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针对开腹与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按照挂号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排气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且术中出血量较少,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对于子宫肌瘤患者来说,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够有效的剔除患者的子宫肌瘤,且出血量较少,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开腹手术微创手术子宫肌瘤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170【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111-01
子宫肌瘤属于女性生殖器官中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也被称为子宫纤维瘤或者子宫平滑肌瘤。由于子宫肌瘤主要是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导致的,其中会存在少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因此也称为子宫平滑肌瘤[1]。之前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是切除子宫,但近年来,许多女性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外,需保留子宫的生理功能,因此,子宫剔除术开始逐渐在临床中应用。本次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开腹与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结局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所有的患者均经过B超或者宫颈细胞学的检查后确诊为子宫肌瘤,排除具有子宫颈与内膜出现恶性病变的患者以及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在60例患者中,已婚的患者为30例,已婚的患者为25例,未婚的患者为5例,年龄24-42岁,平均(31.4±2.5)岁。患者的肌瘤直径为2-7cm,平均4.7cm,有38例患者为肌壁间肌瘤患者,有22例患者为浆膜下肌瘤。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观察组患者在腹腔镜下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采用气管插管全麻的形式,先进行手术野皮肤消毒,铺巾,并建立起二氧化碳人工气腹,气压应当控制在12mmHg(1mmHg=0.133kPa),使用电视腹腔镜以及相关的手术器械实施手术,在腹部3点或者4点实施穿刺,在患者的脐上大约1cm处进行横切口,使用10cm的套管针穿刺,检查患者的肠、肝胆等有无异常的情况,在患者的左右骼前上棘约2cm处穿刺,放入手术器械。检查患者的盆腔内脏是否发生粘连,同时还需对子宫肌瘤的数目、位置以及大小等进行探查,在患者子宫肌瘤的假包膜层部位采用穿刺针注入含有垂体后叶素(20U)的生理盐水,在患者肌瘤最为突出的部位,采用电极钩将子宫肌层切开,将瘤体充分的暴露出来,使用电针将其余假包膜分离开,电凝血管,将肌瘤剥除,对肌瘤蒂进行电凝止血,直至将肌瘤完全剥离,剥离后采用0号线进行缝合,体积较小的肿瘤科直接在下腹部的切口处取出,体积较大的肌瘤应当使用子宫旋切器将肌瘤粉碎后取出即可,完成手术后将余气排出后即可关闭腹腔[2]。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小切口开腹手术,患者进行连续的硬模膜外麻醉,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开腹子宫剔除术,实施常规开腹,进入腹腔后,在肌瘤最为突出的部位将肌层切开,将肌瘤剔除,肌瘤剔除完毕后即可关闭腹腔。
1.3观察指标。手术结束后,观察与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肛门的排气时间等,在术后6、12、18以及24个月时,以此B超检查,观察子宫肌瘤是否出现复发,评价临床效果。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均使用(X±S)的形式表示,对计量数据与计数数据分别使用X2和t检验,显著学水准为a=0.05,当两组差异为P<0.05时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排气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且术中出血量较少,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出血量(mL)术后排气时间(h)住院时间(d)观察组3082.54±18.662.5±13.216.1±4.86.2±2.1对照组3083.59±17.3112.7±24.729.1±8.79.8±3.1由上表可知,观察组经过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出血量较少,且住院时间较短,对照组经过小切口开腹手术后,出血量较大,且住院时间较长,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群体中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在临床中大多采用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采用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够有效的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且还能够保证子宫的正常生理功能,不会损伤盆底结构的完整性,且不会对患者的预后以及心理影响较小[3]。之前在临床中主要是采用开腹手术对于患者的子宫肌瘤进行剔除,但此类手术形式会对患者造成巨大的创伤,且手术时患者出血量较多,尤其是当患者的肌瘤体积较大时,出血量更大,且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较长,还有可能会出现盆腔粘连的情况,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了微创手术形式进行子宫肌瘤的剔除,术后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排气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且术中出血量较少,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子宫肌瘤的过程中,采用何种手术形式,还需要参照患者子宫肌瘤的数目、位置以及大小等情况,按照子宫肌瘤的特点来选择最为适合的手术形式。当患者3cm以上的肌瘤超过了3个,或者当患者肌瘤直径超过了10cm时,就不适合使用腹腔镜手术了,因此应当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理的手术形式。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对于子宫肌瘤患者来说,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够有效的剔除患者的子宫肌瘤,且出血量较少,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参考文献
[1]郎雁,王燕,段洁,姚冬梅,陶晓玲,刘玉兰.开腹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11(05):22-24
[2]邓月月,程琪辉,仝进毅.子宫动脉阻断术加肌瘤剔除术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43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2(06):43-45
[3]张庆霞,朱兰,刘珠凤,郎景和,孙大为,冷金花,樊庆泊.开腹与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结局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51(04):64-66
[4]金倩,李玉霞,黄秀娟,康桂芹,张华,刘冬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8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27(01):46-49
关键词:开腹手术微创手术子宫肌瘤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170【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111-01
子宫肌瘤属于女性生殖器官中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也被称为子宫纤维瘤或者子宫平滑肌瘤。由于子宫肌瘤主要是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导致的,其中会存在少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因此也称为子宫平滑肌瘤[1]。之前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是切除子宫,但近年来,许多女性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外,需保留子宫的生理功能,因此,子宫剔除术开始逐渐在临床中应用。本次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开腹与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结局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所有的患者均经过B超或者宫颈细胞学的检查后确诊为子宫肌瘤,排除具有子宫颈与内膜出现恶性病变的患者以及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在60例患者中,已婚的患者为30例,已婚的患者为25例,未婚的患者为5例,年龄24-42岁,平均(31.4±2.5)岁。患者的肌瘤直径为2-7cm,平均4.7cm,有38例患者为肌壁间肌瘤患者,有22例患者为浆膜下肌瘤。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观察组患者在腹腔镜下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采用气管插管全麻的形式,先进行手术野皮肤消毒,铺巾,并建立起二氧化碳人工气腹,气压应当控制在12mmHg(1mmHg=0.133kPa),使用电视腹腔镜以及相关的手术器械实施手术,在腹部3点或者4点实施穿刺,在患者的脐上大约1cm处进行横切口,使用10cm的套管针穿刺,检查患者的肠、肝胆等有无异常的情况,在患者的左右骼前上棘约2cm处穿刺,放入手术器械。检查患者的盆腔内脏是否发生粘连,同时还需对子宫肌瘤的数目、位置以及大小等进行探查,在患者子宫肌瘤的假包膜层部位采用穿刺针注入含有垂体后叶素(20U)的生理盐水,在患者肌瘤最为突出的部位,采用电极钩将子宫肌层切开,将瘤体充分的暴露出来,使用电针将其余假包膜分离开,电凝血管,将肌瘤剥除,对肌瘤蒂进行电凝止血,直至将肌瘤完全剥离,剥离后采用0号线进行缝合,体积较小的肿瘤科直接在下腹部的切口处取出,体积较大的肌瘤应当使用子宫旋切器将肌瘤粉碎后取出即可,完成手术后将余气排出后即可关闭腹腔[2]。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小切口开腹手术,患者进行连续的硬模膜外麻醉,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开腹子宫剔除术,实施常规开腹,进入腹腔后,在肌瘤最为突出的部位将肌层切开,将肌瘤剔除,肌瘤剔除完毕后即可关闭腹腔。
1.3观察指标。手术结束后,观察与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肛门的排气时间等,在术后6、12、18以及24个月时,以此B超检查,观察子宫肌瘤是否出现复发,评价临床效果。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均使用(X±S)的形式表示,对计量数据与计数数据分别使用X2和t检验,显著学水准为a=0.05,当两组差异为P<0.05时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排气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且术中出血量较少,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出血量(mL)术后排气时间(h)住院时间(d)观察组3082.54±18.662.5±13.216.1±4.86.2±2.1对照组3083.59±17.3112.7±24.729.1±8.79.8±3.1由上表可知,观察组经过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出血量较少,且住院时间较短,对照组经过小切口开腹手术后,出血量较大,且住院时间较长,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群体中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在临床中大多采用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采用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够有效的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且还能够保证子宫的正常生理功能,不会损伤盆底结构的完整性,且不会对患者的预后以及心理影响较小[3]。之前在临床中主要是采用开腹手术对于患者的子宫肌瘤进行剔除,但此类手术形式会对患者造成巨大的创伤,且手术时患者出血量较多,尤其是当患者的肌瘤体积较大时,出血量更大,且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较长,还有可能会出现盆腔粘连的情况,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了微创手术形式进行子宫肌瘤的剔除,术后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排气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且术中出血量较少,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子宫肌瘤的过程中,采用何种手术形式,还需要参照患者子宫肌瘤的数目、位置以及大小等情况,按照子宫肌瘤的特点来选择最为适合的手术形式。当患者3cm以上的肌瘤超过了3个,或者当患者肌瘤直径超过了10cm时,就不适合使用腹腔镜手术了,因此应当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理的手术形式。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对于子宫肌瘤患者来说,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够有效的剔除患者的子宫肌瘤,且出血量较少,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参考文献
[1]郎雁,王燕,段洁,姚冬梅,陶晓玲,刘玉兰.开腹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11(05):22-24
[2]邓月月,程琪辉,仝进毅.子宫动脉阻断术加肌瘤剔除术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43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2(06):43-45
[3]张庆霞,朱兰,刘珠凤,郎景和,孙大为,冷金花,樊庆泊.开腹与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结局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51(04):64-66
[4]金倩,李玉霞,黄秀娟,康桂芹,张华,刘冬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8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27(0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