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生物现象通过实验都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生物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也成为了生物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应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多种科学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自主观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以及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析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生物学实验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还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只是照本宣科,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上的实验步骤一步步地模仿操作来进行实验。有些则因为实验条件的限制,就放弃操作过程,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传统课堂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自主发现探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实验课堂的有效性,又能关注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谈几点拙见与同行共酌:
1巧妙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尤其是中学生进行学习的不竭动力。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要相信学生能够成功的完成实验。当然也允许学生犯错,此时应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不断尝试不断总结,直至实验成功。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新颖独特的活动,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设疑,调动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从而了解其中的生物学道理。例如: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经验设疑:“大家知道鸡是由鸡蛋孵化出来的,那是否市场上或养鸡场里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呢?”这个问题极大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恰时地引出“鸟的生殖和发育”这节课文。又如,讲“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这一节时,可先演示一个实验,取A、B、C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新鲜的馒头块,其中A、B两个试管的馒头块是切碎的,C试管里的馒头不做任何处理。然后在A、C两个是试管里注入2毫升唾液,B试管里注入2毫升清水,将三只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这三只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后摇匀。这时候就发现A试管中颜色没有变化,B试管的颜色明显变蓝,而C试管的颜色有的变蓝,有的没变。面对这一现象,学生很惊讶:为什么会出现三种不同的现象?这说明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地好奇心,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从而为讲解“消化和吸收”这一课奠定了基础。
2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
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传统的实验课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做,教师先讲清了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全过程,然后让学生按教师要求完成实验,这种教法一成不变,学生的思维难以发散。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实验教学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可以得到锻炼与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敢于放手,让学生主动接手。
(1)要让学生接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就要求改变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做”的教学形式,给学生一定空间和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归纳和总结实验要点。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由于材料的研制,没有必要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可以根据实际作出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开放性的活动能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自由空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使得知识真正为学生所用。
(2)让学生主动接手,还应尊重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质疑。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答案讲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彻底改变师“一言堂”解疑释难的方式,可以把“假设与结论不一致”“实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交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操作可能产生的误差或错误的操作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3教师适时引导,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和学习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掌握步骤,规范操作是进行试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因此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和探究的能力。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学生刚开始对于如何观察感到很迷茫,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做出适时引导。从材料的处理,标本的制作,到显微镜的使用,都需要教师做必要的指导,规范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实验的目的。在以往的实验中,学生通常只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教师应有意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的能力。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学生应认真观察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组织和安排,适时做出一些必要的指导,但不能直接把实验结论告诉学生,而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4合理组织安排实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上很多的理论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现,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既避免了死记硬背,又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把课本上的知识变活。在教学中要经常联系生活实际,比如讲到新城代谢时,可以联系人的生长发育知识,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实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为什么会贫血,贫血的症状有哪些?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这些症状等问题。让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亲切有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农村中学的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天然的生活环境,组织、指导学生亲自观察农作物、蔬菜、果树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观察家禽、家畜、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观察青蛙的生态发育过程,观察昆虫运动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完成相关的观察实验,不仅能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取新的生物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自己亲自观察实验得出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就掌握并牢记了。
总之,在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课本,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充分地把学生融入实验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自主探究,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利用有趣的生物学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实验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实现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析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生物学实验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还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只是照本宣科,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上的实验步骤一步步地模仿操作来进行实验。有些则因为实验条件的限制,就放弃操作过程,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传统课堂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自主发现探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实验课堂的有效性,又能关注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谈几点拙见与同行共酌:
1巧妙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尤其是中学生进行学习的不竭动力。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要相信学生能够成功的完成实验。当然也允许学生犯错,此时应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不断尝试不断总结,直至实验成功。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新颖独特的活动,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设疑,调动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从而了解其中的生物学道理。例如: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经验设疑:“大家知道鸡是由鸡蛋孵化出来的,那是否市场上或养鸡场里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呢?”这个问题极大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恰时地引出“鸟的生殖和发育”这节课文。又如,讲“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这一节时,可先演示一个实验,取A、B、C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新鲜的馒头块,其中A、B两个试管的馒头块是切碎的,C试管里的馒头不做任何处理。然后在A、C两个是试管里注入2毫升唾液,B试管里注入2毫升清水,将三只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这三只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后摇匀。这时候就发现A试管中颜色没有变化,B试管的颜色明显变蓝,而C试管的颜色有的变蓝,有的没变。面对这一现象,学生很惊讶:为什么会出现三种不同的现象?这说明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地好奇心,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从而为讲解“消化和吸收”这一课奠定了基础。
2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
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传统的实验课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做,教师先讲清了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全过程,然后让学生按教师要求完成实验,这种教法一成不变,学生的思维难以发散。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实验教学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可以得到锻炼与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敢于放手,让学生主动接手。
(1)要让学生接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就要求改变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做”的教学形式,给学生一定空间和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归纳和总结实验要点。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由于材料的研制,没有必要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可以根据实际作出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开放性的活动能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自由空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使得知识真正为学生所用。
(2)让学生主动接手,还应尊重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质疑。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答案讲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彻底改变师“一言堂”解疑释难的方式,可以把“假设与结论不一致”“实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交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操作可能产生的误差或错误的操作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3教师适时引导,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和学习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掌握步骤,规范操作是进行试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因此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和探究的能力。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学生刚开始对于如何观察感到很迷茫,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做出适时引导。从材料的处理,标本的制作,到显微镜的使用,都需要教师做必要的指导,规范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实验的目的。在以往的实验中,学生通常只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教师应有意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的能力。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学生应认真观察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组织和安排,适时做出一些必要的指导,但不能直接把实验结论告诉学生,而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4合理组织安排实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上很多的理论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现,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既避免了死记硬背,又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把课本上的知识变活。在教学中要经常联系生活实际,比如讲到新城代谢时,可以联系人的生长发育知识,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实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为什么会贫血,贫血的症状有哪些?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这些症状等问题。让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亲切有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农村中学的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天然的生活环境,组织、指导学生亲自观察农作物、蔬菜、果树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观察家禽、家畜、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观察青蛙的生态发育过程,观察昆虫运动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完成相关的观察实验,不仅能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取新的生物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自己亲自观察实验得出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就掌握并牢记了。
总之,在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课本,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充分地把学生融入实验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自主探究,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利用有趣的生物学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实验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实现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