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怪鱼现世
1938年12月22日,科摩罗群岛附近海域,一艘名为“涅尼雷”的渔船正在紧张作业。由于想赶在圣诞节前完成捕捞任务,船员们把网撒到了鱼较多的深水海域,期待收网时能多捞一些。这不,他们又拉起满满一网——
“一、二!大家使劲拉!咦?等等,渔网好像套进了奇怪的家伙!”
“天啊!这是什么鬼东西?”
“我当了几十年的渔夫,还从没见过长得这么奇怪的鱼……它算是鱼吧?”
“看它的鳍,跟脚似的!嘿,小心,它的大嘴里可长着尖牙呢!”
摊在甲板上的渔网中,除了常见的沙丁鱼外,还有一条浑身青黑的“怪物”正在使劲挣扎。它的个头不小,大约1.5米长,大大的脑袋上好像裹着一层硬甲,粗壮的鱼鳍不断拍打着渔船的甲板,似乎想爬回到海里去。
“还愣着干啥,赶紧把它和其他魚都送到仓库去!要干的活儿还多着呢!”船长并不是很在意猎物,这年头什么奇怪的东西都可能从海里捞上来,只不过是条没见过的大鱼而已,等回港后问问是什么品种的就行了。
船长永远不会想到,这条鱼即将在生物学界掀起一场风暴……
谜之物种
玛乔丽·拉蒂默女士是南非东伦敦港市一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她经常拜访当地鱼市,寻找适合做标本的素材。12月23日,她像往常一样巡视着堆积在鱼市上的各种海鲜,突然,她的目光被一艘刚回港的渔船正在搬运的货物所吸引——正是涅尼雷号抓到的那条大怪鱼!
“啊,是拉蒂默女士!这是我们昨天在科摩罗捕到的,以前从未见过,你知道它是啥品种吗?”看见老顾客光临,船员们立刻问道。
拉蒂默摇了摇头,尽管她见过很多鱼,但这条鱼很难和记忆中的某个种类相关联,特别是那几块形状奇特的鱼鳍,还有矛尖一样的尾巴。
“这家伙生命力真强,不在水里四五个小时都依然活着!当然,现在已经死了,而且它身上的味道也好奇怪,我们早都习惯了鱼腥味,可它的味道竟然比鱼腥味还难闻!”船员们想尽快摆脱这条“劣质海鲜”,便低价卖给了拉蒂默。
在拦了好几辆出租车后,拉蒂默终于找到一辆愿意帮她把那条又大又臭的鱼运回博物馆的车。由于鱼腐烂得很快,博物馆立刻着手标本制作工作,不过大家似乎不太在意这个黑不溜秋的素材,只是把它当成了某种罕见的石斑鱼。拉蒂默并不这样认为,因为石斑鱼那放射状的鱼鳍和开叉的尾巴与怪鱼的鳍和尾巴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另一方面,即使拉蒂默翻遍博物馆里所有的鱼类图鉴,仍然没有找到能够确定怪鱼身份的资料。最后,她只好记录下怪鱼的一些数据特征并为其画了张画像,邮寄给南非著名的鱼类学家J.L.B.史密斯教授咨询。
几天后,拉蒂默收到史密斯教授的加急电报——“请务必保存样本的完整,这是一条来自远古时代的鱼!”
远古来客
3.7亿年前,泥盆纪,此时的地球正值“鱼类的时代”。海洋的面积远超今天,覆盖着地球表面的85%之多。不过,频繁的地壳板块运动让越来越多的陆地露出大海,水面上新的生存空间为地球生命的进化提供了新的方向。
海岸边,一只提塔利克鱼正费力地迈出那历史性的“从海洋到陆地的一步”,而在它身后的海域中,一条怪鱼正在悠然游弋。仔细瞧,你会发现那条怪鱼的鱼鳍与提塔利克鱼的鳍有些相似——厚实、粗壮,好像没有指头的四肢。它们都属于肉鳍鱼纲家族,但对生存方式的不同选择,造就了它们以后截然不同的命运……
“难道说,这条鱼是数亿年前那些留在海里生活的肉鳍鱼的后代?”拉蒂默震惊地问道。
“没错!太像了,和我看到的化石几乎一模一样!”风尘仆仆赶来的史密斯教授,如着魔般盯着已被做成标本的大怪鱼。“学术界都认为这种鱼早在6500万年前就和恐龙一起灭绝了,但没想到它竟能幸存至今!这是真正的活化石,流传了近4亿年的活化石——腔棘鱼!”
腔棘鱼?难怪任何一本鱼类图鉴上都找不到它的信息,大家都以为它是已经灭绝的生物啊。拉蒂默很庆幸买下了这条鱼,而不是让它变成没人要的臭鱼在垃圾堆里腐烂掉。
然而,遗憾的事还是有的,由于被做成标本,鱼体内的脏器组织都被去除扔掉,只有外壳无法进行更深的研究。史密斯教授立刻开出高价悬赏,期望有人能再捕获一条活体。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腔棘鱼的消息再度被埋没在历史的深海中。
真正的历史见证者
战争结束后,史密斯教授再度投入寻找工作中,他坚信腔棘鱼依然生存在大海中的某处。为了将活着的腔棘鱼后代与它们的古代祖先区别开,史密斯教授在腔棘鱼目下新设一科,并形象地命名为“矛尾鱼科”。但由于缺少样本,研究仍然只停留在化石骨骼的层面,直到14年后,也就是1952年,第二条活着的腔棘鱼,终于再度现世!
这次也是在科摩罗群岛附近海域发现的。由于渔民在抓捕时不慎将其弄伤导致失去第一背鳍,这个“缺少一鳍”的第二样本曾一度让科学家以为是另一个新科。不过,大家很快发现了错误,确认它和第一条一样,都是矛尾鱼科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明白了这种鱼为什么那么难抓——因为它们是一种非常谨慎和胆小的机会主义者!这些家伙白天栖息在百米深的海底洞穴中,到了晚上才出来活动,凭借敏锐的视力捕捉乌贼和小鱼为生。另外,它们身体上会分泌大量的油、尿素和蜡酯,这使得它们的肉质非常难吃和消化,很少有动物愿意捕食它们,难怪当年涅尼雷号的船员们会觉得难闻呢!
由于生活环境的稳定,这些腔棘鱼的后代没有太大的生存压力,所以进化速度十分缓慢,与数亿年前的祖先相比几乎没什么变化。如今,人们已在非洲东南部的多个沿海地区发现了腔棘鱼的种群,甚至还在隔着印度洋的印度尼西亚附近发现了另一个亚种——印尼矛尾鱼,和之前的西印度洋矛尾鱼在基因测试上略有差异,大约是在2500万年前分支的。
由于人类活动对其栖息地的破坏,两种矛尾鱼的生存情况,一个易危、一个极危,一些国家和组织正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喂养的方式来保护它们。这些古老的大鱼,见证了脊椎动物的登陆,恐龙王朝的兴衰,哺乳类的崛起以及人类文明的诞生,祝愿它们能继续悠然地在大海中生存下去,见证地球历史的风云变幻吧……
1938年12月22日,科摩罗群岛附近海域,一艘名为“涅尼雷”的渔船正在紧张作业。由于想赶在圣诞节前完成捕捞任务,船员们把网撒到了鱼较多的深水海域,期待收网时能多捞一些。这不,他们又拉起满满一网——
“一、二!大家使劲拉!咦?等等,渔网好像套进了奇怪的家伙!”
“天啊!这是什么鬼东西?”
“我当了几十年的渔夫,还从没见过长得这么奇怪的鱼……它算是鱼吧?”
“看它的鳍,跟脚似的!嘿,小心,它的大嘴里可长着尖牙呢!”
摊在甲板上的渔网中,除了常见的沙丁鱼外,还有一条浑身青黑的“怪物”正在使劲挣扎。它的个头不小,大约1.5米长,大大的脑袋上好像裹着一层硬甲,粗壮的鱼鳍不断拍打着渔船的甲板,似乎想爬回到海里去。
“还愣着干啥,赶紧把它和其他魚都送到仓库去!要干的活儿还多着呢!”船长并不是很在意猎物,这年头什么奇怪的东西都可能从海里捞上来,只不过是条没见过的大鱼而已,等回港后问问是什么品种的就行了。
船长永远不会想到,这条鱼即将在生物学界掀起一场风暴……
谜之物种
玛乔丽·拉蒂默女士是南非东伦敦港市一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她经常拜访当地鱼市,寻找适合做标本的素材。12月23日,她像往常一样巡视着堆积在鱼市上的各种海鲜,突然,她的目光被一艘刚回港的渔船正在搬运的货物所吸引——正是涅尼雷号抓到的那条大怪鱼!
“啊,是拉蒂默女士!这是我们昨天在科摩罗捕到的,以前从未见过,你知道它是啥品种吗?”看见老顾客光临,船员们立刻问道。
拉蒂默摇了摇头,尽管她见过很多鱼,但这条鱼很难和记忆中的某个种类相关联,特别是那几块形状奇特的鱼鳍,还有矛尖一样的尾巴。
“这家伙生命力真强,不在水里四五个小时都依然活着!当然,现在已经死了,而且它身上的味道也好奇怪,我们早都习惯了鱼腥味,可它的味道竟然比鱼腥味还难闻!”船员们想尽快摆脱这条“劣质海鲜”,便低价卖给了拉蒂默。
在拦了好几辆出租车后,拉蒂默终于找到一辆愿意帮她把那条又大又臭的鱼运回博物馆的车。由于鱼腐烂得很快,博物馆立刻着手标本制作工作,不过大家似乎不太在意这个黑不溜秋的素材,只是把它当成了某种罕见的石斑鱼。拉蒂默并不这样认为,因为石斑鱼那放射状的鱼鳍和开叉的尾巴与怪鱼的鳍和尾巴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另一方面,即使拉蒂默翻遍博物馆里所有的鱼类图鉴,仍然没有找到能够确定怪鱼身份的资料。最后,她只好记录下怪鱼的一些数据特征并为其画了张画像,邮寄给南非著名的鱼类学家J.L.B.史密斯教授咨询。
几天后,拉蒂默收到史密斯教授的加急电报——“请务必保存样本的完整,这是一条来自远古时代的鱼!”
远古来客
3.7亿年前,泥盆纪,此时的地球正值“鱼类的时代”。海洋的面积远超今天,覆盖着地球表面的85%之多。不过,频繁的地壳板块运动让越来越多的陆地露出大海,水面上新的生存空间为地球生命的进化提供了新的方向。
海岸边,一只提塔利克鱼正费力地迈出那历史性的“从海洋到陆地的一步”,而在它身后的海域中,一条怪鱼正在悠然游弋。仔细瞧,你会发现那条怪鱼的鱼鳍与提塔利克鱼的鳍有些相似——厚实、粗壮,好像没有指头的四肢。它们都属于肉鳍鱼纲家族,但对生存方式的不同选择,造就了它们以后截然不同的命运……
“难道说,这条鱼是数亿年前那些留在海里生活的肉鳍鱼的后代?”拉蒂默震惊地问道。
“没错!太像了,和我看到的化石几乎一模一样!”风尘仆仆赶来的史密斯教授,如着魔般盯着已被做成标本的大怪鱼。“学术界都认为这种鱼早在6500万年前就和恐龙一起灭绝了,但没想到它竟能幸存至今!这是真正的活化石,流传了近4亿年的活化石——腔棘鱼!”
腔棘鱼?难怪任何一本鱼类图鉴上都找不到它的信息,大家都以为它是已经灭绝的生物啊。拉蒂默很庆幸买下了这条鱼,而不是让它变成没人要的臭鱼在垃圾堆里腐烂掉。
然而,遗憾的事还是有的,由于被做成标本,鱼体内的脏器组织都被去除扔掉,只有外壳无法进行更深的研究。史密斯教授立刻开出高价悬赏,期望有人能再捕获一条活体。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腔棘鱼的消息再度被埋没在历史的深海中。
真正的历史见证者
战争结束后,史密斯教授再度投入寻找工作中,他坚信腔棘鱼依然生存在大海中的某处。为了将活着的腔棘鱼后代与它们的古代祖先区别开,史密斯教授在腔棘鱼目下新设一科,并形象地命名为“矛尾鱼科”。但由于缺少样本,研究仍然只停留在化石骨骼的层面,直到14年后,也就是1952年,第二条活着的腔棘鱼,终于再度现世!
这次也是在科摩罗群岛附近海域发现的。由于渔民在抓捕时不慎将其弄伤导致失去第一背鳍,这个“缺少一鳍”的第二样本曾一度让科学家以为是另一个新科。不过,大家很快发现了错误,确认它和第一条一样,都是矛尾鱼科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明白了这种鱼为什么那么难抓——因为它们是一种非常谨慎和胆小的机会主义者!这些家伙白天栖息在百米深的海底洞穴中,到了晚上才出来活动,凭借敏锐的视力捕捉乌贼和小鱼为生。另外,它们身体上会分泌大量的油、尿素和蜡酯,这使得它们的肉质非常难吃和消化,很少有动物愿意捕食它们,难怪当年涅尼雷号的船员们会觉得难闻呢!
由于生活环境的稳定,这些腔棘鱼的后代没有太大的生存压力,所以进化速度十分缓慢,与数亿年前的祖先相比几乎没什么变化。如今,人们已在非洲东南部的多个沿海地区发现了腔棘鱼的种群,甚至还在隔着印度洋的印度尼西亚附近发现了另一个亚种——印尼矛尾鱼,和之前的西印度洋矛尾鱼在基因测试上略有差异,大约是在2500万年前分支的。
由于人类活动对其栖息地的破坏,两种矛尾鱼的生存情况,一个易危、一个极危,一些国家和组织正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喂养的方式来保护它们。这些古老的大鱼,见证了脊椎动物的登陆,恐龙王朝的兴衰,哺乳类的崛起以及人类文明的诞生,祝愿它们能继续悠然地在大海中生存下去,见证地球历史的风云变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