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u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化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颇感困难。尤其是一些化学反应过程,更让学生难于接受。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恰当地引入比拟等手段,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化学变化过程情理化,则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活跃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就教学中的几点尝试,谈谈笔者的体会。
  
  一、让语言激起学生思维的灵感
  
  语言既能表达自身的情感,又能荡起他人心灵深处的涟漪。笔者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常常变换自己语言的表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灵感。
  教材述说离子键时,这样写到:“钠原子容易失电子,氯原子容易得电子”。应该承认,教材的这一述说是再精当不过的了。但由于原子、电子模型本身的抽象,致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笔者在进行本知识点的教学时,刻意把教材的述说变成“钠原子想失电子,氯原子想得电子”,通过这个想字把钠和氯两种原子活化了,在学生的脑海里就形成了这样一幅图景:钠原子无力“养活”最外层电子,焦急地想给最外层电子寻找“归宿”,而氯原子则急急地期盼“领养”一些电子,以显示自己对电子的控制能力。笔者这一形象化的表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里消化了离子键这一知识。
  
  二、在学生熟知的事例中探索事物的基本规律
  
  从简单到复杂、从表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这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为了减少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笔者在教学中常常用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例进行类比。如在学习Na2CO3溶液和盐酸的反应进程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这一反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一个“核桃分配问题”——现有一大袋不知数目的核桃分发给大家,怎样分发才能做到公平、合理呢?由于笔者平时教学的深入浅出,学生本来知道笔者在假设情景,但年轻人的本能还是免不了促使他们各抒己见:虽然核桃很多,但毕竟核桃数目未知,多数学生通过思考后认为先每人发一个,发满后再每人发一个……。在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后,笔者又顺势引导说“若要往Na2CO3溶液盐酸中滴加盐酸,则Na2CO3中的CO22-将如何获取盐酸中的H+呢?”由于有了“核桃”问题作“底垫”,学生几乎未加思考就回答说:先是每个CO32-结合一个H+转化成一个HCO3-,若H+有剩余,再是每个HCO3-结合一个H+生成CO2
  
  三、让情理化更正化学过程中学生的定势思维
  
  事实上,世间万事万物既有必然联系,也存在着本来的规律。化学过程自然也不例外。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反应,认识化学过程遵循的基本规律非常重要。例如,学生在电解食盐水的实验时,其定势思维总让学生认为在电场力的作用下,OH-应向阳极移动,则阳极附近溶液变红。笔者从情理角度引导学生:电解食盐水过程中阴、阳离子所以定向移动,其目的是为了失电子。而OH-的放电能力弱于Cl-,它去阳极能失电子放电吗?若它不能在阳极上放电,它还去阳极干吗?既然OH-不再去阳极,则阳极附近溶液就不会变红!而在阳极由于H+不断放电,打破了阴极附近水的电离平衡,致使阴极附近溶液呈碱性,并显红色。
  总之,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能力。教学中通过变换教学语言,借助具体事例,将化学过程情理化的教学思路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知识具体化、直观化,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类化推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563500贵州省道真中学)
其他文献
一、加强阅读教学,规范语言,积累词汇    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每个地区的学生对地方方言的掌握往往比普通话更牢固,所以经常出现学生说话、作文都是方言与普通话混合运用,出现语言表达方式不准确的现象。针对这种特殊情况,我们的语文老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 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 阅读课文,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规范书面语言,以消除学生写作中的障碍,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二、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和本质属性。”作为世界广泛交际运用的英语,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回归到语言的本质——语言是交际性工具。语言教学充满人文性,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用语能力,用英语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进行思维,初中英语教学既要注重主体间的交往互动,还要注重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更要加强课堂
期刊
1993年中断近十年的地理高考于2002年恢复到今已有五年,通过对五年高考文综贵州卷地理试题的粗略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贵州卷地理命题具有“三个趋向”、“三个不变”、“三个变”的特点。    一、三个趋向    1、题目分布由比较分散趋向集中  2002年文综Ⅰ卷选择题1—14题中,1、2、7为政治题,它把地理、政治内容混合,让考生的思维过程受到影响;同时Ⅱ卷中39题的(2)、(4)小题,40题的(2
期刊
【内容摘要】思想品德教学是以学生的生命体验为基本特征,要实现学生的生命体验,必须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具有情感性、趣味性、问题性、比较性、独特性等特征。  【关键词】情境 体验 有效思想品德  任何形式的课堂教学,最终于都会转化为一种相应的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思想品德学科强调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而,设计建构和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的教学情境显得尤为重要。  在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改的全面实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进一步增强,传统的历史教学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的教学形势。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与历史探究能力,既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又关系到初中历史学科的生存问题。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阅读能力是指阅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
期刊
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但现行教材过于偏重历史学科的知识系统,内容显得呆板、教条、格式化,缺乏生动具体的情节;很少叙述生动的史实,使教材缺乏趣味性。同时,全国统编教材主要侧重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从宏观角度去演绎历史的发展过程,自然很少能兼顾各地、各民族历史的差异。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国家,地域文化、地方风情、地区差异存在于各
期刊
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一、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求知,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创新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干法消解茉莉花茶样品,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中的钾、钙、锰、镁、铁、锌、铜含量。回收率为94.8 %-102.3 %。测定简便、快速、准确。  【关键词】茶;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金属元素;健康  常喝茶有益健康。茶叶中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金属元素,但有些金属元素在人体内不易保留,需经常摄入和补充。对茶叶中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有助于指导我们科学喝茶。目前多采用ICP-AES[1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的教学不仅可以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然而由于西部农村中学教育资源缺乏和高考试题类型的局限,考生可以凭着几个例题的分析和死记些所谓“规律”也能应付高考。因此真正的实验教学流于形式,没有足够的重视。演示实验能免则免,学生实验走马观花,探究性实验名存实亡,家庭小实验更是一带而过,这就是西部农村中学化学实验的现状。如何改
期刊
有不少同学在学习反意疑问句时,感到一筹莫展。不知如何使用它,其实对于反意疑问句,我们只需掌握它们前后主、谓语要相一致的原则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下面就如何使用反意疑问句在初中阶段,我们需要撑握的要点,归纳如下:    一、简介    反意疑问句是由陈述句加简短的一般疑问句构成,用以要求对方证实所述的事件或看法等。若前一部分是肯定形式,后一部分一般为否定形式;若前一部分为否定形式,则后一部分一般为肯定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