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虚实艺术会让语文课堂灵动而精彩,彰显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虚实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进课堂教学的拓展。在语文教学中,能否恰当地运用虚实相映的教学艺术不断开阔学生视野,活跃思想,丰富知识,在教学中既不脱离课文,又不死守课文;既敢于开放,又善于收拢,努力达到虚实相映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虚实艺术;灵动;情景相生
凡艺术,无不体现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从而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呈现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虚实相映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作者根据思想感情的表达与客观景物的特征,有时化虚为实,有时化实为虚,有时虚实相融,创作出瑰丽无比的艺术境界,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一、以实击虚,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强调“以课本为本,紧扣教材,切忌脱离课本的架空分析”。但这并不是要我们在设计教学切入口,分析课文思想内容、形式结构时,始终围绕课文打圈圈,不敢越雷池一步。相反,我们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虚实相映的艺术,才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这里的“虚”是指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或创设一种情境,或创造一种气氛,或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或为理解课文作铺垫等。
在选择一篇新课文教学切入口时,往往最能充分发挥虚实相映的教学艺术。在教学《采莲》一课时,教师先在课前将教室作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采莲的小船、采莲人,教室四周还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上课伊始还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这一教学步骤看似画蛇添足,偏离了课文教学,是虚笔,但虚笔并非是闲笔,而是为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就把学生的心牵住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跟随老师一起品读课文,畅想采莲人的语言、表情、动作,体会采莲人的快乐。这一以虚击实的教学设计确实高明,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引人入胜。
二、避实击虚,掀起高潮
语文教学中的高潮,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刻理解的时刻,是学生思维火花灿烂闪烁的时刻,也是最为宝贵的师生感情水乳交融的时刻。它是使课堂教学立体的关键,又是课堂教学一定发展阶段的自然显现。高潮处理是否得当,与整个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息息相关。高潮的处置,可在开头处、中间处,也可在结尾处。可用情境再现,设问激动,也可引入例证、避实击虚、思维延展等方法引导和推动高潮的出现。
在一次评优课上,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第六册的《狼和鹿》一文时,距下课还有几分钟的时间,这位老师突然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现在我就是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你们说我会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这里教师没有按照常规对课文作总结性发言,而采用避实击虚的方法,以看似题外话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在学生纷纷猜测后,她再向学生介绍自然界有关生态平衡的事例,而后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以及如何拯救凯巴伯森林。教师这一引入例证、思维延展的方法,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有的说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有的说要爱护动物,不能任意残杀;有的说要做一些标语牌,上面写上一些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动物之类的话来提醒人们注意……此时,整个课堂小手林立,学生小脸通红,课堂一派生机,教学出现了高潮。最后教师顺势一点:凯巴伯森林由原来的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到如今的一片枯黄、死气沉沉,使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要保护生态平衡。”多好的回答呀,此时的教学水到渠成,师生感情水乳交融。整个教学设计,虚实相衬,不脱不粘,使教学情境和谐隽永,余韵悠长。试想:如果此时还是紧扣课文来小结,不从虚处落笔,怎能达到这充满美感与活力的教学境界呢?
三、虚实交融,情景相生
以上两例,可以明白地分为虚实两块,以实为主,以虚击实。在教学中我们还可用虚实交融、情景相生的方法。这在诗歌教学中常常被使用。苏教版第十册的《游园不值》和《绝句》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美景并赞美春景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美丽的景色,以唤起学生对有关春天的表象,再根据诗意让学生绘出彩图,要求学生根据诗情画意在限定时间内构思一段写景的话,然后进行交流。这种方法比那种紧扣诗句实实在在的烦琐分析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去领悟原诗的意蕴。可以说,恰当地运用虚实相映的手法,可以使语文课上得充满活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能否恰当地运用虚实相映的教学艺术,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立足点是否着眼于学生的人格发展,是否着眼于语文知识与能力整体训练的重要标志。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县北集中心小学)
关键词:虚实艺术;灵动;情景相生
凡艺术,无不体现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从而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呈现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虚实相映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作者根据思想感情的表达与客观景物的特征,有时化虚为实,有时化实为虚,有时虚实相融,创作出瑰丽无比的艺术境界,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一、以实击虚,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强调“以课本为本,紧扣教材,切忌脱离课本的架空分析”。但这并不是要我们在设计教学切入口,分析课文思想内容、形式结构时,始终围绕课文打圈圈,不敢越雷池一步。相反,我们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虚实相映的艺术,才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这里的“虚”是指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或创设一种情境,或创造一种气氛,或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或为理解课文作铺垫等。
在选择一篇新课文教学切入口时,往往最能充分发挥虚实相映的教学艺术。在教学《采莲》一课时,教师先在课前将教室作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采莲的小船、采莲人,教室四周还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上课伊始还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这一教学步骤看似画蛇添足,偏离了课文教学,是虚笔,但虚笔并非是闲笔,而是为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就把学生的心牵住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跟随老师一起品读课文,畅想采莲人的语言、表情、动作,体会采莲人的快乐。这一以虚击实的教学设计确实高明,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引人入胜。
二、避实击虚,掀起高潮
语文教学中的高潮,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刻理解的时刻,是学生思维火花灿烂闪烁的时刻,也是最为宝贵的师生感情水乳交融的时刻。它是使课堂教学立体的关键,又是课堂教学一定发展阶段的自然显现。高潮处理是否得当,与整个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息息相关。高潮的处置,可在开头处、中间处,也可在结尾处。可用情境再现,设问激动,也可引入例证、避实击虚、思维延展等方法引导和推动高潮的出现。
在一次评优课上,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第六册的《狼和鹿》一文时,距下课还有几分钟的时间,这位老师突然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现在我就是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你们说我会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这里教师没有按照常规对课文作总结性发言,而采用避实击虚的方法,以看似题外话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在学生纷纷猜测后,她再向学生介绍自然界有关生态平衡的事例,而后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以及如何拯救凯巴伯森林。教师这一引入例证、思维延展的方法,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有的说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有的说要爱护动物,不能任意残杀;有的说要做一些标语牌,上面写上一些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动物之类的话来提醒人们注意……此时,整个课堂小手林立,学生小脸通红,课堂一派生机,教学出现了高潮。最后教师顺势一点:凯巴伯森林由原来的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到如今的一片枯黄、死气沉沉,使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要保护生态平衡。”多好的回答呀,此时的教学水到渠成,师生感情水乳交融。整个教学设计,虚实相衬,不脱不粘,使教学情境和谐隽永,余韵悠长。试想:如果此时还是紧扣课文来小结,不从虚处落笔,怎能达到这充满美感与活力的教学境界呢?
三、虚实交融,情景相生
以上两例,可以明白地分为虚实两块,以实为主,以虚击实。在教学中我们还可用虚实交融、情景相生的方法。这在诗歌教学中常常被使用。苏教版第十册的《游园不值》和《绝句》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美景并赞美春景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美丽的景色,以唤起学生对有关春天的表象,再根据诗意让学生绘出彩图,要求学生根据诗情画意在限定时间内构思一段写景的话,然后进行交流。这种方法比那种紧扣诗句实实在在的烦琐分析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去领悟原诗的意蕴。可以说,恰当地运用虚实相映的手法,可以使语文课上得充满活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能否恰当地运用虚实相映的教学艺术,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立足点是否着眼于学生的人格发展,是否着眼于语文知识与能力整体训练的重要标志。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县北集中心小学)