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美术专业考生的不断发展,高考美术也成为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专业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在教学上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培养。这些都抑制了学生的艺术潜质的开发。
关键词:高考;美术教育;问题
随着近十年美术院校对美术生颁频扩招,同时文化科的考试压力也迫使部分文化考生转学美术专业,美术高考生不断增加。莘莘学子为了考入美术本科,不断寻求考试捷径。众多画室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了提高升学率,在短时间内提高考生的专业成绩,每个画室都有一套自己的应试技法,学生犹如流水线上操纵机器的工人,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有固定的程序。绘画成了背记公式。最后成绩上去了,升学率保障了,而学生却不会“画画了”。因为“绘画是一种主观而自我的创造性活动,应绘出心中所思所想,对事物应有自己的理解与追求,脱离了这些绘画便失去了意义”。
作为一名“美术高考应试教育”的教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能一味地追求升学率。而磨灭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虽然考试体制无法更改,我们却能在现有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艺术潜能。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一、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享受作画的兴趣
1、绘画是带情绪性的创造活动,一成不变的教条主义式的教学方式,或者布置沉闷的画室都不利于学生安心作画,教师可以通过经常调整画室布局。在画室粘贴大师们的名作或艺术格言,在柔和的音乐背景下教学。总之,让学生尽可能地心情放松,激发绘画的热情。
2、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秀美术作品让学生进行赏析。组织学生参观不同类型的画展,拓宽视野,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只有让学生真正懂得绘画,发现绘画的乐趣,才能热爱绘画,用心画画。正所谓心到手到。
二、认真研究考试大纲,以基础教育为本
在美术大纲里规定的考试目的和任务中,通过素描的考试,考查考生的造型基础和对形体、结构、体积、空间、质感等方面的理解、认识和表现能力。
不难发现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所有知识点的综合掌握和表现。而许多教师却把重点放在绘画风格与技巧的运用即表现力的学习上,并强化教师的个人风格,而且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即对高考高分卷进行分析,哪种技法高分,就学哪种。如2003年纯度高色调,带互补色的反光处理,成为色彩考试的主流。连美术教师都会产生审美疲劳,更何况我们的评委;而且为突出画室的自我风格。老师往往让学生按部就班,无论是步骤还是色彩的运用,基本上是背书式的记下。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所以。作为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引导学生画画,但不应该让学生全盘贯彻执行自己的思想。
三、牢记绘画实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作好铺垫
1、“创造是美术家真正的职责,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术。”因此,绘画作品中的灵魂所在也体现在它的独创性。如思想上的自我、绘画风格的自我、表现形式的自我等。16~20岁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思想上最率性、自我认同感最强的时期,是绘画创作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绘画激情,过分的强制,会磨灭学生的自信心。在绘画教学上鼓励学生勇敢表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学生的绘画兴趣。
2、教师的强制性教学,还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学生找不到自己的思考空间。离开老师就像失去了主心骨。一但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学习,部分学生会觉得无所适从,不敢画画了。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多作尝试,支持创新。
四、结束语
要做一位真正负责任的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努力挖掘学生艺术潜能,培养出有扎实基本功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既要在教学上有所创新,更应该真正抓住教学的本质,为学生的未来道路发展作正确而良好的指引,不能为追求升学率而压制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高考;美术教育;问题
随着近十年美术院校对美术生颁频扩招,同时文化科的考试压力也迫使部分文化考生转学美术专业,美术高考生不断增加。莘莘学子为了考入美术本科,不断寻求考试捷径。众多画室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了提高升学率,在短时间内提高考生的专业成绩,每个画室都有一套自己的应试技法,学生犹如流水线上操纵机器的工人,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有固定的程序。绘画成了背记公式。最后成绩上去了,升学率保障了,而学生却不会“画画了”。因为“绘画是一种主观而自我的创造性活动,应绘出心中所思所想,对事物应有自己的理解与追求,脱离了这些绘画便失去了意义”。
作为一名“美术高考应试教育”的教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能一味地追求升学率。而磨灭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虽然考试体制无法更改,我们却能在现有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艺术潜能。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一、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享受作画的兴趣
1、绘画是带情绪性的创造活动,一成不变的教条主义式的教学方式,或者布置沉闷的画室都不利于学生安心作画,教师可以通过经常调整画室布局。在画室粘贴大师们的名作或艺术格言,在柔和的音乐背景下教学。总之,让学生尽可能地心情放松,激发绘画的热情。
2、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秀美术作品让学生进行赏析。组织学生参观不同类型的画展,拓宽视野,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只有让学生真正懂得绘画,发现绘画的乐趣,才能热爱绘画,用心画画。正所谓心到手到。
二、认真研究考试大纲,以基础教育为本
在美术大纲里规定的考试目的和任务中,通过素描的考试,考查考生的造型基础和对形体、结构、体积、空间、质感等方面的理解、认识和表现能力。
不难发现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所有知识点的综合掌握和表现。而许多教师却把重点放在绘画风格与技巧的运用即表现力的学习上,并强化教师的个人风格,而且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即对高考高分卷进行分析,哪种技法高分,就学哪种。如2003年纯度高色调,带互补色的反光处理,成为色彩考试的主流。连美术教师都会产生审美疲劳,更何况我们的评委;而且为突出画室的自我风格。老师往往让学生按部就班,无论是步骤还是色彩的运用,基本上是背书式的记下。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所以。作为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引导学生画画,但不应该让学生全盘贯彻执行自己的思想。
三、牢记绘画实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作好铺垫
1、“创造是美术家真正的职责,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术。”因此,绘画作品中的灵魂所在也体现在它的独创性。如思想上的自我、绘画风格的自我、表现形式的自我等。16~20岁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思想上最率性、自我认同感最强的时期,是绘画创作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绘画激情,过分的强制,会磨灭学生的自信心。在绘画教学上鼓励学生勇敢表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学生的绘画兴趣。
2、教师的强制性教学,还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学生找不到自己的思考空间。离开老师就像失去了主心骨。一但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学习,部分学生会觉得无所适从,不敢画画了。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多作尝试,支持创新。
四、结束语
要做一位真正负责任的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努力挖掘学生艺术潜能,培养出有扎实基本功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既要在教学上有所创新,更应该真正抓住教学的本质,为学生的未来道路发展作正确而良好的指引,不能为追求升学率而压制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