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地区小学生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来源 :河北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uang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佛山区小学生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佛山区小学生(6~12岁)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288例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小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生活习惯等信息,采用13 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根据收集的资料,比较H.pylori感染儿童与未感染儿童基本信息、社会经济因素、生活习惯等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pylori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小学生H.pylori感染率为31.99%.H.pylori感染组儿童平均年龄较未感染组大(P<0.05);H.pylori感染组儿童家庭月收入较低、母亲文化程度较低、家庭常住人口较多、存在直系亲属消化道疾病史较多、饭前便后洗手者较少、专用餐具者较少、啃食手指/玩具者较多、食用蔬菜、蛋类食品较少而食用油炸/膨化食品较多.家庭月收入较低、饭前便后洗手、专用餐具、啃食手指/玩具、直系亲属消化道疾病史是影响H.pylori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家庭月收入较低、啃食手指/玩具、直系亲属消化道疾病史是H.pylori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饭前便后洗手、专用餐具是H.pylori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康复期肺功能及胸部CT随访结果,为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以2021年1月3日至3月2日于邢台市第二医院救治并治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共收集患者出院后3~4个月的胸部CT结果67例,患者出院后3~4个月肺功能结果59例,根据在院时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组、普通型组、重型组(含重型及危重型),并对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随访患者中重型组平均年龄>其他2组(P=0.003),其男性占比较高(80.0%vs 20.0%);伴有基础疾
目的 研究甘氨酸喷砂与SRP联合使用及SRP单独使用对牙周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及对伴防线聚集杆菌(Aa)含量变化的影响,为今后牙周炎治疗选择提供数据资料.方法 按随机原则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就诊的慢性牙周炎的患者24例,分为2组,试验组:GPAP+SRP,对照组:SRP.在基础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对所有参与实验的患者进行准确的全口牙周临床指标检查并详细记录,包括: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AL、菌斑指数PLI和探诊后出血BOP阳性率百分比.用无菌纸尖在试验组[喷砂治疗前(基线)、喷砂治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3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急诊静脉溶栓治疗,于溶栓后1周评估患者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与应对方式[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分析ACI患者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 132例ACI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消极应对评分高78例,积极应对评分高54例;初步比较2组CD-RISC评分后,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
机械通气是危重症患者呼吸支持的重要措施,但也可能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VILI).目前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中生物伤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深入研究生物伤的发生机制有助于临床防范和治疗肺损伤,为制定合理的通气策略提供新思路.文章拟从炎性反应、血气屏障功能障碍,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等方面对生物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相关因素,并对其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总结,推广应用至ICU危重症患者以降低其非计划拔管率.方法 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肿瘤相关科室收治的100例危重症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群体.研究时间为30 d,其中按照治疗需求进行常规拔管70例,非计划性拔管30例,分析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因素,针对分析结果给予对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30例非计划性拔管患者拔管原因:堵管无法再通、自行拔管、可疑性感染、皮肤过敏、脱出、渗血、股静脉置管侧下肢血栓.单因素分析显示,非计划性
目的 探讨体位干预结合踝关节运动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单侧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体位干预结合踝关节运动的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血流平均速度、血流量,大腿周径、小腿周径、肿胀指数.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PT(12.81±1.92)s、aPTT(29.97±3.
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具有单克隆抗体的靶向特异性和细胞毒素的抗肿瘤能力,其利用化学接头将细胞毒性药物与单克隆抗体偶联,与肿瘤部位的靶抗原结合后释放毒素.尽管概念简单,但是结构设计复杂、药物副作用明显和疗效欠佳等问题为其进一步研究应用带来了挑战.随着新技术的出现,ADC的开发逐渐获得了较为瞩目的研究成果.本综述就ADC的发展历程、结构及功能等方面进行论述,并主要阐述了一些目前具有较大临床意义的ADC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