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27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探测到月幔物质出露的初步证据等10项重大科学进展,从30个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
根据得票数排名,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为:探测到月幔物质出露的初步证据、构架出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异构芯片、提出基于DNA检测酶调控的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方案、破解藻类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结构和功能、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阐明铕离子对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寿命的机理、青藏高原发现丹尼索瓦人、实现对引力诱导量子退相干模型的卫星检验、揭示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及其组装机制、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
步入第15个年头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成果展现了基础研究怎样的发展趋势?
“在科学前沿形成了一些优势研究领域,并且持续取得突破。在量子物理方面,近10年相关成果已5次入选十大进展。”2月27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刘敏接受笔者采访时说,2019年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实现了对引力诱导量子退相干模型的检验,这是我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又一项重要突破。
不仅是量子物理领域,在凝聚态物理方面,继铁基超导、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外尔费米子、三重简并费米子等重要发现之后,2019年我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
在结构生物学方面收获也颇丰。我国科学家在光合作用超级复合体、线粒体呼吸链超级复合体、离子通道膜蛋白、剪接体蛋白复合体以及病毒结构等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结构生物学研究。2019年,我科学家在水下光合作用蛋白结构、非洲猪瘟病毒结构解析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
“从近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入选成果来看,基础研究持续聚焦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问题。”刘敏告诉笔者,到目前为止,健康领域有27项、能源领域有11项、农业领域有8项成果入选历年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白血病、抑郁症、化石能源高效转化利用、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19年涉及健康和能源共有4项成果入选,如我国科学家提出基于调控机体对外源性DNA检测的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方案,以及阐明铕离子对大幅提升铅卤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寿命的机理等。
从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的“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并增加“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人们对新冠病毒传播途径的持续深入了解也有赖于多学科合作攻关。科研攻关组从一开始就将病毒传播路径研究作为重点进行了部署,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的病毒、呼吸、传染病等各领域研究人员参与这项工作。
中西医联合治疗是多学科合作最直观的体现。中央指导组中医药专家张伯礼院士介绍道,根据前期对34个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观察来看,中西医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更短,临床治愈率更高。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为5.15天,体温恢复时间为2.64天。
多学科合作更是救治重症患者的“良方”。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说,新冠肺炎患者除呼吸系统受累以外,还常常出现心血管、消化系统等多系统受累,很多患者同时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病房中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移植术后、骨科术后等复杂的病例情况,同时,考虑到死亡病例以老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为主,器官系统功能保护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团队有来自心血管、消化、内分泌、风湿免疫、神经、血液等各专科的医生,保障了綜合救治水平”。
根据得票数排名,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为:探测到月幔物质出露的初步证据、构架出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异构芯片、提出基于DNA检测酶调控的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方案、破解藻类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结构和功能、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阐明铕离子对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寿命的机理、青藏高原发现丹尼索瓦人、实现对引力诱导量子退相干模型的卫星检验、揭示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及其组装机制、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
步入第15个年头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成果展现了基础研究怎样的发展趋势?
“在科学前沿形成了一些优势研究领域,并且持续取得突破。在量子物理方面,近10年相关成果已5次入选十大进展。”2月27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刘敏接受笔者采访时说,2019年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实现了对引力诱导量子退相干模型的检验,这是我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又一项重要突破。
不仅是量子物理领域,在凝聚态物理方面,继铁基超导、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外尔费米子、三重简并费米子等重要发现之后,2019年我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
在结构生物学方面收获也颇丰。我国科学家在光合作用超级复合体、线粒体呼吸链超级复合体、离子通道膜蛋白、剪接体蛋白复合体以及病毒结构等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结构生物学研究。2019年,我科学家在水下光合作用蛋白结构、非洲猪瘟病毒结构解析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
“从近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入选成果来看,基础研究持续聚焦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问题。”刘敏告诉笔者,到目前为止,健康领域有27项、能源领域有11项、农业领域有8项成果入选历年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白血病、抑郁症、化石能源高效转化利用、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19年涉及健康和能源共有4项成果入选,如我国科学家提出基于调控机体对外源性DNA检测的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方案,以及阐明铕离子对大幅提升铅卤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寿命的机理等。
多学科联合攻关铸就科技抗疫杀手锏
从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的“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并增加“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人们对新冠病毒传播途径的持续深入了解也有赖于多学科合作攻关。科研攻关组从一开始就将病毒传播路径研究作为重点进行了部署,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的病毒、呼吸、传染病等各领域研究人员参与这项工作。
中西医联合治疗是多学科合作最直观的体现。中央指导组中医药专家张伯礼院士介绍道,根据前期对34个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观察来看,中西医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更短,临床治愈率更高。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为5.15天,体温恢复时间为2.64天。
多学科合作更是救治重症患者的“良方”。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说,新冠肺炎患者除呼吸系统受累以外,还常常出现心血管、消化系统等多系统受累,很多患者同时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病房中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移植术后、骨科术后等复杂的病例情况,同时,考虑到死亡病例以老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为主,器官系统功能保护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团队有来自心血管、消化、内分泌、风湿免疫、神经、血液等各专科的医生,保障了綜合救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