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角度下的句子理解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句子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最小单位, 对句子意义的理解关乎到对于整篇文章以及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这是一个确定和整合的过程,因此,句子复杂的结构本身也是有意义的。从根本上讲, 句子理解是心理过程和语言过程的整合,离开其中任何一点,句子的意义都无法获得完全的解释。
  关键词:认知 句子理解
  
  句子是语言表征的自然表层, 这就表明语言是以归纳的形式出现的,这里所说的句子是传统语法里所定义的句子。对于句子理解,20世纪前半叶,联想行为主义在这一领域占着统治地位,这种观点认为,复杂的行为是简单的心理成分或者行为成分的叠加,它将联结成分限定为能够实际观察到的刺激和行为,其基本依据是刺激-反应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模式的建立是一个"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人们最初用它来解释语言行为的学习和储存,但是后来也用来解释句子理解,指出长时间的反复训练便可以培养对特定刺激进行特定的反应的习惯,而在联想行为主义基础之上演化出来的联通主义又使这种以习惯形成为基础的理论得到了加强。联通主义认为多数的行为是由习惯积累而成的,而习惯本身又由频率来决定,同音异义词语的理解就需要考虑到词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条件,比如,对单词"bank"的理解,有时候指"银行",有时候也指"岸边","筹码"等,这些都是根据语境和词语使用的频率来决定的,因此,语言的理解需要同时应用不同的习惯来确定最可能的解释。但是由于无法从语言现象中了解其内在结构,该理论的提出不能为复杂的句子理解做出全面的解释,为此,需要一种能对语言符号从内部进行规则计算的理论作为支撑,即需要习惯和符号的整合。
  认知科学领域对于语言的理解长期以来有两派理论:一是惟意义论,认为语言理解纯粹是提取其字面意义的过程,二是句法优先论,即人们在理解句子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其进行句法结构的分析,然后才能进行意义的提取。人在句子理解的过程中,几乎不注意句子的结构,而是通常只把握句子的意思,也就是说,进入我们意识之中的通常只有句子的表面语序和句子的意义,但是句子的正确理解是离不开句法结构的剖析的,纯粹的语义模式和纯粹的句法模式对同一个句子的理解和解释是完全不同的。根据语义模式,每一个词项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意义,且它们只能以一种方式组合成有意义的思想,这样,一个句子的恰当解释既不需要进行句法分析,也不需要考虑表层语序。比如:在句子"Mary loves John."中,每一个词项不需要详细的分析就能得到其准确的意义。然而,根据句法模式,人在语言理解过程中,首先是对词汇的分类,然后将词汇并入短语中,同时要考虑到句子的表层结构。因此,离开句法分析,纯粹的以词汇语义为基础的语义模式是不可能完成对一个句子的完整解释的,同样,句法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依赖句子中词汇的意义的。所以,在句子理解中一定要将意义和句法结合起来。
  将意义与句法相连接起来的理论框架
  每个句子都必须有短语结构,带题元的动词,一致关系,格系统等。但是完整的结构分析并不能对结构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作出详尽的解释,通常一个句子可以有很多种意思。比如句子"Nice to meet you again."中,从基本意义上来理解,可以看出两个人的见面是值得高兴的事情,"非常高兴再次见到你。" 但是, 有时候这句话也有其他的意思,它可以被看做是一种问候语,可以理解为"你好"。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地对其进行解释,"期待着我们的下次见面。" 这样这个句子有三个不同的理解,每一种理解都是根据当时的语境作出的。
  句子理解既有句法也有语义表征的参与。传统的句法优先论认为句法不仅从逻辑上,并且从行为上讲,都是先于语义被提取的,但却并未揭示理解其实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理解大致分为不相同但紧密相连的三个阶段:早期粗糙的句法分析得出最初的句子结构,然后是初始的语义指派,最后进行句法派生,填充所缺失的成分。
  在对语言理解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多的模式,但是总结起来就是三大类:一是结构模式,核心是Chomsky 的转换生成语法,认为语言能力是天生的,人的大脑中有特定的语言功能模块。二是统计模式,认为外部的语言刺激出现的频率在句子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激活存储在大脑中的模块。三是混合模式,认为人在语言理解中符号信息和联想信息都能够得到提取,尤其是强调了TAST理论,即后句法指派理论,也是以综合带分析的模式。
  一.结构模式
  结构理论认为,人在语言理解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句法分析,然后再进行语义分析,最后确定句子的正确解释。整个六十年代的心理语言学研究都以句法为中心,这和Chomsky的影响分不开,转换生成语法强调语言系统,并对这个系统的规则提供一个有力的描述,根据他的观点,语言理解就是把"转换"还原,以显示深层结构,然后从语义上进行理解。
  Marcus的模式,简称Parsifal,包括两个主要数据结构成分:一个是主动节点储存栈。主要负责储存未经完全分析的成分,是短语结构树上的较高的一系列节点,等待去控制别的节点。二是缓冲存储器,存放完全分析的成分,是较低的一系列节点,控制被分析过的材料,等待其他节点的统制。在每个词出现的地方都有一个或者多个节点被放在主动节点储存栈,一旦他们被填充了,完成后的节点便被移到缓冲存储器上,这个理论模式有如下的特点:
  (1)语法提供有详细注解的表层结构
  Marcus指出,每个语法分析系统必须有预设,有某种语法框架,这就迎合了Chomsky提出的管约理论里的表层结构,认为只有一个转换规则而且这个转换规则可以任意改变深层结构。
  (2)构建成分的规则出现在层次信息包中,简单陈述主句被赋予默认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句法分析系统的另外一个组成成分是生成规则。
  (3)以表层线索为基础,名词短语很容易被分离。
  Marcus认为句法加工分为两个阶段:成分组合和成分附加。
  (4)NP-语迹作为正常的名词短语储存在缓冲存储器中;wh语迹在wh-补足语位置上得到处理。
  句法分析系统中对不同种类的语迹作了区分,其意义在于wh语迹和NP-语迹可能是由不同的机制来进行分析的。
  (5)在有些情况下,语义决定结构。
  (6)模式分析错误恰好是人为分析错误之处。
  也就是说,在句子分析系统的过程中,人所犯错误的地方模式也会有同样的错误。
  (7)句法分析系统中,必须有一种纠错手段可以纠正分析中所发生的错误。
  二.统计模式
  统计模式是各种归纳学习理论以及所产生的表征和综合。各种研究表明,相关的结构信息以不同的概率分布存在于语言输入中,但是却没有提供使用这些信息的具体方法,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如下:
  (1)单位加工问题,即储存的最佳结构层次问题
   句子中具体成分的位置不同,则所承担的功能也不同,其相应的记录也不相同,因此,这就需要对不同的结构层次进行最佳的选择。
  (2)范畴问题
  范畴问题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分类系统必须知道什么是名词,什么是动词,以确定什么词应该归到什么类别上。但是,名词和动词部分的是语言学上的区别,取决于其在句子中的功能:动词的题元位置需要填充,而名词则被用于填充这些位置。其次,系统必须知道需要多少种依据句法分布来定义的其他范畴。
  (3)方言干扰问题。
  系统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行,是因为同一范畴的词语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境之中,但是词汇范畴是根据结构分布来定位的,随着学习者的代代相传,系统会逐渐退化,随之相应的结构也会消失不再使用。
  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Charles Osgood 根据刺激-反应理论,对语言理解问题作了解释,他认为,句子中的输入的词汇可以诱发出某些中介反应成分集合,而每一种成分的强度又各不相同,这一集合发过来与中介刺激集合相连接,进而与外部反应相连接。它以联通的框架来解决意义的问题,为类似的理论模式提供了广阔的前景。Mac Whinney(1987)提出的竞争模式认为语言理解是以谓词角色附加为中心,以词汇知识为基础,是语义知识和句法知识的结合,是与词汇相关的所有可能的框架的相互竞争以此来决定句法结构的指派的。但是该理论没有解决语言的加工单位问题,也没有清楚地回答是句法分析在先,还是没有必要,或者是被模拟的问题。
  三.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将统计模式和结构模式结合起来,将两种理论模式的优点集中于一个理论体系之中。根据这个卢纶,在语言理解的过程之中,首先指派句子最初的假定意义,然后用完整的句法结构对其进行检测。因此,每个句子的理解都需要两次才能完成:首先将意义赋予句子,形成最初的意义,然后根据规则进行句法分析,完成完整的句法指派。我们也将这个以综合带分析的模式命名为后句法指派理论。这是混合模式中最为成熟的理论,该理论的构建意味着意义与形式之间关系的表征在句子理解中要出现两次:一是出现在初始意义表征中,二是出现在句法规则形成的完整的意义的表征中。在句子的理解中,后句法指派理论将符号信息和联想信息结合起来,从而解决了任何模式所面临的问题。
  结论
  当代句子理解的各种理论归纳起来一共有两个基本的原则:一是基于规则,二是基于习惯。由Marcus的基于规则的模式派生出来的各种现代理论认为,句法结构是根本,因此从逻辑上将,是先于句子意义的建构的。所以这些理论模式假设,在句子的理解过程中,对句法结构的理解先于对其意义的理解。而由基于习惯的模式发展出来的现代各种理解模式则主张,句子理解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应用联想知识的过程,联想知识则被表征为简单加工单位之间的联结。近年来,基于前期理论的归纳总结,提出了规则和习惯相整合的句子理解的理论模式,即以综合带分析的模式,为最新提出的心理语言学现象进行了重新的解释,使得句子理解的各种理论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常欣《认知神经语言学视野下的句子理解》,科学出版社,2009
  [2]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3] D.W.卡罗尔《语言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刘振前(译)《句子理解-习惯与规则的整合》,齐鲁书社,2004
  作者简介:陈蓉蓉(1987.10.22-),女,山东财政学院外国语学院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其他文献
我国人多地广,民俗习惯多样,旅客流量波动大,基数高,一旦出现道路客运群体事件,影响巨大,损失严重,客运公司及站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以科学的态度予以防范。    客运公司及其所在站场、办公等场所,是人群密集区域,特别是节假日、春节、黄金周运输期间,各种利益矛盾、权利义务相互交错,形成局部对立人群,易出现突发群体事件,造成人群聚集、抗议、堵门、围攻现象,严重影响安全生产和社会安定。  一般有以下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