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乐之友
为3月3日至8日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管风琴音乐周热身的帷幕已拉开,2月中旬到3月初,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沈凡秀利用三个周末连续举行管风琴系列讲座。这三场管风琴讲座针对不同层次听众,精心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演奏曲目,涵盖了从巴洛克时期(1600-1750)到20世纪初不同时期的管风琴作品。其间还穿插了对管风琴机械原理和发展历史的基本知识介绍,以及对不同演奏形式的现场讲解,最后还预留了与听众互动提问解答时间——
在第一场“走进管风琴的神秘园”和第三场“解读大师,欣赏经典”这两场讲座中,不约而同地出现巴赫(1685-1750)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和维多尔(1844-1937)的《第五交响乐》,这是因为这两部管风琴作品是德国风格和法国风格的最高代表。
巴赫的音乐是至高无上的,它是“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而《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则是巴赫最著名的管风琴曲目。巴赫10岁学习键盘乐器,即羽管键琴(古钢琴)和管风琴,18岁任管风琴师。20岁时徒步行走了两百英里到德国北部的吕贝克,这个当时欧洲各地音乐家心目中向往的“圣地”,去聆听布克斯特胡德(1637-1707)的管风琴演奏。布克斯特胡德精湛的演技对巴赫产生很大影响。巴赫十分崇拜布克斯特胡德那种刚强深沉的演奏风格,从中学会了凭即兴演奏来创造丰富的诗趣和辉煌的炫技效果。两人会面不到两年,布克斯特胡德就去世了,22岁的巴赫为了悼念这位无与伦比的演奏大师写下这部《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作品索引第565号,成为流芳百世的极品佳作。
出生于里昂的维多尔,是法国管风琴作品的代表人物,写有10首交响性管风琴曲,音色多变、织体复杂,技巧要求极高,充分发挥了乐器的丰富性能,被称为“管风琴交响乐”的创始人。
在我以前的演出节目单中经常会同时出现这两首曲目。我比较喜欢在同一场音乐会中先后演奏这两部不同风格的作品,巴赫为代表的德国巴洛克时期管风琴作品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颠峰,而维多尔为代表法国管风琴作品则开创了近代管风琴作品发展的先河。同台演奏这两个风格作品,可以使听众辨认出不同时代特征。在音乐厅里演奏这两部作品,一般是巴赫作品使用靠近管风琴的固定演奏台,而维多尔作品则多使用舞台上的移动演奏台。
在第二场“与管风琴亲密接触(青少年专场)”上,我专门挑选了现在孩子们钢琴考级曲目里选用德国作曲家库劳(1786-1832)的《小奏鸣曲》,目的是让小朋友们了解这首曲子原本在管风琴上是这个音色的。同时还介绍瓦格纳(1813-1883)和门德尔松(1809-1847)的两个不同版本的《婚礼进行曲》。在欧洲,人们结婚一般是在教堂举行婚礼,所以《婚礼进行曲》是用管风琴来演奏的,而且在婚礼仪式举行的不同阶段使用对应的《婚礼进行曲》。
此外,在这三场讲座中,都安排了管风琴与其他乐器合作的演奏曲目,目的是让大家知道管风琴除了独奏以外,还可以与室内乐合作。第一场是阿尔比诺尼(1674-1750)的《柔板》。第二场增加了古诺(1818-1893)根据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发展而来的《圣母颂》,以及亨利·伊科斯(1670-1742)的管风琴与大提琴二重奏《g-小调奏鸣曲》。在第三场,将用管风琴与大提琴演奏圣-桑(1839-1921)的《天鹅》,以及维瓦尔第(1678-1741)的双小提琴、大提琴和管风琴的《拉佛利亚变奏曲》等等。当然,巴赫崇拜的老师布克斯特胡德的《升f-小调前奏曲与赋格》也在欣赏经典曲目中演奏。从这些编排的曲目演奏中人们可以体验出管风琴音乐的发展轨迹。
■
为3月3日至8日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管风琴音乐周热身的帷幕已拉开,2月中旬到3月初,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沈凡秀利用三个周末连续举行管风琴系列讲座。这三场管风琴讲座针对不同层次听众,精心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演奏曲目,涵盖了从巴洛克时期(1600-1750)到20世纪初不同时期的管风琴作品。其间还穿插了对管风琴机械原理和发展历史的基本知识介绍,以及对不同演奏形式的现场讲解,最后还预留了与听众互动提问解答时间——
在第一场“走进管风琴的神秘园”和第三场“解读大师,欣赏经典”这两场讲座中,不约而同地出现巴赫(1685-1750)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和维多尔(1844-1937)的《第五交响乐》,这是因为这两部管风琴作品是德国风格和法国风格的最高代表。
巴赫的音乐是至高无上的,它是“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而《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则是巴赫最著名的管风琴曲目。巴赫10岁学习键盘乐器,即羽管键琴(古钢琴)和管风琴,18岁任管风琴师。20岁时徒步行走了两百英里到德国北部的吕贝克,这个当时欧洲各地音乐家心目中向往的“圣地”,去聆听布克斯特胡德(1637-1707)的管风琴演奏。布克斯特胡德精湛的演技对巴赫产生很大影响。巴赫十分崇拜布克斯特胡德那种刚强深沉的演奏风格,从中学会了凭即兴演奏来创造丰富的诗趣和辉煌的炫技效果。两人会面不到两年,布克斯特胡德就去世了,22岁的巴赫为了悼念这位无与伦比的演奏大师写下这部《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作品索引第565号,成为流芳百世的极品佳作。
出生于里昂的维多尔,是法国管风琴作品的代表人物,写有10首交响性管风琴曲,音色多变、织体复杂,技巧要求极高,充分发挥了乐器的丰富性能,被称为“管风琴交响乐”的创始人。
在我以前的演出节目单中经常会同时出现这两首曲目。我比较喜欢在同一场音乐会中先后演奏这两部不同风格的作品,巴赫为代表的德国巴洛克时期管风琴作品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颠峰,而维多尔为代表法国管风琴作品则开创了近代管风琴作品发展的先河。同台演奏这两个风格作品,可以使听众辨认出不同时代特征。在音乐厅里演奏这两部作品,一般是巴赫作品使用靠近管风琴的固定演奏台,而维多尔作品则多使用舞台上的移动演奏台。
在第二场“与管风琴亲密接触(青少年专场)”上,我专门挑选了现在孩子们钢琴考级曲目里选用德国作曲家库劳(1786-1832)的《小奏鸣曲》,目的是让小朋友们了解这首曲子原本在管风琴上是这个音色的。同时还介绍瓦格纳(1813-1883)和门德尔松(1809-1847)的两个不同版本的《婚礼进行曲》。在欧洲,人们结婚一般是在教堂举行婚礼,所以《婚礼进行曲》是用管风琴来演奏的,而且在婚礼仪式举行的不同阶段使用对应的《婚礼进行曲》。
此外,在这三场讲座中,都安排了管风琴与其他乐器合作的演奏曲目,目的是让大家知道管风琴除了独奏以外,还可以与室内乐合作。第一场是阿尔比诺尼(1674-1750)的《柔板》。第二场增加了古诺(1818-1893)根据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发展而来的《圣母颂》,以及亨利·伊科斯(1670-1742)的管风琴与大提琴二重奏《g-小调奏鸣曲》。在第三场,将用管风琴与大提琴演奏圣-桑(1839-1921)的《天鹅》,以及维瓦尔第(1678-1741)的双小提琴、大提琴和管风琴的《拉佛利亚变奏曲》等等。当然,巴赫崇拜的老师布克斯特胡德的《升f-小调前奏曲与赋格》也在欣赏经典曲目中演奏。从这些编排的曲目演奏中人们可以体验出管风琴音乐的发展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