%,根据学生的来源情况,农村学生占一定的比例。学生的就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的推荐和人才招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家庭人际关系的资源得以帮扶。后者对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是客观现实的不足,他们是我们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中需要关心的群体。
另外,38%的学生认为,适合求职的时间是毕业前6个月,15%的学生认为是毕业前一年,18%的学生认为是论文答辩后,29%的学生认为是毕业前两个月。
2.服务基层意识薄弱,进入企业意向增长
从数据上来看,大学毕业后打算进入企业单位的占49%,基层就业(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干部、特岗教师、选调生等)的占13%,考研的占15%,考公务员的占11%,出国留学的占1%,自主创业的占5%,参军入伍的占1%,其他占4%。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准备进入企业的占近一半人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应该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吸纳人才主渠道,在发展空间、待遇和保障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断提高。
对于基层服务、考公务员、参军的人数相对较少,还要对这块加强教育引导,积极主动地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从多方面促进就业。
3.稳定的国企、事业单位工作对学生的吸引力最大
对于到基层就业,毕业生的态度:决心到基层就业的占10%,有可能到基层就业的占46%,暂时没有考虑的占33%,不会考虑到基层就业的占11%。从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有去基层工作的想法,但又不确定,我院还要对基层扶持教育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加大学生对服务基层的观念和意识。
对于考公务员,大部分学生的看法:非常支持,自己愿意参加,占总数的31%;支持,但自己不会参加的占51%;不支持的占14%;不了解的占12%。从数据来看,有1/3的学生支持并参与考试,有近一半的学生支持考试,说明大部分学生了解国家相关就业政策,考公务员回归理性。
最理想的工作单位,选择国家机关的占37%,选择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占18%,选择国有企业的占29%,选择三资企业的占8%,选择民营(私营)企业的占5%,选择其他的占4%。从数据来看学生还是很看重国有企、事业单位,选择前三项的比例超过了80%。学校及就业指导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基层做起,服务基层,多宣讲服务基层的政策,及从基层岗位到重要岗位的相互关系,为学生的理想就业与国家选拔合格人才创造条件。
4.就业地选择与就业薪资要求相统一,倾向技术岗位
毕业生选择一线、沿海、内地省会、中小城市及国家需要的边疆农村的分别是23%、22%、41%、17%、7%。依据就业地,薪资待遇选择800元、801—1201元、1 201—1 800元、1 801—2 500元、2 501—3 000元的比例分别为0、7%、45%、23%、25%。学生随着就业危机,能够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
5.从事对口专业意向不强烈,没有强烈的专业归属感
对于“你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吗?”表示愿意的占54%;不愿意的占10%;先在本专业干,再考虑转行的占26%;无所谓的占10%。
对于“你觉得你现在所学的专业课程能满足目标岗位的技能要求吗?”表示肯定可以的占11%,应该可以的占23%,不太清楚的占23%,也许不行的占43%。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所学不能满足岗位的技能要求。说明教育教学与现实的脱节,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较低,学生在校期间职业规划缺乏,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困难。
6.就业指导形式要求直接、就业信息获取困难
学生最倾向于学校以何种形式提供就业指导:有17%的学生认为专题讲座比较好,有44%的学生表示面对面咨询更好,有16%的学生认为系统授课较好,有23%的认为模拟招聘等活动较好,从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就业指导面对面,这样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直接咨询并得到解决。同时,也显示了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要增强,形式要多样,才能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的多元性需求。 在择业过程中,你最希望学校提供的服务:更多的公司介绍和招聘信息的占46%,更多的就业政策介绍的占21%,更多的有关面试等就业技巧讲座的占17%,更多优秀校友现身说法的占12%,其他的占4%。从数据分析,多数学生希望学校和学院能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而在择业过程中预计的最大困难,很多学生选择了缺乏实践经验、信息严重不足。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我院大学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与研究,认为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就业意识滞后、无专业归属感、职业信息获取困难等问题。学校须要加强就业指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培养专业人才。针对这些问题,对职业规划的指导工作提出如下思考与建议。
1.构建职业生涯辅导组织三级体系,协助学生成长
所谓三级辅导体系,即以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老师队伍为基础、全体高校辅导员为保障,职业咨询为辅助的三级体系。
学校负责加强职业生涯辅导队伍的建设,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立一支专家化、专业化的高校职业生涯辅导师资队伍[1]。他们应熟知生涯规划领域的最新成果,了解社会环境,这样才能够确保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专业性,使学生受到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为大学生实现学业、生活的自我规划奠定良好基础。他们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高度的责任心、广博的知识,与企业及社会团体有相当密切的接触和了解,能把最新的职业资讯传达给学生。
辅导员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职业目标选择,区分出学生个体不同的性格特点、发展水平,据此进行分类指导,完成对每个学生的职业认知、从业决策等多角度的评价和指导。
建立咨询室,辅助诊断与修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的工作人员便于与本行业内各部门、各单位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相关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各种核心职业能力,开展适合本专业特点的职业发展教育,发挥宏观指导和个别指导的辅助功能。
2.深入发挥社团的主体作用,推进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将学生社团纳入辅导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利用学生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指导其开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将辅导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之中,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会利.对推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11).
[责任编辑 王 佳]
关键词:民办院校;就业;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242-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大学生就业趋势日趋严峻。尤其对于民办三本院校的学生,就业问题犹如在夹缝中求生,显得更为艰难。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受到日益重视,但是结合三本院校实际,有针对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证研究较少,本文意在通过对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找出一致性的规律,作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依据,从而找到符合民办三本院校的职业指导的策略。
一、调查方法与内容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对象为应届毕业生,其中,本科学生383人,专科学生131人,专升本181人。参加就业意向调查人数为675人,发放问卷695份,回收问卷675份,回收率97.1%。
2.调查方法
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问题、对用人单位和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调查对象自愿的前提下回答问卷,然后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
3.调查内容
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表共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大学生基本情况。包括生源情况及基本的就业态度。第二,就业意向。包括就业单位类别、专业、工资要求等。第三,需要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帮助,包括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等。
二、调查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对现形势下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职业准备与职业取向调查现状总结如下。
1.农村的学生较多,学生就业意识较滞后
从生源地的数据来看,来自城市的学生占26%,县镇学生占25%,农村学生占49%,根据学生的来源情况,农村学生占一定的比例。学生的就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的推荐和人才招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家庭人际关系的资源得以帮扶。后者对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是客观现实的不足,他们是我们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中需要关心的群体。
另外,38%的学生认为,适合求职的时间是毕业前6个月,15%的学生认为是毕业前一年,18%的学生认为是论文答辩后,29%的学生认为是毕业前两个月。
2.服务基层意识薄弱,进入企业意向增长
从数据上来看,大学毕业后打算进入企业单位的占49%,基层就业(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干部、特岗教师、选调生等)的占13%,考研的占15%,考公务员的占11%,出国留学的占1%,自主创业的占5%,参军入伍的占1%,其他占4%。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准备进入企业的占近一半人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应该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吸纳人才主渠道,在发展空间、待遇和保障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断提高。
对于基层服务、考公务员、参军的人数相对较少,还要对这块加强教育引导,积极主动地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从多方面促进就业。
3.稳定的国企、事业单位工作对学生的吸引力最大
对于到基层就业,毕业生的态度:决心到基层就业的占10%,有可能到基层就业的占46%,暂时没有考虑的占33%,不会考虑到基层就业的占11%。从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有去基层工作的想法,但又不确定,我院还要对基层扶持教育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加大学生对服务基层的观念和意识。
对于考公务员,大部分学生的看法:非常支持,自己愿意参加,占总数的31%;支持,但自己不会参加的占51%;不支持的占14%;不了解的占12%。从数据来看,有1/3的学生支持并参与考试,有近一半的学生支持考试,说明大部分学生了解国家相关就业政策,考公务员回归理性。
最理想的工作单位,选择国家机关的占37%,选择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占18%,选择国有企业的占29%,选择三资企业的占8%,选择民营(私营)企业的占5%,选择其他的占4%。从数据来看学生还是很看重国有企、事业单位,选择前三项的比例超过了80%。学校及就业指导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基层做起,服务基层,多宣讲服务基层的政策,及从基层岗位到重要岗位的相互关系,为学生的理想就业与国家选拔合格人才创造条件。
4.就业地选择与就业薪资要求相统一,倾向技术岗位
毕业生选择一线、沿海、内地省会、中小城市及国家需要的边疆农村的分别是23%、22%、41%、17%、7%。依据就业地,薪资待遇选择800元、801—1201元、1 201—1 800元、1 801—2 500元、2 501—3 000元的比例分别为0、7%、45%、23%、25%。学生随着就业危机,能够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
5.从事对口专业意向不强烈,没有强烈的专业归属感
对于“你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吗?”表示愿意的占54%;不愿意的占10%;先在本专业干,再考虑转行的占26%;无所谓的占10%。
对于“你觉得你现在所学的专业课程能满足目标岗位的技能要求吗?”表示肯定可以的占11%,应该可以的占23%,不太清楚的占23%,也许不行的占43%。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所学不能满足岗位的技能要求。说明教育教学与现实的脱节,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较低,学生在校期间职业规划缺乏,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困难。
6.就业指导形式要求直接、就业信息获取困难
学生最倾向于学校以何种形式提供就业指导:有17%的学生认为专题讲座比较好,有44%的学生表示面对面咨询更好,有16%的学生认为系统授课较好,有23%的认为模拟招聘等活动较好,从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就业指导面对面,这样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直接咨询并得到解决。同时,也显示了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要增强,形式要多样,才能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的多元性需求。 在择业过程中,你最希望学校提供的服务:更多的公司介绍和招聘信息的占46%,更多的就业政策介绍的占21%,更多的有关面试等就业技巧讲座的占17%,更多优秀校友现身说法的占12%,其他的占4%。从数据分析,多数学生希望学校和学院能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而在择业过程中预计的最大困难,很多学生选择了缺乏实践经验、信息严重不足。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我院大学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与研究,认为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就业意识滞后、无专业归属感、职业信息获取困难等问题。学校须要加强就业指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培养专业人才。针对这些问题,对职业规划的指导工作提出如下思考与建议。
1.构建职业生涯辅导组织三级体系,协助学生成长
所谓三级辅导体系,即以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老师队伍为基础、全体高校辅导员为保障,职业咨询为辅助的三级体系。
学校负责加强职业生涯辅导队伍的建设,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立一支专家化、专业化的高校职业生涯辅导师资队伍[1]。他们应熟知生涯规划领域的最新成果,了解社会环境,这样才能够确保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专业性,使学生受到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为大学生实现学业、生活的自我规划奠定良好基础。他们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高度的责任心、广博的知识,与企业及社会团体有相当密切的接触和了解,能把最新的职业资讯传达给学生。
辅导员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职业目标选择,区分出学生个体不同的性格特点、发展水平,据此进行分类指导,完成对每个学生的职业认知、从业决策等多角度的评价和指导。
建立咨询室,辅助诊断与修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的工作人员便于与本行业内各部门、各单位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相关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各种核心职业能力,开展适合本专业特点的职业发展教育,发挥宏观指导和个别指导的辅助功能。
2.深入发挥社团的主体作用,推进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将学生社团纳入辅导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利用学生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指导其开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将辅导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之中,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会利.对推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11).
[责任编辑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