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12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于3月21日至24日在成都举行。此次进入总评选的全球参赛作品共计2697幅(组),其中组照1967组,单幅730幅。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新西兰、巴西、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和中国内地的13位专家评审经过3天紧张的评选与讨论,评出8个大项、16个类别的金银铜奖。最终,俄罗斯摄影师波诺马尔维斯的作品《彼岸》夺得年度新闻照片大奖。
本届华赛对参赛作品分类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战争灾难类新闻拆分为战争与冲突类新闻,灾难与疾病类新闻两类,非战争灾难类新闻改为时事新闻类,另外取消新闻人物类和肖像类,增加经济类新闻。此外,本届评委增加了一线摄影师比例,其中邀请了3位欧美摄影博物馆画廊策展人担任评委,也有多次出任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的评委。不同领域的评委都有各自的观察视角和标准,这也使得讨论环节出现了很多争论。
每年在评选过程中,评委们都会就某些题材和作品产生讨论和争辩,这样的思想碰撞,也是影赛最有意义、最引人深思的一面。本刊特别邀请了本届华赛评委傅拥军(快拍快拍网发起人、《都市快报》摄影部主任)和李洁军(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新快报》副总编辑、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谈谈他们参与本届华赛评选的感受。
傅拥军:不仅看照片 更要看态度
评选年度照片时,我以为会很艰难,但当所有备选的30多张照片放在一起时,评委们心目中的大奖照片却集中到两三张上。《彼岸》坚持到了最后,我也选择了它。这张照片很有象征意义:去年的叙利亚难民问题让欧洲头痛,让世界揪心,但这张照片很安静,看不见战争和冲突,不过船上每一位叙利亚难民的未来命运都是不确定的,虽然他们上岸了,但是迎接他们的还有各种危险和问题。
与评选年度大奖时一样,大多数类别的奖项在初选时票数相对集中,第一轮和第二轮评选是不看图片说明的,大家只根据画面判断投票,那些画面成熟稳定,风格统一的组照容易获得投票;而一些编辑混乱,组照中出现明显缺陷的照片,大家都会放弃。
有些画面感特别强的照片,即使到了可以看图片说明的环节,也没有评委提出要看图片说明,因为大家都通过画面了解了它要说的故事,比如获得经济新闻类组照金奖作品《希腊经济危机》,科技与文化类组照金奖《马医院》,这样的照片几乎每一轮都得到很高的票数。与此相反的是,那些视觉不错、但又看不出故事的作品,便会有评委提出看图片说明。这个时候,图片说明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些过于简单、没有交代新闻背景的照片,很容易被评委抛弃,而一些图片说明完整而又有新闻背景的作品,虽然新闻事件不大,还是会得到评委投票。
能不能最终获奖,讨论环节是关键。有的照片在第一轮和第二轮票数遥遥领先,但在讨论环节中,只要有评委提出合理的不同观点,很容易得到响应“跌入深渊”。比如,一组反映非洲难民生活的黑白照片,影调风格非常统一,第一轮和第二轮票数一直领先。讨论时,我提出,这组照片拍摄非常表面,只看到一些难民头顶着东西走来走去,没有看到难民真正的生活。后来再次投票时,发现这组作品没有得票。显然这个看法得到大家的认同。本届华赛,由于中国评委是少数,当一些外国评委由于对中国的某些题材不够了解,对一些在中国比较常见的照片慷慨投票时,几位中国评委便会试着在讨论环节积极发言,试图阻止那些讨巧又不够深入的照片进入下一轮。此外,这次评选中可以发现,评委们并不喜欢那些过度调整饱和度的照片,即使画面再好,也会选择放弃。
我自己就是一名摄影师,参与这次华赛评选后,有个很深的体会:两三年前看起来还很新鲜的照片,现在再看,已经毫无新意。这也是摄影记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寻找新的题材和新的视觉语言。读者看的不仅是照片,更要看摄影师的态度。
李洁军:专业技术以及专业精神是不可或缺的
本届评选,最引人注目的类别之一是战争与冲突新闻类。中外评委都很重视摄影记者在组照中的叙事能力以及时空转换、时间跨度、拍摄难度和现场发挥等。在欧洲难民、希腊经济危机、血腥、暴力、妇女儿童等题材的平衡上,均得到了最大化的共识。另外,灾难与疾病单幅的评选竞争也是异常激烈。中国摄影师在这一类比赛中获得一金一银,无论是对重大题材的驾驭能力,还是影像表现力的控制力都被中外评委一致认可。
影像的进步离不开技术的发展,航拍器的使用也是本届评选的一个热门话题,评委们一致认为技术的进步能够保证摄影记者全方位地展示和还原现场,灾难与疾病类单幅金奖《焦土》,自然与环境类组照金奖《加州的干旱》、单幅金奖《埋在沙漠下的污染》、银奖《天灾人祸》均为使用航拍器完成的作品。
我还希望给国内参与华赛的摄影师如下建议:华赛参赛作品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摄影语言,这是我近距离观察和评选后的感受。
首先,参赛的前提是要让外国评委看得懂中文标题,由于中英文表达含义的差异,参赛作品中,中国式标题往往令外国评委看不懂,如《家庭法庭化解》《给小天使一个七彩的梦》《四川最大的麦霸》《回不了家的小候鸟》《80后人大代表的一天》等,令人费解的标题和影像的表达不到位,使得很多中国摄影师败北。
其次是要避免雷同题材,或创新拍摄方式。在时事新闻类单幅评选中,中外摄影师的二战老兵题材较为集中,这个题材的表现手法很雷同,要么是现场面对镜头的呆板肖像,要么是手捧勋章的特写。其中,中国摄影师的一组作品《慰安妇幸存者》斩获银奖(单幅),凭借的便是情绪表达到位以及光影表现力。
本届华赛对参赛作品分类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战争灾难类新闻拆分为战争与冲突类新闻,灾难与疾病类新闻两类,非战争灾难类新闻改为时事新闻类,另外取消新闻人物类和肖像类,增加经济类新闻。此外,本届评委增加了一线摄影师比例,其中邀请了3位欧美摄影博物馆画廊策展人担任评委,也有多次出任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的评委。不同领域的评委都有各自的观察视角和标准,这也使得讨论环节出现了很多争论。
每年在评选过程中,评委们都会就某些题材和作品产生讨论和争辩,这样的思想碰撞,也是影赛最有意义、最引人深思的一面。本刊特别邀请了本届华赛评委傅拥军(快拍快拍网发起人、《都市快报》摄影部主任)和李洁军(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新快报》副总编辑、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谈谈他们参与本届华赛评选的感受。
傅拥军:不仅看照片 更要看态度
评选年度照片时,我以为会很艰难,但当所有备选的30多张照片放在一起时,评委们心目中的大奖照片却集中到两三张上。《彼岸》坚持到了最后,我也选择了它。这张照片很有象征意义:去年的叙利亚难民问题让欧洲头痛,让世界揪心,但这张照片很安静,看不见战争和冲突,不过船上每一位叙利亚难民的未来命运都是不确定的,虽然他们上岸了,但是迎接他们的还有各种危险和问题。
与评选年度大奖时一样,大多数类别的奖项在初选时票数相对集中,第一轮和第二轮评选是不看图片说明的,大家只根据画面判断投票,那些画面成熟稳定,风格统一的组照容易获得投票;而一些编辑混乱,组照中出现明显缺陷的照片,大家都会放弃。
有些画面感特别强的照片,即使到了可以看图片说明的环节,也没有评委提出要看图片说明,因为大家都通过画面了解了它要说的故事,比如获得经济新闻类组照金奖作品《希腊经济危机》,科技与文化类组照金奖《马医院》,这样的照片几乎每一轮都得到很高的票数。与此相反的是,那些视觉不错、但又看不出故事的作品,便会有评委提出看图片说明。这个时候,图片说明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些过于简单、没有交代新闻背景的照片,很容易被评委抛弃,而一些图片说明完整而又有新闻背景的作品,虽然新闻事件不大,还是会得到评委投票。
能不能最终获奖,讨论环节是关键。有的照片在第一轮和第二轮票数遥遥领先,但在讨论环节中,只要有评委提出合理的不同观点,很容易得到响应“跌入深渊”。比如,一组反映非洲难民生活的黑白照片,影调风格非常统一,第一轮和第二轮票数一直领先。讨论时,我提出,这组照片拍摄非常表面,只看到一些难民头顶着东西走来走去,没有看到难民真正的生活。后来再次投票时,发现这组作品没有得票。显然这个看法得到大家的认同。本届华赛,由于中国评委是少数,当一些外国评委由于对中国的某些题材不够了解,对一些在中国比较常见的照片慷慨投票时,几位中国评委便会试着在讨论环节积极发言,试图阻止那些讨巧又不够深入的照片进入下一轮。此外,这次评选中可以发现,评委们并不喜欢那些过度调整饱和度的照片,即使画面再好,也会选择放弃。
我自己就是一名摄影师,参与这次华赛评选后,有个很深的体会:两三年前看起来还很新鲜的照片,现在再看,已经毫无新意。这也是摄影记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寻找新的题材和新的视觉语言。读者看的不仅是照片,更要看摄影师的态度。
李洁军:专业技术以及专业精神是不可或缺的
本届评选,最引人注目的类别之一是战争与冲突新闻类。中外评委都很重视摄影记者在组照中的叙事能力以及时空转换、时间跨度、拍摄难度和现场发挥等。在欧洲难民、希腊经济危机、血腥、暴力、妇女儿童等题材的平衡上,均得到了最大化的共识。另外,灾难与疾病单幅的评选竞争也是异常激烈。中国摄影师在这一类比赛中获得一金一银,无论是对重大题材的驾驭能力,还是影像表现力的控制力都被中外评委一致认可。
影像的进步离不开技术的发展,航拍器的使用也是本届评选的一个热门话题,评委们一致认为技术的进步能够保证摄影记者全方位地展示和还原现场,灾难与疾病类单幅金奖《焦土》,自然与环境类组照金奖《加州的干旱》、单幅金奖《埋在沙漠下的污染》、银奖《天灾人祸》均为使用航拍器完成的作品。
我还希望给国内参与华赛的摄影师如下建议:华赛参赛作品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摄影语言,这是我近距离观察和评选后的感受。
首先,参赛的前提是要让外国评委看得懂中文标题,由于中英文表达含义的差异,参赛作品中,中国式标题往往令外国评委看不懂,如《家庭法庭化解》《给小天使一个七彩的梦》《四川最大的麦霸》《回不了家的小候鸟》《80后人大代表的一天》等,令人费解的标题和影像的表达不到位,使得很多中国摄影师败北。
其次是要避免雷同题材,或创新拍摄方式。在时事新闻类单幅评选中,中外摄影师的二战老兵题材较为集中,这个题材的表现手法很雷同,要么是现场面对镜头的呆板肖像,要么是手捧勋章的特写。其中,中国摄影师的一组作品《慰安妇幸存者》斩获银奖(单幅),凭借的便是情绪表达到位以及光影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