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
夏洪林,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紫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泰艺术家联合会名誉会长。
江苏宜兴丁山人。1987年起随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培源学艺,亲得蒋蓉大师指点,并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曹亚麟得意弟子;痴迷于紫砂工艺,收藏颇丰;通晓中国历代名壶制作工艺及真品特色,精于鉴赏;尤其在茶壶设计及泥料鉴别、配比方面功力深厚。1995年开设“藏宝陶艺”馆,任馆主,其所属“洪林壶工作室”自创的“洪林壶”品牌,近年来声名鹊起,多款作品获得国家级专业评比大奖。韩天衡、吴颐人、刘一闻、童衍方、戴敦邦、韩敏等书画印大家,以及石禅、徐之麾、吴承斌、刘波、徐谷甫、唐之鸣、杨剑等与其有密切的合作,将新时代的文人壶推向了新的高度。
“洪林壶”器型大气、典雅、色泽鲜艳、易养,受到文人雅士和收藏界人士的追捧,成为朵云轩、西泠印社以及全国多家大型企业的长期定点礼品。鉴于其为紫砂文化所做的努力,文化名人余秋雨、陈佩秋、沈鹏、陈鹏举,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觉醒、妙江、慧深、道慈,高僧道生,以及当代紫砂界泰斗徐汉棠等大师欣然为其题字,给予充分肯定。
当下,紫砂壶正经历着空前的大繁荣。古往今来,紫砂壶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被人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紫砂壶并拥有它,越来越多的人转而投身紫砂行业,短短两年间,制壶队伍从6万人迅速“扩编”达10万之众。在这浩浩荡荡的从业大军中,有人却在大好的“捞金”良机面前,选择了以守为攻,从以做市场销售为主转而以充电提升为主。他就是这几年越来越受到市场和行业认可和关注的夏洪林。
熟悉夏洪林的人都知道,上世纪90年代初他选择了到上海寻求发展的道路。这个在文化上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给了他大胸怀和大视野,也让他的学养,慢慢地开始进入收获期,备受书画篆刻艺术家、收藏界的重视,名声鹊起。但今年以来,尤其是2014年夏天他正式拜入中国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曹亚麟之后,他作为市场窗口的上海九星茶叶市场小店里,就很难再寻他踪迹,有朋友估摸,现在他可能仅百分之二三十的时间在店里。
对此,夏洪林介绍,他师父曹亚麟大师送过一幅他亲自书写的书法作品“腹有诗书气自华”给他,这给夏洪林的触动很大。其实,紫砂壶在逐步进入其光辉岁月时,由于制壶者学识修为眼界不够导致的作品境界不高的情况,夏洪林也是有所体会的,老师的一句话,让夏洪林觉得“功夫在诗外”,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提高自己,而不是只忙于茶壶本身。
有着《壶源》、《壶史》、《壶鉴》、《壶论》等大量著述的紫砂界前辈,宜兴壶公鲍建南是夏洪林的忘年交,从泥料、形制、传承等方面,夏洪林常常向他请教。此外,他让他工作室的成员仔细琢磨传统名作的精妙之处,他的妻子张勤卫甚至制作了一整套的曼生十八式。如此的劳心费力,夏洪林想的是一件事:“扶正固本”,他觉得,紫砂壶从诞生之日起一路走来,遥遥之路上浸润了有源可溯的美学理念,积淀了宝贵的技艺,创新绝不是搞怪,更不是任性。
此外,夏洪林不断求教于佛中高人以及书画印大家、文章圣手,在慢慢积累中,他对著名画家书法家的艺术面貌越来越熟悉,绝大多数的印章篆文已难不倒他。但凡哪位老师的点拨,即便有时候有悖于他已有的认识,他也会细细体会。他在工作室显眼的位置专门摆放了一架古琴,有会操琴者来访,他总要请人弹奏一二曲,请教曲子所表达的精神和内容。他觉得,艺术门类有别,境界上可能相通,营养或许就在其中慢慢积累了。同时,竹刻、玉雕、木雕等等都是他吸取养分的途径。
在不同泥料的表现效果,甚至同一泥料在不同窑温下的不同表现方面,他致力至深,花了大量精力烧制试片以取证。
2014年10月份举办的第16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夏洪林的大红袍《金钟壶》获评金奖。稍后的11月份,他在传统作品上通过调整创新而来的作品《汉君壶》在北京嘉德秋季拍卖中,被一至今不知姓名的藏家以23万元拍走。他说,《汉君壶》是他比较满意的作品之一,这次拍卖成绩,算是对他之前学艺道路的一个小结,同时也给他一个启发,只要是好作品,就算不是名家,市场也会认可。这两个成绩,夏洪林觉得是他“以守为攻”的初步成绩。他说,跟宜兴有着颇深渊源的东坡先生说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天天沉迷其中,的确未必能发现真谛。作为紫砂从业者,要回报紫砂给我们的福祉和恩典,就要有真正过硬的本领,这个本领不仅仅是有一双巧手,更应该有满腹的学问,而这条路,需要走很长。
夏洪林,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紫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泰艺术家联合会名誉会长。
江苏宜兴丁山人。1987年起随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培源学艺,亲得蒋蓉大师指点,并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曹亚麟得意弟子;痴迷于紫砂工艺,收藏颇丰;通晓中国历代名壶制作工艺及真品特色,精于鉴赏;尤其在茶壶设计及泥料鉴别、配比方面功力深厚。1995年开设“藏宝陶艺”馆,任馆主,其所属“洪林壶工作室”自创的“洪林壶”品牌,近年来声名鹊起,多款作品获得国家级专业评比大奖。韩天衡、吴颐人、刘一闻、童衍方、戴敦邦、韩敏等书画印大家,以及石禅、徐之麾、吴承斌、刘波、徐谷甫、唐之鸣、杨剑等与其有密切的合作,将新时代的文人壶推向了新的高度。
“洪林壶”器型大气、典雅、色泽鲜艳、易养,受到文人雅士和收藏界人士的追捧,成为朵云轩、西泠印社以及全国多家大型企业的长期定点礼品。鉴于其为紫砂文化所做的努力,文化名人余秋雨、陈佩秋、沈鹏、陈鹏举,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觉醒、妙江、慧深、道慈,高僧道生,以及当代紫砂界泰斗徐汉棠等大师欣然为其题字,给予充分肯定。
当下,紫砂壶正经历着空前的大繁荣。古往今来,紫砂壶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被人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紫砂壶并拥有它,越来越多的人转而投身紫砂行业,短短两年间,制壶队伍从6万人迅速“扩编”达10万之众。在这浩浩荡荡的从业大军中,有人却在大好的“捞金”良机面前,选择了以守为攻,从以做市场销售为主转而以充电提升为主。他就是这几年越来越受到市场和行业认可和关注的夏洪林。
熟悉夏洪林的人都知道,上世纪90年代初他选择了到上海寻求发展的道路。这个在文化上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给了他大胸怀和大视野,也让他的学养,慢慢地开始进入收获期,备受书画篆刻艺术家、收藏界的重视,名声鹊起。但今年以来,尤其是2014年夏天他正式拜入中国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曹亚麟之后,他作为市场窗口的上海九星茶叶市场小店里,就很难再寻他踪迹,有朋友估摸,现在他可能仅百分之二三十的时间在店里。
对此,夏洪林介绍,他师父曹亚麟大师送过一幅他亲自书写的书法作品“腹有诗书气自华”给他,这给夏洪林的触动很大。其实,紫砂壶在逐步进入其光辉岁月时,由于制壶者学识修为眼界不够导致的作品境界不高的情况,夏洪林也是有所体会的,老师的一句话,让夏洪林觉得“功夫在诗外”,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提高自己,而不是只忙于茶壶本身。
有着《壶源》、《壶史》、《壶鉴》、《壶论》等大量著述的紫砂界前辈,宜兴壶公鲍建南是夏洪林的忘年交,从泥料、形制、传承等方面,夏洪林常常向他请教。此外,他让他工作室的成员仔细琢磨传统名作的精妙之处,他的妻子张勤卫甚至制作了一整套的曼生十八式。如此的劳心费力,夏洪林想的是一件事:“扶正固本”,他觉得,紫砂壶从诞生之日起一路走来,遥遥之路上浸润了有源可溯的美学理念,积淀了宝贵的技艺,创新绝不是搞怪,更不是任性。
此外,夏洪林不断求教于佛中高人以及书画印大家、文章圣手,在慢慢积累中,他对著名画家书法家的艺术面貌越来越熟悉,绝大多数的印章篆文已难不倒他。但凡哪位老师的点拨,即便有时候有悖于他已有的认识,他也会细细体会。他在工作室显眼的位置专门摆放了一架古琴,有会操琴者来访,他总要请人弹奏一二曲,请教曲子所表达的精神和内容。他觉得,艺术门类有别,境界上可能相通,营养或许就在其中慢慢积累了。同时,竹刻、玉雕、木雕等等都是他吸取养分的途径。
在不同泥料的表现效果,甚至同一泥料在不同窑温下的不同表现方面,他致力至深,花了大量精力烧制试片以取证。
2014年10月份举办的第16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夏洪林的大红袍《金钟壶》获评金奖。稍后的11月份,他在传统作品上通过调整创新而来的作品《汉君壶》在北京嘉德秋季拍卖中,被一至今不知姓名的藏家以23万元拍走。他说,《汉君壶》是他比较满意的作品之一,这次拍卖成绩,算是对他之前学艺道路的一个小结,同时也给他一个启发,只要是好作品,就算不是名家,市场也会认可。这两个成绩,夏洪林觉得是他“以守为攻”的初步成绩。他说,跟宜兴有着颇深渊源的东坡先生说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天天沉迷其中,的确未必能发现真谛。作为紫砂从业者,要回报紫砂给我们的福祉和恩典,就要有真正过硬的本领,这个本领不仅仅是有一双巧手,更应该有满腹的学问,而这条路,需要走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