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化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颇感困难。尤其是一些化学反应过程,更让学生难于接受。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恰当地引入比拟等手段,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化学变化过程情理化,则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活跃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就教学中的几点尝试,谈谈笔者的体会。
一、让语言激起学生思维的灵感
语言既能表达自身的情感,又能荡起他人心灵深处的涟漪。笔者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常常变换自己语言的表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灵感。
教材述说离子键时,这样写到:“钠原子容易失电子,氯原子容易得电子”。应该承认,教材的这一述说是再精当不过的了。但由于原子、电子模型本身的抽象,致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笔者在进行本知识点的教学时,刻意把教材的述说变成“钠原子想失电子,氯原子想得电子”,通过这个想字把钠和氯两种原子活化了,在学生的脑海里就形成了这样一幅图景:钠原子无力“养活”最外层电子,焦急地想给最外层电子寻找“归宿”,而氯原子则急急地期盼“领养”一些电子,以显示自己对电子的控制能力。笔者这一形象化的表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里消化了离子键这一知识。
二、在学生熟知的事例中探索事物的基本规律
从简单到复杂、从表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这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为了减少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笔者在教学中常常用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例进行类比。如在学习Na2CO3溶液和盐酸的反应进程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这一反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一个“核桃分配问题”——现有一大袋不知数目的核桃分发给大家,怎样分发才能做到公平、合理呢?由于笔者平时教学的深入浅出,学生本来知道笔者在假设情景,但年轻人的本能还是免不了促使他们各抒己见:虽然核桃很多,但毕竟核桃数目未知,多数学生通过思考后认为先每人发一个,发满后再每人发一个……。在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后,笔者又顺势引导说“若要往Na2CO3溶液盐酸中滴加盐酸,则Na2CO3中的CO22-将如何获取盐酸中的H+呢?”由于有了“核桃”问题作“底垫”,学生几乎未加思考就回答说:先是每个CO32-结合一个H+转化成一个HCO3-,若H+有剩余,再是每个HCO3-结合一个H+生成CO2 。
三、让情理化更正化学过程中学生的定势思维
事实上,世间万事万物既有必然联系,也存在着本来的规律。化学过程自然也不例外。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反应,认识化学过程遵循的基本规律非常重要。例如,学生在电解食盐水的实验时,其定势思维总让学生认为在电场力的作用下,OH-应向阳极移动,则阳极附近溶液变红。笔者从情理角度引导学生:电解食盐水过程中阴、阳离子所以定向移动,其目的是为了失电子。而OH-的放电能力弱于Cl-,它去阳极能失电子放电吗?若它不能在阳极上放电,它还去阳极干吗?既然OH-不再去阳极,则阳极附近溶液就不会变红!而在阳极由于H+不断放电,打破了阴极附近水的电离平衡,致使阴极附近溶液呈碱性,并显红色。
总之,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能力。教学中通过变换教学语言,借助具体事例,将化学过程情理化的教学思路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知识具体化、直观化,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类化推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563500贵州省道真中学)
一、让语言激起学生思维的灵感
语言既能表达自身的情感,又能荡起他人心灵深处的涟漪。笔者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常常变换自己语言的表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灵感。
教材述说离子键时,这样写到:“钠原子容易失电子,氯原子容易得电子”。应该承认,教材的这一述说是再精当不过的了。但由于原子、电子模型本身的抽象,致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笔者在进行本知识点的教学时,刻意把教材的述说变成“钠原子想失电子,氯原子想得电子”,通过这个想字把钠和氯两种原子活化了,在学生的脑海里就形成了这样一幅图景:钠原子无力“养活”最外层电子,焦急地想给最外层电子寻找“归宿”,而氯原子则急急地期盼“领养”一些电子,以显示自己对电子的控制能力。笔者这一形象化的表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里消化了离子键这一知识。
二、在学生熟知的事例中探索事物的基本规律
从简单到复杂、从表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这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为了减少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笔者在教学中常常用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例进行类比。如在学习Na2CO3溶液和盐酸的反应进程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这一反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一个“核桃分配问题”——现有一大袋不知数目的核桃分发给大家,怎样分发才能做到公平、合理呢?由于笔者平时教学的深入浅出,学生本来知道笔者在假设情景,但年轻人的本能还是免不了促使他们各抒己见:虽然核桃很多,但毕竟核桃数目未知,多数学生通过思考后认为先每人发一个,发满后再每人发一个……。在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后,笔者又顺势引导说“若要往Na2CO3溶液盐酸中滴加盐酸,则Na2CO3中的CO22-将如何获取盐酸中的H+呢?”由于有了“核桃”问题作“底垫”,学生几乎未加思考就回答说:先是每个CO32-结合一个H+转化成一个HCO3
三、让情理化更正化学过程中学生的定势思维
事实上,世间万事万物既有必然联系,也存在着本来的规律。化学过程自然也不例外。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反应,认识化学过程遵循的基本规律非常重要。例如,学生在电解食盐水的实验时,其定势思维总让学生认为在电场力的作用下,OH-应向阳极移动,则阳极附近溶液变红。笔者从情理角度引导学生:电解食盐水过程中阴、阳离子所以定向移动,其目的是为了失电子。而OH-的放电能力弱于Cl-,它去阳极能失电子放电吗?若它不能在阳极上放电,它还去阳极干吗?既然OH-不再去阳极,则阳极附近溶液就不会变红!而在阳极由于H+不断放电,打破了阴极附近水的电离平衡,致使阴极附近溶液呈碱性,并显红色。
总之,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能力。教学中通过变换教学语言,借助具体事例,将化学过程情理化的教学思路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知识具体化、直观化,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类化推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563500贵州省道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